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YY039)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2
相关作者:黄焰结程香孙乃荣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工程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篇翻译
  • 2篇文化
  • 2篇文化考量
  • 2篇文学
  • 2篇考量
  • 1篇帝国
  • 1篇新文学
  • 1篇新月
  • 1篇新月派
  • 1篇意象
  • 1篇译介
  • 1篇译诗
  • 1篇译文
  • 1篇英译
  • 1篇哲学
  • 1篇哲学渊源
  • 1篇莎剧
  • 1篇世界文学
  • 1篇清末
  • 1篇嬗变

机构

  • 6篇安徽工程大学
  • 2篇北京外国语大...
  • 1篇河北工业大学

作者

  • 4篇黄焰结
  • 2篇程香
  • 1篇孙乃荣

传媒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语言与翻译
  • 1篇外语教学与研...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安徽工程大学...
  • 1篇浙江外国语学...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论民国时期翻译与创作的关系被引量:8
2013年
文章从民国时期的翻译话语出发,结合当时的翻译与创作实践及翻译出版情况,以回到历史现场的姿态寻绎民国时期翻译与创作的关联。研究发现,在翻译负载建设新文学的崇高使命以及满足作家/译者创作、兴趣、经济等多重需要的影响下,民国时期的翻译与创作关系呈现出同一性、双向互动性与互文性。
黄焰结
关键词:翻译民国时期
理性的合作——解读合作原则的哲学渊源被引量:2
2017年
格莱斯的合作原则自诞生以来所引发的争论和对它的修正从未停止。本文从利奇的礼貌原则对合作原则提出的质疑入手,追溯合作原则背后的哲学渊源,指出从语言使用角度对合作原则提出的质疑忽视了格莱斯理论背后的哲学基础。合作原则只是格莱斯意义理论的一部分,意义理论又服务于他的哲学目的,即揭示人的理性本质。合作原则试图揭示言语交际是理性的,合作性是理性的一种体现,对格莱斯原则的正确理解应结合其整体哲学观。
孙乃荣
翻译文化的历史嬗变:从清末至1930年代被引量:2
2014年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蔚为大观。考察这四十余年文学翻译活动所演绎的翻译文化,发现其在翻译诗学与翻译规范等方面展现了历史性的变化——从译语中心到"信"的重构;从单一的译介模式到多种翻译模式共存;从意译到直译;从文言到欧化的白话等。翻译文化的历史嬗变,彰显了翻译活动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联。
黄焰结
关键词:翻译翻译文化历史语境文化变迁
维多利亚历险小说的帝国母题研究
2017年
英国历险小说源远流长。本研究将英国文学传统中一条贯穿始终的帝国母题脉络剖析展露,并将这一脉络置于英国历史和文学史的背景下进行宏观整体观照,解读维多利亚历险小说中的帝国母题,以洞悉几百年来英国人根深蒂固的帝国情结,透视这种情结及其意识形态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从而使读者看透那些吸引眼球的情节、人物和意象背后的帝国本质。
程香
英译李太白--闻一多与小畑薰良译诗对话的文化考量被引量:9
2014年
日本学者小畑薰良1922年在美国出版了英译的《李白诗集》。四年后,新月派诗人闻一多与小畑就英译李白展开了一场译诗对话。本文考察后发现,小畑英译李白采取了变通的"厚翻译"策略,目的是移植中国文学以便让英语读者接受和尊重中国文化,但其译文也受制于当时的汉诗英译文化规范。另一方面,闻一多对小畑的翻译批评既是个人诗歌翻译主张的体现,又是新月派翻译诗学的张扬,应和了新诗格律运动对五四新诗流弊的反拨与反思,展现了新月派的诗歌翻译文化。
黄焰结
关键词:闻一多翻译批评文化考量
世界文学视阈下康拉德在中国的“赋形”、“变形”与“正形”
2015年
康拉德作品在中国的存在方式和阅读模式,一方面受到西方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动态性、衍生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语境下,不同的社会历史特点以及翻译家、文评家、作家和读者不同的个人喜好,赋予了康拉德不同的形象特征.基于达姆罗什提出的"世界文学"理论,康拉德在中国的形象变迁,正好反映了他处于译入语文化与译出语文化两个焦点构建起的椭圆形世界文学场域中,不断生成、"赋形"、"变形"和"正形"的过程.
程香黄焰结
关键词:世界文学康拉德赋形译介
诗译莎剧滥觞:新月派的新文学试验
2018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莎学探索期,莎剧的白话散体翻译盛行,但邓以蛰、徐志摩、孙大雨、朱维基等新月同人先后以白话诗体形式翻译了莎剧片段,开创了诗译莎剧的先河。本文首先从文体、形式、语言等层面描写分析新月派翻译的诗体莎剧,然后结合副文本材料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探讨新月派诗译莎剧的目的与策略。研究发现,新月成员诗译莎剧的滥觞活动既是反思反拨五四以来"浪漫式"的文学翻译与创作,亦是用中文试验新文学的文体与诗体,以丰富中国新剧与新诗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从而建设成熟的中国新文学。本研究不仅揭示了诗译莎剧的源头,而且进一步透视了新月派的翻译文化。
黄焰结
关键词:新月派莎剧文化考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