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攀登计划(95-39)

作品数:7 被引量:79H指数:4
相关作者:吕古贤刘丛强胡宝群焦建刚王红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攀登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计委科技找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新华夏构造体...
  • 2篇华夏构造体系
  • 1篇地表水
  • 1篇地幔
  • 1篇动力学意义
  • 1篇岩浆
  • 1篇岩浆作用
  • 1篇应力应变
  • 1篇应力应变分析
  • 1篇上地幔
  • 1篇深部动力学
  • 1篇石榴子石
  • 1篇数学
  • 1篇中稀土
  • 1篇重结晶
  • 1篇橄榄岩
  • 1篇橄榄岩包体
  • 1篇微量元素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长安大学
  • 2篇东华理工大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长春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3篇吕古贤
  • 2篇刘丛强
  • 2篇马立成
  • 2篇张宝林
  • 2篇王红才
  • 2篇焦建刚
  • 2篇胡宝群
  • 1篇于文辉
  • 1篇陈小明
  • 1篇黄小龙
  • 1篇郝立波
  • 1篇曾勇
  • 1篇申玉科
  • 1篇唐红峰
  • 1篇段国正
  • 1篇郭涛
  • 1篇徐义刚
  • 1篇李殿超
  • 1篇吕志成
  • 1篇魏存第

传媒

  • 2篇现代地质
  • 1篇矿物岩石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06
  • 1篇2003
  • 2篇200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构造动力成岩成矿和构造物理化学研究被引量:20
2019年
“动力成岩成矿”的理论是地质力学构造控岩控矿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是上世纪70—80年代初,在构造地球化学领域关于应力矿物、岩石变形-变质关系、构造控矿等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应用动力成岩成矿载体的“构造岩相带”,在新疆沙尔托海铬铁矿开展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后续研究,从“动力成岩成矿”阶段,发展到现今的“构造物理化学”阶段。基于固体力学原理,研究认为变形岩石由偏应力场引起,偏应力场可分为差应力状态和各向等正应力状态两个部分,后者被命名为“构造附加静水压力”。“构造附加静水压力”不仅能引起岩石体积变化,也能影响其中化学平衡,是一个物理化学变量。结合胶东金矿的长期研究发现,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是化学平衡的结果,物理化学环境才是化学作用的原因,提出“构造力改变压力温度等条件影响化学平衡”的认识。创建“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方法,预测胶东金矿深部“第二富集带”得到证实,促进胶东从危机矿山重灾区转而成为全球第三大金矿区。经过40多年的理论研究、地质调查和找矿实践,构造物理化学取得显著进展,1996年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设立“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学组”。201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
吕古贤
关键词:构造物理化学构造附加静水压力构造地球化学
大别-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中石榴子石和绿辉石的微量元素研究
2006年
对9件大别-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主要矿物石榴子石和绿辉石进行的激光熔样-等离子质谱(LA-ICP-MS)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榴辉岩可由石榴子石稀土元素特征分为两类(Group 1和Group 2):Group 1的石榴子石具有一般石榴子石的贫轻稀土、富重稀土的平滑型配分模式,Group 2的石榴子石则表现出独特的高正Eu异常和平坦型重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可以认为Group 2的原岩属于堆晶辉长岩,而Group 1更可能是正常的玄武岩.矿物颗粒和两种主矿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所研究的榴辉岩达到了矿物规模上的微量元素分配平衡.
唐红峰刘丛强
关键词:微量元素超高压变质作用榴辉岩
长江中下游地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米字型”结构特征被引量:2
2021年
构造体系由强变形构造带和弱变形地域共同构成,这些构造带和变形带可以用结构面的形式表达。构造体系结构面的分布分析,更加适用于变形规律研究,便于追索构造应力场及其演化。以长江中下游地质结构与导矿-控矿要素研究为基础,总结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结构面的“米字型”分布特征。新华夏系“米字型”构造,由NNE 25°方向挤压断裂和褶皱带、NNW 345°方向(大义山式)张扭断裂、NEE 75°方向(泰山式)压扭构造和NWW 300°方向(长江式)的横张构造组成。其演化分先后三个阶段;NNW 345°方向—NEE 75°方向的共轭剪切构造阶段、NNE 25°方向挤压构造阶段和NWW 300°方向的张性剪切构造阶段。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米字型”构造样式的识别,为研究构造体系的应力-应变成因、探讨构造体系的形成演化以及浅部构造和深部构造相关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构造基础。在其它类型的构造体系中,结构面也具有“米字型”分布特征。
吕古贤张宝林吕承训胡宝群曾勇郭涛申玉科王红才马立成焦建刚毕珉烽
关键词:新华夏构造体系
新华夏构造体系结构面“米字型”分布与演化的数学模拟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构造体系由多方向、多应力-应变性质和多重次序的结构构造组成,这些结构面在构造应力场中有较为固定的分布型式。经过区域成矿带、矿田、矿床等不同层次地质研究,揭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共轭剪切、挤压和引张三种类型结构面,它们在平面上组成“米字型”构造。通过应力-应变有限元法模拟,将“米字型”构造分为三个形成阶段:第一期共轭构造阶段,发育NNW 345°方向(大义山式)张扭断裂和NEE 75°方向(泰山式)压扭构造;第二期挤压构造阶段,产生NNE 25°方向挤压断裂和褶皱;第三期横张构造阶段,产生NWW 300°方向(长江式)的横张断裂,给出了有利于控矿成矿的应力-应变场特征,为地质找矿指明了方向。三个阶段相比,构造带内主干拉应力以第一期NNW向构造带内为最大,第三期NWW向“长江式”构造带次之,第二期NNE向和第一期NEE向构造带内拉应力微弱,拉应力总体呈现出时间由老到新从最高下降至微弱之后再回升的趋势;最大主压应力从第一期NEE向构造带为中等,演进到第二期NNE向构造带为最大,第三期NWW向“长江式”构造带和NNW向构造带为最小,表现出时间由老到新,先增强至最高值再下降至最小的趋势。
吕古贤王红才韩璐张宝林张宝林胡宝群马立成马立成焦建刚
关键词:新华夏构造体系应力应变分析
氢氧化铁胶体/水界面作用与地表水中稀土元素的分异——pH控制机理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7
2001年
实验研究了pH对REE水/粒界面配分行为的影响: 氢氧化铁胶体对REE的作用在胶体形成开始以吸附为主, 然后是解吸, 最后是吸附/解吸趋向平衡; 轻稀土元素(LREE)和重稀土元素(HREE)的吸附率不同, 后者大于前者. 随pH增加, LREE和HREE在氢氧化铁胶体/水之间产生分异, 其配分系数比值(D~LREE/D~HREE)降低; DREE的分布模式呈现Y的异常(D~Y/D~Ho<1)并在低pH条件下呈现明显的四重效应. 实验结果证明自然界中存在REE四重效应. 除pH外, 地表水的化学类型以及离子强度也是控制REE四重效应以及微粒吸附态REE和溶解态REE之间产生分异的重要因素.
刘丛强吴佳红于文辉
关键词:稀土元素地表水分异
满洲里-额尔古纳地区岩浆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28
2001年
对满洲里 -额尔古纳地区不同时代岩浆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晚元古代花岗岩具 S型花岗岩或地壳改造型花岗岩特征 ,形成于同碰撞造山环境。加里东早期花岗岩具 I型、科迪勒拉 I型或 ACG特征 ,代表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属性 ,加里东晚期花岗岩具 S型或地壳改造型特征 ,代表陆 -陆碰撞造山环境 ,加里东期花岗岩记录了多宝山 -牙克石 -伊尔施陆间洋壳消减和闭合的过程。海西晚期花岗岩属富碱低钙钙碱性岩石 ,具 S型花岗岩或 CPG,KCG花岗岩特征 ,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中生代早期岩浆岩形成于蒙古 -鄂霍茨克残余洋“剪刀式”闭合所造成的张性似裂谷环境 ,中生代晚期岩浆岩形成于挤压环境。
吕志成段国正郝立波李殿超魏存第
关键词:花岗岩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岩浆作用
吉林辉南“反应”成因方辉橄榄岩包体及其深部动力学意义被引量:13
2003年
同正常的残余方辉橄榄岩相比,辉南方辉橄榄岩具有异常高的HREE组成和特殊的二次重结晶结构,因此,它们不是上地幔经大程度部分熔融后的残余,而是熔体-岩石反应的结果。倒U型REE分配模式暗示这些样品经历了与玄武质熔体相互作用的历史,并达到了平衡。大量熔(流)体的存在有利于地幔岩石矿物颗粒的增长,从而形成特征的二次重结晶结构。这种“反应”型方辉橄榄岩的形成可能与上涌软流圈对岩石圈地幔的热-化学侵蚀有关。“反应型”方辉橄榄岩形成之后,又受到了类似于碳酸岩或富挥发份小体积熔体的交代。因此辉南地区上地幔经历了多期地幔交代作用。
徐义刚黄小龙M F THIRLWALL陈小明
关键词:深部动力学方辉橄榄岩上地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