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52B05)

作品数:40 被引量:334H指数:11
相关作者:罗玉柱胡江成述儒王继卿李少斌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草食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国家级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9篇绵羊
  • 7篇杂交
  • 6篇多态
  • 6篇多态性
  • 6篇杂交组合
  • 5篇牦牛
  • 5篇羔羊
  • 5篇PCR-SS...
  • 4篇多态性分析
  • 4篇胴体
  • 4篇细毛
  • 4篇细毛羊
  • 4篇基因
  • 4篇甘肃高山细毛...
  • 4篇高山细毛羊
  • 4篇不同杂交组合
  • 4篇藏绵羊
  • 3篇肉牛
  • 3篇生长发育
  • 3篇屠宰

机构

  • 23篇甘肃农业大学
  • 8篇甘肃省草食动...
  • 5篇上海海洋大学
  • 4篇青海省畜牧兽...
  • 2篇大通县种牛场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上海市食品研...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22篇罗玉柱
  • 16篇胡江
  • 12篇王继卿
  • 10篇成述儒
  • 6篇李少斌
  • 5篇刘秀
  • 5篇欧杰
  • 5篇李柏林
  • 3篇徐飞
  • 2篇阎明毅
  • 2篇滚双宝
  • 2篇余忠祥
  • 2篇李春花
  • 2篇张保云
  • 2篇蔡进忠
  • 2篇方素栎
  • 2篇雷良煜
  • 2篇韩建林
  • 2篇孙延生
  • 2篇赵世锋

传媒

  • 6篇中国牛业科学
  • 5篇畜牧与兽医
  • 4篇甘肃农业大学...
  • 3篇微生物学通报
  • 3篇畜牧兽医杂志
  • 2篇生物技术通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分析化学
  • 1篇中国兽医杂志
  • 1篇食品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青海畜牧兽医...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畜牧杂志
  • 1篇畜牧兽医学报
  • 1篇中国奶牛
  • 1篇中国畜牧兽医
  • 1篇畜牧与饲料科...
  • 1篇2010中国...

年份

  • 2篇2012
  • 6篇2011
  • 18篇2010
  • 12篇2009
  • 1篇2008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饲喂方式下荷斯坦公犊牛生产小牛肉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研究了全乳饲喂(Ⅰ组)、牛奶+定量采食犊牛料(Ⅱ组)和牛奶+自由采食犊牛料(Ⅲ组)3种饲喂方式对荷斯坦公犊牛生产小牛肉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经3个月肥育后,Ⅰ组、Ⅱ组和Ⅲ组荷斯坦公犊牛的体质量分别为64.55、69.15、81.10kg,日增质量分别为380、400、560g,胴体质量分别为34.10、36.49、44.56kg,屠宰率分别为55.91%、55.89%、56.77%.其中,Ⅲ组犊牛体质量、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与Ⅱ组无显著差异(P>0.05);III组犊牛全期平均日增质量、胴体质量及肉骨比也均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3组犊牛生产的小牛肉,肉质细嫩、柔软多汁、肉色呈浅红色,组间差异不显著,均属优质牛肉.说明牛奶+自由采食犊牛料的肥育方式可提高犊牛的生长速度和部分屠宰性能,是奶牛公犊牛较好的肥育方式.
张保云罗玉柱王继卿刘秀马小军杜晓华胡江
关键词:小牛肉肥育
藏绵羊DRB1基因第二外显子多态性分析
[目的]分析藏绵羊DRB1基因的等位基因数和多态位点,研究各等位基因间的遗传和进化关系,为了解藏绵羊的物种进化和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SSCP方法分析了400只藏绵羊DRB1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并对不同...
李少斌
关键词:藏绵羊PCR-SSCPDRB1基因多态性
不同杂交组合周岁羔羊肉用性能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为了探讨高原放牧条件下不同杂交后代的肉用品质,以白萨福克、特克塞尔、邦德、澳洲美利奴为父本,以甘肃高山细毛羊为母本杂交生产羔羊肉(分别设为Ⅰ、Ⅱ、Ⅲ和Ⅳ组)。选择4个杂交组合周岁羔羊各5只,开展屠宰测定和肉质分析。结果表明,引入品种可以明显提高甘肃高山细毛羊的产肉力,4个组合中萨×甘组、澳×甘组改良效果最为显著,白萨甘细的肌肉分级标准判定其为TM级,脂肪含量略高,澳甘细和特甘细均为PME级,邦甘细为PL级。
赵世锋王继卿周智德刘玉王占斌闫海全胡江滚双宝罗玉柱
关键词:杂交组合肉用性能胴体品质内脏器官
奥芬达唑干混悬剂驱除牦牛消化道线虫效力与安全性试验被引量:3
2012年
应用奥芬达唑干混悬剂,经驱虫疗效与安全性试验得出按每千克体重5,10和15 mg剂量驱虫。结果:粪检牦牛消化道线虫虫卵转阴率分别为83.3%,91.7%和100.0%,减少率分别为89.1%,97.8%和100.0%;剖检对7种消化道线虫均有效,总驱虫率分别为91.8%,97.9%和99.5%。同剂量本品片剂与奥芬达唑干混悬剂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牦牛投服70 mg/kg剂量未见异常反应。试验表明,奥芬达唑干混悬剂10mg/kg剂量驱除牦牛消化道线虫高效安全,使用方法简便,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陈清文李春花孙延生蔡进忠
关键词:牦牛消化道线虫
甘南牦牛GH基因的SNPs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甘南牦牛是分布在甘南境内的牦牛类群,是当地优势畜种之一。为了揭示甘南牦牛GH基因的结构特征,[方法]采用PCR-SSCP技术,对202头甘南牦牛生长激素基因(GH)5个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序列进行SNPs分析。[结果]表明:甘南牦牛GH基因第1、第2和第4外显子无多态性,第3内含子及第5外显子表现遗传多态性,其中第3内含子有AA、AB、BB 3种基因型,第5外显子有CC和CD2种基因型,未发现DD基因型。序列分析发现,第3内含子1 694 bp处发生T→C单碱基转化;第5外显子2 154 bp处发现G→A单碱基突变,导致由甘氨酸(Gly)变为丝氨酸(Ser)。甘南牦牛在2个基因位点上均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χ2检验表明其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结论]初步推测甘南牦牛GH基因的多态性相对贫乏。
白晶晶王继卿胡江罗玉柱
关键词:甘南牦牛GH基因SNPS多态性
不同加工方法的玉米秸秆育肥肉牛试验报告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为了充分利用玉米秸秆资源。[方法]在冬春季节给肉牛养殖户提供足够的优质粗饲料来增强育肥效果,用全贮、青贮、黄贮和微贮四种玉米秸秆饲料进行育肥牛试验,对照组饲喂玉米秸秆。[结果]表明:育肥3个月后,体重、平均日增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各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管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获得的利润分别比对照组高71.96%和51.54%。[结论]玉米秸秆全贮、青贮、黄贮和微贮后饲喂肉牛经济效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李文彬闫晓波徐建峰黄建伟郭丽娜王瑨
关键词:玉米秸秆肉牛育肥
利用微卫星DNA标记分析高原型细毛羊的种质特性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利用微卫星DNA遗传标记,分析中国高原型细毛羊品种间的遗传差异,为评价其种质特征、开展品种保护和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运用15个微卫星DNA标记,以甘肃高山细毛羊和青海细毛羊为研究对象,其它9个绵羊群体为对照,分析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分化和种质特性。【结果】系统发育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群体遗传结构推导均得出一致的结果:即所研究的11个群体可分为3类,其中青海细毛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聚为一类,具有较近的主成分值,群体遗传结构也较相似。【结论】青海细毛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这与他们的育种历史等一致,表明微卫星DNA标记是研究动物种质特征的可靠遗传标记之一,在未来的品种资源保护和利用中,根据系统保种理论,可将青海细毛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按一个细毛羊品种来对待。
罗玉柱成述儒胡江Olivier Hanotte韩建林
关键词:微卫星DNA标记种质特性甘肃高山细毛羊青海细毛羊
奥芬达唑干混悬剂对牦牛肝片形吸虫的驱除试验被引量:2
2010年
冯宇诚蔡进忠李春花孙延生
关键词:奥芬达唑肝片形吸虫干混悬剂牦牛驱虫药驱虫效果
两种包装市售冷却牛肉中微生物多样性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本文比较分析了相同销售条件下的未包装冷却牛肉与保鲜膜包装冷却牛肉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采用16SrDNA的V3区片段进行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同时利用16SrDNA全长序列,通过克隆文库技术对两个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微生物群落结构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保鲜膜包装冷却牛肉共有6个OTU(Operational TaxonomicUnit),主要为Lactococcus(乳球菌属,28%),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26%),Carnobacterium(肉品杆菌属,18%)和Brochothrix(索丝菌属,10%);未包装冷却牛肉则共得到18个OTU,主要是Lactococcus(乳球菌属,28%),Brochothrix(索丝菌属,18%)和Acinetobacter(不动杆菌属,11%)。结果表明,保鲜膜包装对于葡萄球菌属以及冷杆菌属等一些细菌都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肉类加工生产中微生物的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李正堂李柏林赵勇欧杰
关键词:冷却牛肉PCR-DGGE微生物群落结构
放牧型羔羊生产的杂交组合优化被引量:3
2010年
为了探讨放牧型羔羊肉生产的优化杂交组合,寻求高原生境下细毛羊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引进的特克塞尔、澳洲美利奴、白萨福克和邦德品种羊为父本,以甘肃高山细毛羊为母本开展杂交试验研究;并采用人工输精方法于11月集中配种,翌年4月产羔;同时观测各组杂种羔羊初生、断奶、6月龄和12月龄的体质量,并于断奶、6月龄和12月龄分别开展屠宰试验,分析其肉用性能。结果表明:特克塞尔与甘肃高山细毛羊杂交F1代(特甘细)的平均初生、断奶和6月龄的体质量分别为5.53、27.86和31.24kg,显著高于其他杂交组合(P<0.05);6月龄到12月龄各杂交组合羔羊生长速度慢;断奶时特甘细胴体质量达14.25kg,极显著的高于其他组合(P<0.01);6月龄时特甘细胴体质量为14.55kg,也极显著的高于其他组合(P<0.01);断奶和6月龄时特甘细的屠宰率(除断奶时澳甘细外)和胴体净肉率均比其他组合高,而骨肉比低于其他组合。从不同阶段杂种羔羊生长速度和屠宰结果分析,特甘细组合是放牧条件下生产羔羊肉的最优杂交组合。
李少斌周智德王继卿刘玉王占斌闫海全胡江罗玉柱
关键词:羔羊肉杂交组合甘肃高山细毛羊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