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QN-289)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吴小伦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明清
  • 2篇水环境
  • 2篇水灾
  • 2篇民生
  • 2篇明清时期
  • 2篇城市
  • 1篇兴衰
  • 1篇灾害
  • 1篇灾害史
  • 1篇生态
  • 1篇农业
  • 1篇农业生态
  • 1篇排洪
  • 1篇文化
  • 1篇文化发展
  • 1篇黄河
  • 1篇个案
  • 1篇个案考察
  • 1篇河流
  • 1篇防洪

机构

  • 6篇河南科技大学

作者

  • 6篇吴小伦

传媒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农业考古
  • 1篇殷都学刊
  • 1篇黄河科技大学...
  • 1篇忻州师范学院...
  • 1篇大庆师范学院...

年份

  • 5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河流变迁与城市兴衰:基于开封的个案考察被引量:3
2013年
开封孕育于水体丰茂的豫东平原,初兴于鸿沟开通后的战国,沉寂于河流通塞无定的魏晋南北朝,再兴于通济渠疏浚后的隋唐,繁盛于四河通城的北宋,最终衰落于河流相继淤平或停航的元明清三朝。河流通塞成为开封城兴衰隆替的核心因素之一。
吴小伦
关键词:河流兴衰
开封水环境的历史变迁被引量:2
2014年
历史时期,开封境内的水环境可以两类析分:一是大小河道,为流通性水体;二是池、泽、潭、泊等,可视为静态性水体。就其存废时间而言,可以秦汉、宋代为分界线,先秦时期,水体丰茂;秦汉之际,多数湮废;唐宋年间,河道纵横,池泽棋布,水环境之盛达到顶峰;宋代以降,各河道再次相继淤平或淤浅,其他静态性水体也逐渐消弭于泥沙沉积,农业生态受到重大影响,并呈现出与水环境兴衰同步的变迁轨迹。
吴小伦
关键词:水环境农业生态
明清时期开封城的水环境与文化发展
2014年
明清时期,开封城及其近郊频遭黄河水患,学校与书院时有冲毁,文化教育的连续性被打断;众多承载文化传承之祠庙、古迹被冲无遗,破坏了信仰文化的多元性及文化发展的载体;诸类水体的相继湮废,虽推动了追忆或忧思诗章的勃兴,也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文化发展的生机,官方的补救性行为并未扭转文化发展的困境。
吴小伦
关键词:明清水环境文化发展
水灾与明清开封城市民生的变迁
2014年
明清时期,开封城水灾深重,人口数量及百姓营生、水产品种类、灾后生活、日常用水、赏游地点与内容选择等基层民生的诸多方面无不发生较大变迁。为救灾恤民,政府表现出了积极的应对态度,使备灾救灾实现了常态化,但由于缺少其他卓有成效的改善民生的行为,城内民生还是迈入了日渐艰窘的状态。
吴小伦
关键词:明清水灾民生
明清时期沿黄河城市的防洪与排洪建设——以开封城为例被引量:3
2014年
完善的防洪与排洪设施是古代沿黄河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明清时期,由于频繁遭遇黄河水患的冲击,沿黄城市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迁。黄河自身的决徙造就了洪涝的多发与防洪设施的圮坏,大量泥沙的沉淀既淤没了诸类水体,也抬高了城墙之外的地势,致使城市防洪乏所依、排洪少所恃,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洪涝应对就成为重要的城市问题。面对黄河频决的灾害性影响及严峻的洪涝形势,开封城官民一道筑堤防、修护堤、缮城墙,御水于城体之外;开凿城内之沟渠、疏浚城外之河道、挖暗沟、建水门、置水闸、造水车,泄水于成灾之初。这种多重性与立体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开封城的防洪与排洪能力,也应是屹立于当时的其他沿黄城市的共同建筑特色及其存续至今的保障因素之一。
吴小伦
关键词:明清时期灾害史
水灾与明清开封城市民生的变迁
2014年
明清时期,开封城水灾深重,人口数量及百姓营生、水产品种类、灾后生活、日常用水、赏游地点与内容选择等基层民生的诸多方面无不发生较大变迁。为救灾恤民,政府展现出了积极的应对态度,使备灾救灾实现了常态化,但由于缺少其他卓有成效的改善民生的行为,城内居民还是迈入了日渐艰窘的生活困境。
吴小伦
关键词:明清水灾民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