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YY035)

作品数:17 被引量:30H指数:4
相关作者:蔡华张智中张紫涵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学

主题

  • 13篇英译
  • 7篇文本
  • 7篇副文本
  • 6篇汉诗英译
  • 4篇诗歌
  • 2篇译法
  • 2篇译介
  • 2篇诗歌英译
  • 2篇诗经
  • 2篇陶渊明
  • 2篇理雅各
  • 2篇克莱默
  • 2篇汉诗
  • 2篇翻译
  • 2篇复译
  • 2篇《诗经》
  • 1篇动词
  • 1篇形译
  • 1篇虚字
  • 1篇意象

机构

  • 9篇大连大学
  • 7篇天津师范大学
  • 3篇天津外国语大...
  • 1篇河北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9篇蔡华
  • 8篇张智中
  • 1篇张紫涵

传媒

  • 2篇山东外语教学
  • 2篇大连大学学报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语言与翻译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海军工程大学...
  • 1篇复旦外国语言...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天津外国语大...
  • 1篇语言教育
  • 1篇兰州文理学院...
  • 1篇外文研究
  • 1篇外国语文研究

年份

  • 4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汉诗英译:诗体乎?散体乎?被引量:5
2013年
论及汉诗英译,散体译诗曾盛行一时,至今不衰,原因有三:一是译者对汉诗的音韵知识缺乏了解,二是汉诗的韵律很难被完全移植到译文中去,三是自由体诗成为当代诗歌之潮流。散体译诗的弊端,是导致外国读者的误解。同时,散体译诗若采取重建式译法,诗趣盎然,译文颇具文学性。散体译诗抛弃了诗歌的韵律或其音乐生,反倒增加了译诗的难度;因此,在汉诗英译之时,不可轻言放弃汉诗的韵律。并非诗体译诗就一定完全忠实于原诗,也不是凡散体译诗就一定平淡寡味。译诗只要具备了诗歌语言的性质,诗体译诗也好,散体译诗也好,都有可能成为好的译诗。
张智中
关键词:汉诗英译
陶渊明五言诗色彩词翻译复译之生态与“副文本”译境探微被引量:3
2016年
陶渊明五言诗复译活动频繁,其间中外复译者自觉地履行"译者隐身"的本分,本能地适应陶渊明五言诗色彩词的原貌;自发地践行"译有所为"的职责,能动地选译并结缔陶渊明五言诗色彩词翻译互鉴的生态环境。由复译聚集而成的翻译副文本场内,陶渊明五言诗复译者聚焦色彩翻译的稳定性,持续地开发目的读者的阅读视域及印记空间,促进翻译传播。
蔡华
关键词:生态翻译
克莱默-宾《诗经》英译本译法论纲
2019年
20世纪初,克莱默-宾(L.A.Cranmer-Byng)《诗经》英译节译本出版。本文通过定量统计与梳理分析,判断该译本的翻译倾向为“变译”类型,并将此现象定性为汪榕培教授“非‘常译’”论的译者行为。克莱默-宾的“变译”作法不仅呈现了《诗经》经典由外国译者“领出去”的译介功能,也演绎着本土翻译话语对外国译介行为的阐释效力。
蔡华
关键词:变译
从以形译神到以神译形——以汪榕培中古诗歌英译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中国古典诗歌"形在其中,意在言外"的传统诗性,引无数中外译者竞相译。英译者汪榕培教授考辨他译,践行"非常译"的翻译追求,其译诗"形神兼备"之间,形态物化而出,神态造化而入,演绎着"情感与理智"的审美取向与特质,成为本土中古诗歌英译颇具代表性的类型化译诗。这种类型化译诗对于贯通中英各自的文学资源,对于拓展中英彼此的文化渠道,无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交流媒介。
蔡华
关键词:中古诗歌
汉诗的朦胧之美及其英译被引量:3
2014年
汉语是一种典型的文学语言,汉诗颇具朦胧美,主要体现为原生态之美、无我之境、复义之美等诸多方面;而英语则是典型的科学语言,讲求语言的精确、明晰。因此,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常致原生态之美的破坏、无我之境的搅扰、复义之美的流失。对此,译者应充分予以考虑,并采取积极的翻译对策,以期比较理想地完成汉诗英译的任务。
张智中
关键词:汉诗英译无我之境
克莱默-宾《诗经》英译本研究
2018年
《诗经》英译译介此起彼伏。相对而言,国外译介历史悠久。在《诗经》英译复译不断钩沉辑新的历史演绎进程中,克莱默-宾(L. A. CRANMER-BYNG)的节译本具有承上启下的翻译地位。无论是克莱默-宾的译诗,还是其译介副文本的设置,在演绎与推广《诗经》国际影响力方面,都发挥着跨文化的摆渡作用。
蔡华满意
汉诗的音乐美及其英译
2014年
诗歌的音乐性是诗歌先天的素质,是诗歌的一半生命,音乐美是诗歌的天生之美。较之诗歌的内蕴,诗歌的音乐性具有更强的民族性。语言的不同常导致音乐美的各异。因此,汉诗的音乐美具有更强的抗译性。和原诗相比,译诗在音乐上往往有着较大程度的变形。译诗欲忠实于原诗,不仅应对原诗进行准确地释义,还应呈现与原诗相对应的听觉形式美或音乐美。
张智中
关键词:汉诗英译
书序中的译学散论被引量:1
2013年
译作的序以往的功能往往在于其先入为主的翻译导向、高屋建瓴的翻译说明。当下,伴随着“副文本”翻译范畴成为翻译研究新媒介,作为翻译“副文本”要素之一的书序,其纵横捭闺的译介解析与诠释更透视着中国传统文论“散论”的精神,体现着翻译实践认知的翻译学意义。
蔡华
关键词:书序副文本
陶渊明诗歌外国英译者的译者作为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陶渊明诗歌英译复译频繁发生的半个世纪间(1952-2000),中外陶渊明诗歌英译者的阅读接受与翻译反应不断。复译现象中,外国译者的译介副文本呈现着他们各自不同的译介期待与体验,形成了陶渊明诗歌英译多方译介的多元话语与行为样态,体现了陶渊明诗歌英译“经典化”的过程中“译者作为”的现象。
蔡华
中国古典诗歌国外英译:从探“显”到索“隐”之辩被引量:5
2016年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历史久远,国外译者的译作不乏经典。本文聚焦国外译解副文本内容,辨析"厚翻译"直抒胸臆与"互文性"曲径通幽的释译功能,厘定存"隐"彰"显"的翻译交际脉络,强调译文正文及其翻译副文本之间的鉴读是协调西方读者最大化融会贯通的通衢。
蔡华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互文性副文本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