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1CZ002)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陈联俊韩莉李萍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伦理学会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社会
  • 3篇网络社会
  • 2篇实证
  • 2篇民意
  • 2篇公民
  • 2篇公民意识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公民
  • 1篇大学生公民意...
  • 1篇虚拟社会
  • 1篇社会关系
  • 1篇社会建设
  • 1篇社会青年
  • 1篇实证研究
  • 1篇青年
  • 1篇网络
  • 1篇逻辑
  • 1篇逻辑起点
  • 1篇互联
  • 1篇互联网

机构

  • 5篇暨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伦理学会

作者

  • 5篇陈联俊
  • 1篇李萍
  • 1篇韩莉

传媒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社会主义研究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中共四川省委...
  • 1篇学术论坛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互联网世界大学生公民意识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暨南大学的考察被引量:4
2014年
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的虚拟世界成为影响大学生发展的技术空间。在对暨南大学大学生群体的抽样调查中,互联网世界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表现为:主体意识缺乏,发展期待显著;权利意识展现,维权状态迷茫;参与意识突出,社会活动欠缺;责任意识较强,提升路径尚少。需要在互联网世界提倡主体实践,规范参与路径,建设互动机制,强化责任担当,以加强虚拟社会治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陈联俊韩莉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意识
网络社会“微博”舆论场域的生成与引导被引量:8
2012年
网络社会"微博"舆论场域的生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社会"微博"舆论场域的生成基础是网络技术、社会关系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其生成机制主要通过人际网络、群体心理、信息分享、话题领域等来逐步演化,其生成特征表现为微观性、公共性、异质性、裂变性等,可以通过技术引导、人物引导、话题引导、应用引导等路径来把握"微博"舆论场域方向。
陈联俊
关键词: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中的组织困境与路向设计——基于社会建设的视角被引量:1
2012年
网络社会的出现改变了现实社会组织结构形式,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网络社会中组织困境的主要表现为:存在困境、系统困境、合法困境、动力困境等。影响网络社会中组织困境的因素有:技术、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网络社会中组织设计的路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立价值理性导向;规范政府权力范围;加快网络组织立法;着重培育网络公民社会等,从而塑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网络组织环境。
陈联俊
关键词: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状况的实证调查分析——以广州市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网络社会逐渐成为青年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场域。通过对广州市青年群体的随机抽样调查,了解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中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等。建议对网络社会青年的公民意识进行有效引导,以改善网络社会管理,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社会。
陈联俊李萍
关键词: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
虚拟社会关系:虚拟社会的逻辑起点被引量:8
2013年
虚拟社会的出现对于现实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影响巨大,需要加强对虚拟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研究。"虚拟人"不是虚拟社会研究的起点,虚拟社会的逻辑起点是虚拟社会关系。虚拟社会关系是虚拟社会的基本社会构成,包含着虚拟社会主要矛盾的萌芽,是虚拟社会中人的发展基础,其影响着虚拟社会的发展方向。坚持虚拟社会的逻辑起点是虚拟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陈联俊
关键词:虚拟社会逻辑起点社会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