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XDJK2009C165)

作品数:8 被引量:199H指数:7
相关作者:陈建周兴华向枭王文娟周小秋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体组成
  • 3篇齐口裂腹鱼
  • 3篇消化酶
  • 3篇消化酶活性
  • 3篇裂腹鱼
  • 2篇幼鱼
  • 2篇脂肪水平
  • 2篇饲料脂肪
  • 2篇饲料脂肪水平
  • 2篇免疫
  • 2篇免疫指标
  • 2篇活性
  • 2篇甲鱼
  • 2篇白甲鱼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含量
  • 1篇蛋白水平
  • 1篇蛋白替代
  • 1篇多糖
  • 1篇血清生化

机构

  • 8篇西南大学
  • 6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8篇向枭
  • 8篇周兴华
  • 8篇陈建
  • 7篇王文娟
  • 4篇李代金
  • 4篇周小秋
  • 2篇黄辉
  • 2篇吴青
  • 2篇郑宗林
  • 1篇朱成科

传媒

  • 2篇水产学报
  • 2篇动物营养学报
  • 1篇淡水渔业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酵母核苷酸对鲤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6
2011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核苷酸对鲤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以600尾健康的鲤[平均体重(1.09±0.07)g;平均体长(3.60±0.34)cm]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258、516、774、1032、1290mg/kg酵母核苷酸(以有效成分计)的试验饲料,养殖50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酵母核苷酸添加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258mg/kg组除外)均显著升高(P<0.05),饵料系数(FCR)则显著降低(P<0.05)。当酵母核苷酸添加量为516mg/kg时,鲤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均达到最大(分别为372.03%、3.10%/d和195.74%),饵料系数达到最低(1.42),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及饵料系数为指标,利用折线模型分析表明,鲤生长性能最佳时酵母核苷酸添加量为519.85~535.54mg/kg。对鲤体组成分析表明,酵母核苷酸对鱼体粗灰分和水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当酵母核苷酸添加量在516~1290mg/kg时鱼体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酵母核苷酸添加组的血清溶菌酶、超氧化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并随酵母核苷酸水平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酵母核苷酸添加量为774~1290mg/kg时,血清溶菌酶、超氧化歧化酶活性较高;在酵母核苷酸添加量为516~1032mg/kg时,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综合考虑生长性能和免疫能力,鲤饲料中酵母核苷酸的适宜添加量为519.85~774.00mg/kg。
向枭周兴华陈建郑宗林
关键词:酵母核苷酸体组成免疫指标
黄芪多糖对齐口裂腹鱼生长、体组成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被引量:71
2011年
试验研究黄芪多糖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以450尾健康的齐口裂腹鱼[体重(6.98±0.43)g;体长(9.11±0.25)cm]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5组(C1、C2、C3、C4、C5),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30尾试验鱼。C1、C2、C3、C4、C5组分别投喂在等氮等能(蛋白质含量38.29%,能量15.73 mJ/kg)的基础料中分别添加0、0.02、0.04、0.06、0.08%的黄芪多糖制成5种试验饲料,养殖齐口裂腹鱼50d。结果表明:饲料中未添加黄芪多糖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蛋白效率(PER)均显著低于黄芪多糖添加组(P<0.05),而饵料系数(FCR)则显著高于黄芪多糖添加组(P<0.05)。当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试验鱼的WGR、SGR、PER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10.31%、1.86%/d和182.07%),FCR最低(1.44),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以WGR、SGR、PER、FCR为指标,利用直线和抛物线回归分析表明,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最佳时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5%—0.074%;对齐口裂腹鱼机体组成分析表明,黄芪多糖对鱼体粗灰分和水分影响不显著(P>0.05),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6%时机体粗蛋白最高,但与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无明显差异(P>0.05);粗脂肪含量在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最高,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未添加黄芪多糖组血清免疫酶活性显著低于黄芪多糖添加组,齐口裂腹鱼血清免疫酶活性在一定范围内随黄芪多糖的增加而增强。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最高;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黄芪多糖添加水平0.06%时最大;黄芪多糖添加水平应在0.06%—0.08%时,溶菌酶(LSZ)、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趋于稳定。这说明黄芪多对齐口裂腹鱼的生长和免疫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综合考虑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和免疫能力最佳时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0.074%。
向枭陈建周兴华王文娟
关键词:黄芪多糖机体组成免疫齐口裂腹鱼
饲料蛋白水平及鱼粉蛋白含量对齐口裂腹鱼生长、体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试验探讨了不同蛋白水平(CP)及鱼粉蛋白含量(FP)对齐口裂腹鱼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分别设5个蛋白水平(30%、32.05%、37%、41.95%、44%)和5个鱼粉蛋白水平(0%、5.86%、20%、34.14%、40%)。以CP、FP作为试验因素。按照二因子二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分为16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11.45±0.39)g]。经过50 d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蛋白水平及鱼粉蛋白含量对齐口裂腹鱼幼鱼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CP 37%,FP40%时,试验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蛋白质效率(PER)最大(分别为103.31%、1.42%/d和145.74%),CP 44%,FP 20%时,试验鱼的饵料系数(FCR)最低(为1.97)。以WGR、SGR、PER、FCR为指标,利用二元回归分析表明,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最优时饲料CP、FP分别为39.94%~42.54%,30.67%~45.47%;对齐口裂腹鱼体组成分析表明,不同的饲料CP、FP对鱼体粗灰分和水分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有显著的影响(P<0.05);适宜的饲料CP、FP能有效改善齐口裂腹鱼消化酶的活性,提高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率。综合考虑各生长指标、肌肉营养成分、消化酶活性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和成本因素,建议在实际生产配方中齐口裂腹鱼幼鱼饲料中蛋白水平及鱼粉蛋白质量分数分别以39.94%~42.54%,30.67%~45.47%为宜。
向枭周兴华陈建李代金王文娟周小秋
关键词:齐口裂腹鱼蛋白水平体组成消化酶活性
温度对嘉陵江鲇消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对嘉陵江鲇胃、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胰脏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鲇鱼各消化酶的活性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鲇胃、肠道和肝胰脏中蛋白酶最适温度分别为40℃,44℃和36℃,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4℃,40℃和40℃,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36℃;在最适温度下,蛋白酶活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前肠、肝胰脏、胃、中肠、后肠,淀粉酶的活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脂肪酶的活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且各部位之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嘉陵江鲇的各种消化酶活性存在着器官特异性.
向枭周兴华陈建王文娟郑宗林
关键词:温度消化酶活性
pH对嘉陵江鲇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pH对嘉陵江鲇(Silurus asotus)胃、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胰脏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pH范围内,鲇各消化酶的活性均随着pH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鲇胃、肠道和肝胰脏中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为2.2、7.0、7.4;淀粉酶的最适pH均为7.0,脂肪酶的最适pH分别为7.0、7.0、7.4。除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酸性外,其它消化酶的最适pH均为中性或弱碱性。说明嘉陵江鲇的各种消化酶的活性存在着器官特异性。在最适pH条件下,蛋白酶的活性为前肠>肝胰脏>胃>中肠>后肠,淀粉酶的活性顺序为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脂肪酶的活性顺序为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表明在不同pH条件下,相同部位的同种消化酶活性的差异显著;在各自最适pH条件下,不同器官的同种消化酶活性也有显著差异。
向枭周兴华陈建朱成科王文娟
关键词:PH消化酶活性
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幼鱼形体指数、脂肪沉积和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5
2013年
实验评价了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形体指数、脂肪沉积和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选用初始均质量(0.78±0.05)g的白甲鱼幼鱼900尾,随机分成6个实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实验鱼,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2%、4%、6%、8%和10%的豆油,设计出脂肪水平为2.83%、4.52%、6.68%、9.14%、11.35%和14.07%的6种等氮(蛋白质含量为40%)等能(总能为16.30 MJ/kg)的实验饲料,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肥满度(CF)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脂肪水平为9.14%时最大,为2.64%,但饲料脂肪水平为6.68%~14.07%时差异不显著(P>0.05),肝体指数(HSI)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脏体指数(VSI)则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略微上升趋势(P>0.05);白甲鱼幼鱼肌肉和肝脏中脂肪的含量易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饲料脂肪水平对饲料氮的沉积量无明显影响(P>0.05),能量沉积量则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4.07%时最高,氮和能量的沉积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分别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和9.14%时达到最大,脂肪的沉积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但脂肪沉积率则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逐渐降低(P<0.05);白甲鱼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在脂肪水平为9.14%时最大,为296.03 U/g,脂蛋白酯酶、肝脂酶和总酯酶活性则呈先升后降并逐渐趋于稳定,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达到最高;脂肪合成酶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说明适当的饲料脂肪水平可以提高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但过高的脂肪水平(11.35%及以上)将使白甲鱼肝脏脂肪沉积增多,不利于鱼类健康生长。
向枭周兴华陈建王文娟黄辉李代金吴青周小秋
关键词:白甲鱼脂肪水平脂肪沉积脂肪代谢酶
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6
2013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质量为(0.78±0.05)g的白甲鱼幼鱼90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分别饲喂豆油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2%、4%、6%、8%和10%(实测脂肪水平为2.83%、4.52%、6.68%、9.14%、11.35%和14.07%)的试验饲料,养殖期为60 d。结果表明: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FCR)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时WGR、SGR达到最大(分别为362.98%和3.06%/d),显著高于除6.68%和9.14%组之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PER达到最大(3.70%),而FCR达到最小(1.34),显著高于/低于除11.35%组之外的其他各组(P<0.05)。白甲鱼幼鱼的肝体比则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上升,6.68%、9.14%、11.35%和14.07%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白甲鱼幼鱼的脏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白甲鱼幼鱼WGR、SGR、FCR及PER最优时,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10.12%、9.56%、9.42%和10.18%。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全鱼及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升高,而全鱼及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则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幼鱼全鱼及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的血清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胆汁酸(TBA)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逐渐升高,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则逐渐降低。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血清CHO含量达到最高,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时,血清TG含量达到最高,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得出,适宜的饲料
向枭周兴华陈建黄辉李代金王文娟吴青周小秋
关键词:饲料脂肪水平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
饲料中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对齐口裂腹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54
2012年
试验分别以豆粕替代0(对照组)、20%、40%、60%、80%、100%的鱼粉蛋白设计出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配方,按照配方配制试验饲料(A1、A2、A3、A4、A5和A6)。将540尾体质量为(14.67±0.51)g的齐口裂腹鱼随机分为6个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试验鱼,分别投喂6种不同的试验饲料,养殖时间为45 d。结果表明,豆粕蛋白替代水平对齐口裂腹鱼的生长有显著影响。豆粕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为60%时,试验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蛋白效率(PER)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18.08%、1.95%/d和207.22%),饵料系数(FCR)最小(1.27)(P<0.05)。与其余各试验组相比,替代比例为100%的试验组的WGR、SGR、PER显著降低,FCR显著升高(P<0.05)。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可知,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最佳时豆粕蛋白替代比例为34.25%~45.46%;随着豆粕替代鱼粉蛋白比例的增大,鱼体水分、粗灰分、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粗蛋白在豆粕蛋白替代水平为60%时达到最高(15.53%),但在豆粕蛋白替代比例小于80%时试验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肝体指数则随豆粕蛋白替代水平增加而增大,但在0~80%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豆粕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超氧化歧化酶(SOD)的活性有一定的波动,在豆粕蛋白替代比例为40%达到最高,豆粕蛋白替代比例在20%~60%时,溶菌酶(LSZ)的活性逐渐升高,但各组间及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随着豆粕替代比例增加而逐渐升高,但豆粕蛋白替代比例小于80%时差异不显著(P>0.05)。豆粕蛋白替代比例为100%时AST、ALT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说明饲料中豆粕替代一定比例的鱼粉蛋白可促进齐口裂腹鱼的生长,提高对饲料蛋白的代谢和免疫能力,但豆粕替代鱼粉蛋白比例超过80%则可引起肝损伤或组织病变。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
向枭周兴华陈建李代金王文娟周小秋
关键词:齐口裂腹鱼体组成血液生化指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