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1414)

作品数:4 被引量:91H指数:4
相关作者:周欣左小安吕朋赵学勇张婧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沙地
  • 3篇生物量
  • 3篇科尔沁沙地
  • 2篇地上生物量
  • 2篇土壤
  • 2篇土壤特性
  • 1篇地下生物量
  • 1篇植被
  • 1篇植物生物量
  • 1篇沙丘
  • 1篇沙质草地
  • 1篇生境
  • 1篇生境变化
  • 1篇群落
  • 1篇物量
  • 1篇物种
  • 1篇物种多样性
  • 1篇放牧
  • 1篇放牧强度
  • 1篇干旱沙地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左小安
  • 4篇周欣
  • 3篇赵学勇
  • 3篇吕朋
  • 2篇罗永清
  • 2篇岳祥飞
  • 2篇王少昆
  • 2篇张婧
  • 2篇刘川
  • 1篇连杰
  • 1篇刘良旭
  • 1篇张腊梅
  • 1篇张建鹏

传媒

  • 2篇中国沙漠
  • 1篇草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科尔沁沙地植物群落分布与土壤特性关系的DCA、CCA及DCCA分析被引量:31
2015年
基于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草地群落类型24个样地的野外调查,选取11个土壤因子,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分析沙地植物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DCA、CCA和DCCA的物种排序第1轴代表的土壤特性梯度一致,其解释总方差超过33%,即土壤碳氮含量、p H、电导率、容重、粘粉粒等共同的梯度决定了群落生境的变化,影响着沙地植物群落类型的分布格局;3种排序法的物种排序第2轴土壤因子的相关性有较大差异,DCA第2轴仅与土壤细沙含量显著正相关,CCA第2轴与土壤碳氮比和细沙含量显著负相关,DCCA第2轴与土壤碳氮比和细沙含量显著正相关,而与粗沙含量显著负相关。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与DCA、CCA和DCCA前2个排序轴存在显著二元线性关系,且Shannon指数的拟合程度好于Simpson指数。3种排序分析方法中,CCA物种排序前两轴的累计解释方差(58.6%)高于DCA和DCCA,因此CCA排序法更适合于沙地植被分布格局研究及其环境的解释。
周欣左小安赵学勇王少昆刘川张婧吕朋张建鹏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群落DCACCADCCA土壤特性
放牧强度对科尔沁沙地沙质草地植被的影响被引量:30
2016年
为了研究科尔沁沙地沙质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植被特征的变化规律,比较了围封、中度放牧、重度放牧3种条件下的植被盖度、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凋落物量等植被特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围封、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沙质草地的优势植物均为一年生植物,但围封和中度放牧中多年生禾本科植物优势度高于重度放牧,重度放牧沙质草地一年生植物所占优势度最大;(2)放牧强度对沙质草地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及凋落物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量均降低;(3)围封、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沙质草地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均不显著;(4)放牧强度和土壤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均能影响地下生物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总的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小。而重度放牧草地中,3个土壤深度间地下根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放牧改变了沙质草地植物群落的组成、极大降低了植被盖度和生产力;尤其是重度放牧急剧增加了一年生植物的优势、且对浅层根分布的减少影响最大。
吕朋左小安张婧周欣连杰刘良旭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放牧强度物种多样性生物量
半干旱沙地生境变化对植物地上生物量及其碳、氮储量的影响被引量:23
2014年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沙丘固定过程中的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以及草地4种生境类型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及其碳、氮含量与储量特征。结果表明,沙地生境变化对植物叶干重、枝干重、总生物量及其碳、氮含量与储量均有显著影响(P<0.01);固定沙丘的叶干重、枝干重、总生物量及其碳氮储量均大于流动沙丘与半固定沙丘,草地的叶干重、枝干重、总生物量、枝和总的碳储量、枝的氮储量均小于固定沙丘而大于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叶、枝及总碳含量与枝的碳储量大于流动沙丘,而叶、枝及总氮含量小于流动沙丘。一年生植物分别占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和草地总生物量的63.99%,79.28%,70.86%;灌木占半固定沙丘总生物量的73.15%;C3植物生物量分别占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和草地总生物量的39.99%,90.87%,96.01%和82.67%。固定沙丘上的一年生植物和C3植物的生物量、碳氮储量在4个生境中最高;半固定、固定沙丘和草地中C3植物碳含量及其储量、氮储量均高于C4植物。沙丘固定过程中生物量及其碳氮储量逐渐增加,固定沙丘植被具有较大的碳氮固存潜力,一年生植物、C3植物对其碳氮的固存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沙丘固定过程中C3植物对C4植物生物量的下降具补偿作用。
周欣左小安赵学勇王少昆罗永清岳祥飞张腊梅
关键词:沙地生境地上生物量储量
科尔沁沙地沙丘固定过程中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特性被引量:12
2015年
为了解沙丘固定不同阶段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特点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比较了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沙质草地4种生境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并分4层土壤深度分析了土壤理化特性的演变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显著正相关,0~10cm土层地下生物量最大,随着沙丘的固定,地下10~20、20~40、40~60cm深度土层的生物量显著增加,植物地上生物量依次增大,分别为2.20、98.10、131.41、190.38g·m-2,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依次为10.44、1.67、0.81、1.18;(2)随着沙丘的固定,表层土壤容重由1.62g·cm3下降到1.33g·cm3,各土层的粉沙和极细沙的占比依次增加,中沙比例依次减小,土壤碳氮含量、碳氮比、pH值、电导率均逐渐增加;(3)地上、地下生物量均与表层土壤碳氮含量、pH值、电导率显著正相关,土壤碳、氮含量均与pH值、电导率、土壤水分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沙丘恢复过程中植物生物量的增加与表层土壤颗粒细化、营养物质增多、水分增加密切相关,土壤-植被系统构成了有机的综合体。
周欣左小安赵学勇刘川罗永清岳祥飞吕朋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土壤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