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5058)

作品数:5 被引量:35H指数:3
相关作者:薛昌颖冯利平陈怀亮杨晓光王化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国际水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旱稻
  • 3篇风险评估
  • 2篇作物
  • 2篇作物模型
  • 2篇干旱
  • 1篇中稻
  • 1篇生育
  • 1篇生育期
  • 1篇适宜播期
  • 1篇适宜播种期
  • 1篇水稻
  • 1篇水稻生育
  • 1篇水稻生育期
  • 1篇气象
  • 1篇气象因子
  • 1篇作物生长
  • 1篇作物生长模型
  • 1篇模拟技术
  • 1篇ORYZA2...
  • 1篇播期

机构

  • 4篇中国气象局
  • 3篇河南省气象科...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国际水稻研究...

作者

  • 3篇薛昌颖
  • 1篇王化琪
  • 1篇杨晓光
  • 1篇胡程达
  • 1篇赵辉
  • 1篇陈怀亮
  • 1篇冯利平
  • 1篇吴骞

传媒

  • 2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作物模型的河南省旱稻干旱风险评估被引量:14
2016年
采用作物模型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长期历史气象资料,以作物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工具,系统分析了河南地区旱稻生育期水分盈亏情况。以模型模拟的雨养条件下实际蒸散量相对于潜在条件下的蒸散量(即需水量)的亏缺率,即水分亏缺指数,以雨养条件下产量相对于潜在产量的损失率(即灾损指数)作为产量灾损强度评价指标,从受旱程度和产量损失两个角度构建干旱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干旱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河南省旱稻生育期集中在6—9月,水分亏缺最多的阶段为出苗—穗分化阶段,水分亏缺指数变化在0.50~0.60,其次是开花—成熟阶段和穗分化—开花阶段,水分亏缺指数变化在0.11~0.43;全生育期水分亏缺指数在0.36~0.50。出苗—穗分化阶段干旱发生的风险最大,其次是开花—成熟阶段,穗分化—开花阶段的最小。河南旱稻生育期干旱风险呈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的分布,其中三门峡、济源西部一带风险最高,洛阳南部和南阳西北部一带最低,黄河以北大部地区和豫东、豫南地区风险居中。
薛昌颖
关键词:旱稻干旱风险评估
基于作物模型的华北地区旱稻干旱风险评估
2016年
该项目主要内容:利用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华北地区气候背景下早稻生长季内干旱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并进行旱稻干旱风险区划;核心技术:ORYZA2000模型参数率定及模型区域化应用;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干旱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关键词:作物模型风险评估旱稻ORYZA2000作物生长模型模拟技术
基于ORYZA2000模型的华北地区旱稻干旱风险评估被引量:3
2016年
针对华北地区旱稻产量年际不稳定的问题,利用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华北地区气候背景下旱稻生长季内干旱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以模型模拟的雨养条件下实际蒸散量相对于潜在条件下的蒸散量(即需水量)的亏缺率(即水分亏缺指数),以雨养条件下产量相对于潜在产量的损失率(即灾损指数)作为产量灾损强度评价指标,从受旱程度以及产量损失两个角度构建干旱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干旱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旱稻全生育期水分亏缺指数在0.35~0.45之间,其中出苗~穗分化阶段指数值在各生育阶段中最高。干旱灾损指数变化在0.24~0.50之间,其中河北的西北部、山东北部及河南的南部较高。就干旱强度风险及灾损风险而言,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风险指数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山东南部等地区,河北中南部、河南大部等地风险指数较高;就综合风险指数而言,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的西部和南部、山东北部以及河北中部的部分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东大部以及河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总体上看,华北大部地区旱稻干旱综合风险较低,但在农业生产实际中仍不能忽视高风险区的干旱应对及防御。
薛昌颖胡程达
关键词:旱稻风险评估
豫南一季中稻生育期气象因子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以信阳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9年29 a气象资料以及水稻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建立豫南一季中稻生育期旬平均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与空壳率、秕谷率、千粒重以及地段1 m2产量之间的统计回归关系。结果表明:1)一季中稻的空壳率随着6月中旬和8月中旬的日照时数的减少而增大,随着8月下旬降水量的增多而增大。2)秕谷率随着8月中旬降水量的增多而减小,随着8月下旬降水量的增多而增大,随着8月下旬最低气温的降低而增大。3)千粒重随着乳熟期降水量的减少而增加,随着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增加。4)地段1 m2产量随着7月中旬降水量的减少而增加,随着9月上旬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增加。
赵辉吴骞
关键词:水稻生育期气象因子
基于ORYZA2000模型的北京地区旱稻适宜播种期分析被引量:15
2010年
确定适宜播种期是制定合理的作物栽培管理方案的关键内容之一。在作物模型ORYZA2000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以北京地区为例,利用该模型结合长期历史气候资料,对确定旱稻适宜播种期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水分因子条件下,北京地区旱稻297安全播期的范围较广,多年平均为3月26日—6月4日;受温度升高的影响,最早播期有提前趋势,而最晚播种期有延后趋势。在同一年份内,播期不同旱稻的产量也有一定的变化,呈现为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播期过早或过晚导致生育期平均温度偏低是影响穗干物质累积且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在适宜的播期范围内才能获得高产。以90%—100%当年最高产量潜力作为适宜播期的产量指标,确定北京地区旱稻297的适宜播期变化在5月11日—5月19日之间,相应的产量变化在6689—7257kg/hm2范围内。研究方法可为其他地区旱稻的播期研究提供借鉴。
薛昌颖杨晓光陈怀亮冯利平王化琪B.A.M Bouman
关键词:旱稻适宜播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