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2012KRM48)

作品数:8 被引量:105H指数:5
相关作者:赵先贵肖玲马彩虹许华兴胡攀飞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足迹
  • 4篇
  • 4篇碳足迹
  • 2篇载力
  • 2篇植被
  • 2篇碳循环
  • 2篇碳源
  • 2篇气候
  • 2篇承载力
  • 1篇动因
  • 1篇多尺度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指数法
  • 1篇陕西段
  • 1篇碳排放
  • 1篇能源
  • 1篇能源消费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变暖
  • 1篇气体排放

机构

  • 8篇陕西师范大学
  • 4篇陕西理工大学

作者

  • 7篇赵先贵
  • 6篇肖玲
  • 4篇马彩虹
  • 2篇许华兴
  • 1篇纪芙蓉
  • 1篇郝高建
  • 1篇王晓宇
  • 1篇蔡文龙
  • 1篇胡攀飞
  • 1篇栾建伟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地理科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陕西理工学院...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西安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分析及等级评估被引量:27
2015年
为了解西安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规律和排放水平,基于全球标杆的温室气体排放等级评价方法,并采用国际公认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基于IPCC的《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推荐的方法对西安市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动态分析和排放等级评估。结果表明,从1995年到2011年,西安市温室气体排放呈快速上升趋势,16年间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207.16×104t上升为3934.17×104t,年均增高7.66%。增幅最高的是水泥温室气体(年均增高11.75%)、废弃物(8.77%)和能源(7.63%),农业年均降低1.74%,林业固碳年圴增加3.56%。从温室气体构成看,能源占80.13%—90.55%,水泥占1.75%—7.49%,农业占1.86%—8.01%,林业固碳占-2.58%—-5.22%,废物处理占7.52%—16.38%。可见能源消费的增加是导致西安市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林业碳汇能力有待提高。万元GDP温室气体排放不断降低,说明西安市碳减排方面的科技进步在不断提高。人均、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排放指数增速很快,年均增幅分别达5.84%、7.66%和6.84%。西安市温室气体排放等级持续增高,16年间从较低等级(Ⅰc)上升为中下等级(Ⅱa),目前距应对气候变暖目标(Ⅰb)已高出两个亚级,温室气体排放增高的趋势不容忽视。
赵先贵马彩虹肖玲郝高建王晓宇蔡文龙
关键词: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暖
2003—2011年太原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以太原市2003—2011年原始环境监测数据为依据,主要采用API指数法,通过Spss16.0计算3项主要污染物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结合空气污染负荷法、概率统计法,分别计算出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数和污染负荷,综合分析和评价了太原市近10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对目前太原市大气环境的成因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对策.
魏民秀赵先贵
关键词:大气质量评价污染特征
山东省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研究被引量:38
2013年
为了解山东省碳排放与碳固定的平衡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对碳足迹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碳承载力、净碳足迹的概念和测算模型。利用改进的碳足迹方法对山东省的碳足迹与碳承载力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碳足迹从33 033.20万t上升至119 261.76万t,增幅为261.04%,年均增长23.73%,其中化石能源占总碳足迹的91.58%~94.85%,可见,化石燃料消费的增加是导致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原因。碳承载力从1 696.44万t下降到1 588.01万t,降幅为6.39%,其中森林固碳量占80.97%~88.40%,森林成为最重要的碳承载力组分。净碳足迹由31 336.76万t上升到117 673.75万t,增加275.51%。人均净碳足迹达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1.74~6.14倍,2002年以后一直高于中国人均和全球人均碳足迹,低于美国。单位面积净碳足迹也已达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17.73~66.58倍。万元GDP碳足迹年均降低2.11%,说明山东在碳减排方面的政策措施有一定成效。尽管如此,山东已成为国内碳排放大省,对气候变化有负面影响,碳减排任务很重。
肖玲赵先贵许华兴
关键词:碳足迹
山东省碳源与碳汇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采用IPCC方法研究了山东省碳源与碳汇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0—2010年,山东省碳源从59 456.08×104t逐年增加到144 961.60×104 t,年均增加13.07%,人均碳源从6.61t增加到15.13t,单位面积碳源由37.68t/hm2增长到91.86t/hm2,万元GDP的碳源由3.63t降为2.88t,说明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同期碳汇由4 519.03×104 t降到4 230.18×104 t,减少6.4%;人均碳汇由0.50t降至0.44t,单位面积碳汇由2.86t/hm2降为2.68t/hm2.由于碳源远大于碳汇,导致净碳源从2000年的54 937.05×104t上升到2010年的140 731.42×104 t,增加156.17%.山东人均净碳源已经高于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3~7倍,也高于中国平均值,仅低于美国;单位面积净碳源值也高于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31.08~79.63倍.可以看出,山东省整体对外表现为碳源,碳减排任务艰巨.碳源持续增加的驱动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且产业体系具高碳特征;其次是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类高碳能源所占比例过大.
肖玲赵先贵许华兴
关键词:碳源
北京市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研究被引量:36
2013年
利用1999年~2009年北京市化石能源消费、生物质能利用和特殊工业生产以及各类植被面积数据,通过构建数量模型,分析碳足迹、植被固碳量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碳足迹由1999年的1.4111×108tCO2增加到2009年的1.9945×108tCO2;同期植被固碳量由1.062×107t CO2增加到1.151×107t CO2;碳赤字逐渐由1.3049×108tCO2增大到1.8794×108tCO2;碳足迹密度由85.99tCO2/hm2增大到121.54t CO2/hm2;碳足迹强度持续降低,由6.48tCO2/104元降到1.64tCO2/104元;碳生态压力指数由13.29增大为17.33。碳足迹分析结果反映出北京市在碳循环方面的生态环境压力有持续增大的趋势。
赵先贵马彩虹肖玲胡攀飞
关键词:碳足迹碳循环
陕西省铜川市碳足迹动态分析
本文对碳足迹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碳生态承载力、碳赤字和碳压力指数等新概念和测算方法。利用改进的碳足迹分析方法对铜川市能源消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铜川市的碳足迹由2000年的99.95×10t上升到2008年的164...
赵先贵肖玲郝高建高利峰戴兵
关键词:能源消费化石燃料碳足迹碳排放
文献传递
基于GIS的汉江流域陕西段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基于RS和GIS支持,利用SPOT-VGT逐旬NDVI数据,采用叠置分析法、均值法、频度统计法,对2000—2010年陕西汉江流域植被覆盖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及月尺度变化特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汉江流域NDVI年际波动幅度较大,其中2002—2005年的NDVI变化较为剧烈,其它时段内为比较平稳的波动式上升;NDVI季节性节律明显,夏季的植被覆盖最好,冬季最差,春秋两季过渡,秋季略好于春季;月尺度上,植被覆盖最好的月份为5—10月,1月和2月最差,节律特征表现为NDVI从3月开始逐渐增大,7月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2月降到最低。
马彩虹
关键词:汉江流域NDVI多尺度
陕西省碳足迹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27
2013年
为了解近年来陕西省碳足迹的状况,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中国《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推荐的方法测算了陕西省及其各市的碳足迹。结论如下:1995~2009年,陕西省碳足迹从4129.38x10。t上升到22460.23X10。t,增加了443.91%。从空间上全省碳足迹可分为3类:陕南始终为负值;陕北和渭南市较高;关中除渭南市以外的地区较低。14a间全省人均碳足迹由1.18t增加到5.95t;各市人均碳足迹,陕北较高,关中较低,陕南为负值。全省碳足迹密度从2.00t/hm。增高到10.90tfhrn2。陕西省的人均和单位面积的碳足迹远高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目标,但空间上差异很大。以2009年为例,全省人均碳足迹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2.98倍,而陕北则超过10倍,高于美国;关中为1.29~4.57倍。全省2009年碳足迹密度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4.89倍;渭南、咸阳、西安3市高达9.63~16.95倍;榆林、铜川I、延安和宝鸡4市为3.54~7.10倍;陕南植被的固碳作用消除了当地的碳排放外,还有剩余碳汇,但尚不能抵消陕北及关中的较高的碳足迹,因此总体看,对气候变化有负面影响,陕西的碳减排任务仍较重。
赵先贵马彩虹肖玲纪芙蓉
关键词:碳足迹气候变化
甘肃省2000—2009年碳循环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对甘肃省2000—2009年的碳源和碳汇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该地区碳源、碳汇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并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甘肃省碳源由2000年的4.294 7×108t/a逐年增加至2009年的5.630 7×108t/a,10年间增加了31.11%。而同期碳汇由3.959 5×108t/a逐年增加到4.899 1×108t/a,仅增加了23.73%。显然,碳源的增加速率高于碳汇。甘肃省2000年碳失汇为0.335 2×108t/a,2009年增至0.731 6×108t/a。预测甘肃省2015年碳源总量将达到6.719 3×108t/a,碳汇总量为5.548 7×108t/a,碳失汇将达到1.170 6×108t/a。显而易见,如不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甘肃碳源与碳汇的失衡将不断加剧,碳安全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肖玲赵先贵栾建伟
关键词:碳循环碳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