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074119514)
-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3
- 相关作者:刘宏伟解涵安康康孙传明陈岩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对人牙周膜干细胞膜片再生牙周膜样组织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研究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MSCs)对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HPDLSCs)膜片再生牙周膜样组织的影响。方法:利用Transwell共培养HBMMSCs和HPDLSCs,通过ALP和MTT的方法检测共培养HPDLSCs的ALP活性和增殖活性。将共培养的HPDLSCs制成膜片与煅烧的陶瓷牛骨(ce-ramic bovine bone,CBB)复合,行裸鼠体内异位移植。结果:体外结果显示,HBMMSCs可以提高HPDLSCs的ALP活性,促进细胞增殖。体内结果显示,共培养的HPDLSCs膜片不仅可以再生含矿化结构的牙周膜样组织,而且再生出丰富的血管。结论:HBMMSCs促进HPDLSCs膜片再生血管化的牙周膜样组织。
- 解涵刘宏伟
- 关键词:干细胞膜片牙周再生
- 条件培养液诱导牙龈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体外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建立牙龈间充质干细胞(GMSCs)与根端牙胚条件培养液(APTG-CM)的直接共培养体系,检测其体外分化情况。方法:有限稀释法获得单克隆来源的GMSCs,在体外多向诱导分化,检测ALP活性及基因表达(OCN、BSP、ALP、COL-1、CP23)情况。结果 :有限稀释法获得的GMSCs可诱导向成骨、成脂肪方向分化。经APTG-CM诱导后,细胞增殖活性和ALP活性均升高;OCN、BSP、ALP、COL-1、CP23基因表达增高。结论:GMSCs经诱导后具备矿化能力;APTG-CM可诱导GMSCs分化,有利于将GMSCs运用于牙周组织工程的研究。
- 陈岩冯妍慧芝刘宏伟
- 关键词:细胞分化
- 两种细胞膜片对牙生物性种植体牙周再生影响的动物实验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 应用牙周膜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PDLC)膜片、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膜片与自体牙根体外构建牙生物性种植体,研究构建具有新生牙周组织支持的生物性牙根的可行性.方法 拔除2只比格犬下颌两侧双尖牙制作缺牙区,将比格犬自体牙根预备成近似圆柱状.培养犬第3代PDLC和BMSC成细胞膜片,体外将PDLC和BMSC膜片单独或共同包裹于牙根表面构建自体牙根种植体,将种植体分为4组:①双膜片组(每只犬2颗),将PDLC、BMSC先后包裹于同一牙根表面;②PDLC膜片组(每只犬2颗),将PDLC单膜片包裹于牙根表面;③BMSC膜片组(每只犬2颗),将BMSC单膜片包裹于牙根表面;④无膜片组(空白对照组)(每只犬1颗),无膜片牙根.制作缺牙区手术8周后,将种植体植入自体缺牙区牙槽嵴,12周时取材制作石蜡切片行HE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各组切片的组织学结果.结果 PDLC膜片组种植体根面可见包括牙骨质、牙周膜及牙槽骨的牙周组织样结构,其中可见类似牙周穿通纤维样组织垂直插入根面及骨面;双膜片组种植体和BMSC膜片组种植体根面多为骨性结合;空白对照组亦未见牙周组织样结构形成.结论 PDLC膜片能促进牙生物性种植体的牙周再生,可部分再生出包括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的复杂牙周组织.
- 孙传明刘宏伟
- 关键词:牙种植体牙周膜细胞
- 单克隆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分化能力异质性的实验研究
- 2011年
- 目的:获取单克隆骨髓基质细胞并对其行不同诱导分化,以探索单克隆细胞的多分化潜能的异质性。方法: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单克隆后再扩增培养,进行表面标志物鉴定并进行下一步的成骨、成脂肪、成软骨、成神经的多向诱导分化实验,对各克隆分化诱导结果统计分析。结果:克隆形成率为11.7%。单克隆细胞仍然保持多分化潜能。分化能力上存在异质性。结论:单克隆的骨髓基质细胞在增殖力和多分化潜能上依然保持着干细胞特性,但在分化能力上存在异质性。
- 杜静冰刘宏伟甄蕾宁慧影
-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单克隆分化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牙周膜干细胞膜片体内活性的动物实验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 研究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膜片和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膜片移植于裸鼠体内后BMMSC/PDLSC细胞活性的变化.方法 原代培养犬BMMSC和PDLSC,使用慢病毒分别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和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基因;对GFP-BMMSC和RFP-PDLSC经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表型鉴定,并进行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鉴定;制备两种细胞的细胞膜片,经Bio-Gide胶原膜包裹并移植于裸鼠背部皮下,应用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技术对比分析移植后第1、2、4、8周两种细胞膜片内细胞的GFP和RFP表达情况,并经组织学方法确认.结果 GFP标记的犬BMMSC和RFP标记的犬PDLSC表面抗原CD29和CD44均为阳性,CD34表达较低;两种细胞诱导后均能进行成骨和成脂分化;两种细胞制备成膜片并移植于裸鼠体内后,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显示GFP-BMMSC在移植术后第1、2、4、8周平均光强依次减弱,分别为(83.1±3.1)×10^6、(65.1±2.3)×10^6、(51.5±2.3)×10^6及(33.8±2.0)×10^6 ph/s;RFP-PDLSC在移植术后第1、2、4周平均光强也依次减弱,分别为(53.8±3.0)×10^6、(42.2±2.6)×10^6、(34.5±2.1)×10^6 ph/s,第8周平均光强[(45.1±2.9)×10^6 ph/s]与第4周相比显著增强(P<0.01).组织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测发现移植后膜片中RFP-PDLSC的数量明显多于GFP-BMMSC.结论 经慢病毒转染荧光蛋白基因后的犬GFP-BMMSC和RFP-PDLSC具有相似的干细胞生物学特性,但PDLSC更耐受细胞膜片制备过程中的高密度培养微环境,与BMMSC相比细胞膜片技术更适用于PDLSC.
- 安康康刘宏伟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牙周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