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YW12)
- 作品数:2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钟大赉庆建春周晶孙东霞季建清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气候构造作用下热史演化的40Ar/39 Ar年代学记录被引量:6
- 2009年
- 以喜马拉雅山系为典型实例,究竟是气候作用还是构造作用引起山体隆升的问题已经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前沿问题。无论是气候因素还是构造因素引起山体隆升,二者都与一个共同的地表过程——剥蚀作用相关,剥蚀作用对山体中地质体的影响可以用岩石矿物经历的热史演化来描述,所以,在造山作用研究中,山体或山脉的热史演化是揭开地质体经历地质过程、山体隆升研究的重要途径。利用河砂组成矿物来研究流域的地质过程和构造演化已经成为现代地质科学的重要手段。本文采集了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县以南约50 km处地东河段内的现代河砂,对其中的角闪石、白云母、黑云母及钾长石等四种矿物进行了高精度单颗粒激光^(40)Ar-^(39)Ar年代学测试,并进行了概率统计。地东河段河砂中富钾矿物^(40)Ar-^(39)Ar年代学统计结果显示,大峡谷流域的热史演化可以确定有多个阶段,分别可以识别出70~69、61~60、43-42、35~34、26~25、25~23、22~20、20~18、17~14、12~11、8~6、5~4及<2Ma等13个热史演化阶段。通过将上述热史信息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角度和碰撞速率变化曲线的对比,可以确定70~69、61~60、43~42、35~34、22~20和12~11Ma等6个阶段的年代学信息是两大陆碰撞角度和碰撞速率变化事件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热史上的记录;通过与全球深海氧、碳同位素记录曲线的对比,可以认为26~25、25~23、17~14、8~6、5~4和<2Ma等6个阶段的年代学信息是气候变化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热史上的记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质体热史演化是构造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结果。
- 龚俊峰季建清周晶陈建军庆建春孙东霞韩宝福钟大赉
- 关键词:AR年代学气候
- 频谱分析法在反演造山带地形高差演化中的应用--以中国大别山、米仓山和美国内华达山脉为例被引量:2
- 2011年
-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低温热年代学已极大改善了人们对地壳内(1~6 km)隆升和剥蚀过程的认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样品的采集除了受到气候、地理环境等恶劣条件的制约以外,在对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进行解释或以此计算造山带的隆升剥露速率时,使用的一些有关近地表热结构的假定条件通常是不科学的,如将易受地表起伏影响的地热等温线形态考虑成水平分布,往往造成数据解释的误导性。本文引入了Braun(2002b)的一种在信号学中常用的方法,利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和分形几何学的思想,把样品的高程(h)和对应年龄(a)分别作为输入和输出信号,将高程和年龄所代表的时频域信号转换为地形空间波数域信号,从而得到造山带在后造山作用阶段的地形演化情况。这种方法综合考虑了地表的地形起伏对等温线形态的影响。我们将该方法成功应用于中国的大别山、米仓山地区和美国的内华达山脉,估算出大别山核部地区35 Ma以来地形高差缩小了40%~50%(β≈-0.45),其边部地区50 Ma以来地形起伏降低l了约70%(β≈-0.33);米仓山—汉南地区90 Ma以来地形起伏变化不大,隆升与剥蚀量基本相抵(β≈-1);美国内华达山脉65 Ma以来地形起伏缩小了近1/2(β≈-0.4)。
- 苏哲刘静张鲁新王二七
- 关键词:古地形构造地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