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22209)

作品数:42 被引量:373H指数:12
相关作者:徐益谦张军顾璠余刚汉春利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动力工程及工...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化学工程
  • 8篇理学
  • 2篇电气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3篇燃烧
  • 7篇等离子体
  • 7篇流化
  • 7篇流化床
  • 6篇烟气
  • 5篇氧化氮
  • 5篇金属
  • 5篇碱金属
  • 5篇NO
  • 5篇
  • 4篇脱除
  • 4篇燃煤
  • 4篇脱硫
  • 3篇氮氧化物
  • 3篇低温等离子体
  • 3篇一氧化氮
  • 3篇数值模拟
  • 3篇脱氮
  • 3篇切向燃烧
  • 3篇污染

机构

  • 36篇东南大学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武汉科技学院
  • 4篇南京航空航天...
  • 2篇南京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华中理工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五洲制冷...

作者

  • 21篇徐益谦
  • 12篇张军
  • 11篇顾璠
  • 9篇余刚
  • 8篇汉春利
  • 6篇颜峥
  • 6篇章明川
  • 6篇刘坤磊
  • 5篇余奇
  • 4篇孙岳明
  • 4篇沈来宏
  • 4篇范志林
  • 4篇吴江
  • 3篇叶丹
  • 3篇林晓芬
  • 3篇张远
  • 3篇宋玉宝
  • 3篇周月桂
  • 3篇周浩生
  • 3篇范卫东

传媒

  • 7篇燃烧科学与技...
  • 7篇热能动力工程
  • 5篇工程热物理学...
  • 4篇中国电机工程...
  • 3篇能源研究与利...
  • 3篇动力工程
  • 2篇燃料化学学报
  • 2篇化工学报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计算机与应用...
  • 1篇锅炉技术
  • 1篇固体电子学研...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5
  • 9篇2004
  • 8篇2003
  • 6篇2002
  • 11篇2001
  • 4篇2000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显微组分及其它因素对煤焦孔隙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2
2000年
本文对七种不同变质程度煤及其富镜质组和富惰质组焦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显微组分对煤焦的孔隙结构存在影响 ,并与煤的粘结性有关。矿物质对孔隙结构的发展起限制作用 ,且对镜质组的限制作用大些。此外 ,制焦条件、变质程度对孔隙结构均有影响。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影响煤粉焦孔隙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同种煤关联分析表明 ,煤的原始比表面积和固定碳对焦的比表面积影响较大 ,显微组分对焦的比表面积也有影响。对不同种煤关联分析表明 ,水分、惰质组、挥发分和煤原始比表面积等对焦的比表面积影响较大。
张军徐益谦汉春利颜峥
关键词:显微组分煤焦孔隙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流化床燃烧石油焦N_2O排放特性被引量:5
2000年
通过在一小型流化床试验台上进行石油焦的燃烧试验 ,阐述了N2 O和NO形成与分解机理 ,模拟研究了N2 O的排放特性 .采用不同程度脱去挥发分的石油焦颗粒 ,研究脱挥发分的程度对N2 O形成的影响 ,脱挥发分的温度越高 ,即脱挥发分的程度越高 ,石油焦氮形成N2 O的量越少 ,这表明石油焦挥发分氮形成N2 O量高于相应石油焦焦炭氮燃烧产生的N2 O量 .燃料燃烧过程中 ,NO形成比较均匀 ,而N2 O形成比较复杂 ,燃料氮向NO的转化率随脱挥发分温度升高而增加 ,而向N2 O的转化率则有一临界脱挥发分温度点 .
沈来宏铃木善三
关键词:流化床燃烧石油焦排放特性氧化氮
燃煤流化床燃烧过程Fe及其氧化物在CO作用下对N2O/NO转化成N2的机理被引量:28
2001年
应用TGA FTIR研究了在模拟流化床燃煤气氛时Fe及其氧化物对N2 O/NO的催化还原作用。Fe可以高效地降低N2 O分解的初始温度和提高N2 O/NO向N2 的转化率 ;在Fe和CO的作用下 ,N2 O的初始分解温度从 110 0K降低至92 0K和 10 0 0K ,在 112 3K时 ,N2 O的转化率从 10 %提高到95 %和 80 % ,而NO的转化率为 70 %和 45 %。Fe与N2 O反应后的氧化物为Fe2 O3;在CO作用下 ,Fe的表面呈松散结构 ,可以保证Fe对氮氧化物反应的连续进行。
周浩生陆继东周琥
关键词:燃烧过程燃煤氧化物二氧化氮
煤颗粒内水分介电各向异性分布的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煤中水分的分布是煤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把煤介电常数的各向异性性质结合微波加热技术,对煤中水分的分布规律进行实验研究,然后建立了水分分布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基本吻合。最后给出由模型计算所得的典型煤种的水分分布预测曲线。
张欣叶丹顾璠
关键词:各向异性介电常数微波加热
一氧化碳作用下铁对一氧化氮的催化还原实验与动力学过程分析被引量:8
2002年
实验和分析了Fe在CO作用下对NO的催化还原过程。在 112 3K时 ,在CO作用下 ,NO的转化率为 70 %。Fe、NO和CO系统中 ,反应后的表面呈现出多孔的特点。分析认为 ,在高温条件下NO在铁氧化物上的吸附能力比CO强而使反应表面存在铁氧化物 ;基于反应过程中反应界面由Fe、NO或铁氧化物、CO中反应速率慢的决定等假设 ,初步建立了上述反应的物理与数学模型。
周浩生陆继东周琥李莉
关键词:一氧化氮动力学脱氮脱氧
流化床中煤掺混垃圾燃烧时受热面积灰的研究被引量:5
2004年
在利用小型流化床系统研究煤掺混垃圾燃烧时硫对有机污染物排放影响的过程中,发现处于烟气温度338~547℃的对流区域受热面存在积灰,为此对积灰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受热面灰沉积量随烟气温度降低而减少;随着混合燃料中垃圾含量及硫含量的增加,灰沉积量也减少.分析发现,沉积物主要由小于5μm的细小颗粒组成,其化学组成中绝大部分为氧化钙,且Ca/S摩尔比明显大于1,因此积灰主要是石灰石床料分解形成的细小氧化钙颗粒沉积所致,而沉积层中的硫酸钙则是沉积的氧化钙进一步反应的结果.燃烧高硫燃料时,由于烟气中SOx的浓度高,使存在于烟气中的粘附性强的氧化钙颗粒减少,进而抑制了积灰的形成.
张军范志林徐益谦
关键词:垃圾燃烧流化床积灰
铜分子筛协同等离子体脱除氮氧化物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利用填充有催化剂颗粒的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来脱除氮氧化物(NOx)是一种高脱硝率、应用前景广阔的技术,研究其脱除特性对于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运行条件非常重要.建立了低温等离子体 催化协同脱除NO的实验系统,通过实验研究了Cu分子筛、等离子体的作用与O2、温度、水蒸气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u分子筛催化剂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剂,它对NO的等离子体脱除效率有很大促进作用;Cu分子筛能够促进NO的等离子体氧化脱除;温度对Cu分子筛和等离子体所起的作用相反;Cu分子筛能够促进水蒸气的等离子体化,提高脱硝率.
余刚余奇翟晓东顾璠徐益谦
关键词:协同脱除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剂
光敏剂酞菁晶体能带结构研究被引量:6
2003年
利用旋转对称性能带程序 ,首次计算了酞菁化合物真实结构的能带 ,讨论了层间距畸变和层间交错对能带结构及导电性质的影响。层间距畸变使能带宽度明显变小 ,层间交错角在 2 2 .5°时 ,带宽最小 ,带隙最大。比较了酞菁简化模型与真实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所得计算结果对酞菁类电导率有很好的符合 。
张旭苹孙岳明章舒李康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光敏剂
低能耗非热等离子体NO还原特性被引量:1
2005年
分别建立了新型低能耗 N2 -NO系统的单电极尖端放电和介质阻挡放电非热等离子体 NO还原实验系统 ,通过实验研究了电极极间电压 V和尖端距离 lg 以及 Al2 O3,Ca O,Mg O,玻璃等不同介质阻挡对活性 N原子产生及 NO还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NO还原率随尖端距离 lg 的增大而先增后减 ,随极间电压 Vm 和气体停留时间 t的增大而增大 ,尖端距离 lg 是决定电极之间的电场强度 Eg 和气流停留时间 t的关键几何变量。利用活性N原子的产生条件解释了放电外轮廓直径及电场强度随尖端距离 lg 变化的消长规律。不同阻挡介质所形成的气体放电的电场强度不同 ,提供给活性粒子的能量也不同 ,从而对 NO还原效果具有不同的影响。单电极尖端放电 NO还原特性的研究结果对介质阻挡放电 NO还原有指导作用。
余刚余奇蒋彦龙徐益谦
关键词:等离子体电介质
活性矾土吸收高温烟气中二氧化硫机理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活性矾土对高温烟气中二氧化硫具有显著的脱除效果。本文利用模拟高温烟气对此进行了研究,结论为贫氧高温时,活性矾土主要依靠吸附对二氧化硫进行脱除,且较低二氧化硫浓度(500 ml/m3)及较高温度(800℃)下,活性矾土吸收二氧化硫效果明显。本文同时对吸附参数进行了计算。
汉春利张军颜峰顾璠余刚刘坤磊徐益谦
关键词:二氧化硫高温烟气脱硫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