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29B06)

作品数:23 被引量:267H指数:10
相关作者:孙占祥冯良山刘洋杨宁张玉龙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4篇玉米
  • 13篇旱区
  • 13篇干旱
  • 13篇干旱区
  • 13篇半干旱
  • 13篇半干旱区
  • 10篇水分
  • 10篇土壤
  • 7篇土壤水
  • 7篇土壤水分
  • 6篇风沙半干旱区
  • 4篇农业
  • 4篇耗水
  • 4篇耗水规律
  • 3篇栽培
  • 3篇辽西半干旱区
  • 3篇秸秆
  • 3篇春玉
  • 3篇春玉米
  • 2篇蓄水保墒

机构

  • 24篇辽宁省农业科...
  • 14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辽宁省水土保...
  • 3篇沈阳市农业科...
  • 2篇宁河县农业技...
  • 2篇铁岭市农业科...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辽宁省农业科...

作者

  • 22篇孙占祥
  • 14篇冯良山
  • 10篇刘洋
  • 7篇杨宁
  • 5篇郑家明
  • 5篇侯志研
  • 5篇张玉龙
  • 4篇张莹
  • 4篇李爽
  • 4篇白伟
  • 3篇肖继兵
  • 3篇惠成章
  • 3篇李金凤
  • 3篇黄毅
  • 3篇杨玉辉
  • 3篇张哲元
  • 2篇杨光
  • 2篇刘志
  • 2篇邹洪涛
  • 2篇张玉玲

传媒

  • 6篇辽宁农业科学
  • 4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中国农学会耕...
  • 2篇玉米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节水灌溉
  • 1篇花生学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水土保持应用...
  • 1篇农业科技与装...
  • 1篇中国作物学会...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1
  • 5篇2010
  • 12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风沙半干旱区果粮复合栽培模式初步研究
风沙半干旱区生态脆弱,土壤肥力低,耕作方式滞后,粮食产量不稳,农业效益不高。在制约土地生产能力的诸多因素中,土壤易旱易风蚀是主要因素。为此,开展了果树与作物复合栽培模式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果树行间高矮作物搭配复合种植,比...
颜景波王慧新姜涛于洪波陈尔冉孙占祥何跃
关键词:风沙地复合栽培
文献传递
半干旱区南果梨秸秆覆盖蓄水保墒技术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在辽西半干旱区,南果梨树盘覆盖秸秆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和果树产量。随着秸秆覆盖厚度的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逐渐增强,产量不断提高,但是厚度超过25 cm后,作用效果不再明显增强。在5个水平中,覆盖厚度为30 cm和25 cm与其它三个处理相比,增产显著,但二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因此,南果梨覆盖栽培中适宜的秸秆覆盖厚度为25 cm左右。
杨光孙占祥冯良山金桂华董俊
关键词:秸秆覆盖蓄水保墒南果梨半干旱区
辽宁省半干旱区玉米不同留茬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针对朝阳半干旱区春季十年九旱的实际情况,在秋后玉米地设置了玉米地留茬、留茬覆盖玉米秸秆、翻耕、翻耕后覆盖玉米秸秆和翻耕后覆盖地膜5种不同处理方式,探讨不同处理方式对春播前表层土壤水分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各处理春播前表层...
肖继兵杨久廷辛宗绪孙占祥张玉龙郑家明侯志研
关键词:土壤水分留茬翻耕
文献传递
降雨侵蚀因子和植被类型及覆盖度对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被引量:37
2017年
为探讨降雨和植被对辽西褐土区农耕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2006-2010年采用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法研究了天然降雨条件下降雨侵蚀因子、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对坡耕地地表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的影响。设5°和10°两个坡度水平,以甘薯和谷子为供试作物,2006-2007年对照区为天然荒草地,2008-2010年为裸坡地。结果表明,甘薯地径流量和侵蚀量与降雨量(R)、最大30 min雨强(I_(30))、R×I(平均雨强)、R×I_(30)正相关显著(P<0.05);裸坡地径流量与R、R×I_(30)正相关显著(P<0.05),侵蚀量与I_(30)、R×I_(30)正相关显著(P<0.05),与降雨量相关不显著(P>0.05)。甘薯地和裸坡地的径流量和侵蚀量与平均降雨强度正相关均不显著(P>0.05)。回归分析表明,降雨量主要影响径流量,最大30 min雨强主要影响侵蚀量。中、高雨强下,侵蚀量与径流量显著正相关(P<0.01)。甘薯地径流量和侵蚀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显著负指数关系(P<0.05)。5°坡耕地,不同植被类型侵蚀量为甘薯地>荒草地>谷子地;10°坡耕地,荒草地侵蚀量总体最少。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为地表径流>降雨侵蚀力(R×I_(30))>植被覆盖度。通过连续5 a坡面径流小区观测,初步探明降雨和植被对辽西褐土区农耕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可为该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有效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肖继兵孙占祥刘志郑家明刘洋冯良山杨宁白伟
关键词:植被褐土坡地降雨
辽宁省农作制度演变规律及发展策略
50年来,辽宁省经济结构中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农业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以种植业为主发展到全面发展阶段,畜牧业和渔业发展迅速,但各地区农业经济及农业生产水平发展极不平衡。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孙占祥
关键词:农作制度
文献传递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单间作田间耗水规律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和水量平衡法对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单作和间作模式的耗水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玉米/大豆间作的农田实际蒸散量比玉米、大豆单作分别低15.37 mm和29mm,水分亏缺量分别比大豆、玉米单作低45.54 mm和5.68 mm,间作群体作物系数为0.82,介于单作玉米(0.81)和单作大豆(0.83)之间。此外间作模式作物需水量与降水量的吻合程度好于单作。
张莹孙占祥李爽冯良山杨宁刘洋侯志研白伟文凤
关键词:单作间作玉米大豆耗水规律
辽西半干旱地区深松中耕对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0
2009年
在辽宁西部阜新旱作农业示范区进行田间试验,探讨了深松中耕对这一地区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中耕能够提高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0-20 cm土层土壤全N、P、K含量,以提高0-10 cm土层土壤全N含量最为显著(P&lt;5%);能够增加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及0-30cm土层土壤有效钾含量,以增加0-10 cm土层土壤有效钾含量最为显著(P&lt;5%);显著增加10-3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P&lt;5%);增加了玉米产量,增加幅度为7.80%。
张玉玲张玉龙黄毅邹洪涛信东旭张哲元
关键词:土壤养分玉米产量辽西半干旱地区
辽西半干旱地区主要作物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评价
辽西半干旱地区是辽宁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区域水资源严重缺乏,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调整作物布局,制定适宜的节水农作制度,需要对该地区主要作物的耗水规律进行深
孙占祥郑家明冯良山刘洋张莹杨宁李爽
文献传递
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被引量:4
2009年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铧式犁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可以保护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地表水分蒸发和地表沙尘漂移,且有效减少劳动力和机械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本文重点对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并针对我国旱区农业降雨少、气温低、土壤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的现实,提出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倒秆覆盖技术、少耕留高茬覆盖技术和少耕碎秆覆盖技术。
刘洋孙占祥冯良山惠成章侯志研杨宁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
风沙半干旱区风沙土防风蚀技术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针对风沙半干旱区风沙土易旱、易风蚀特性,开展了防风蚀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网主林带背风面距林缘1~6H处削弱风速约50%,随树高(H)倍数的增加效果递减;林网内扁杏//花生(间作)增强了花生裸茬抗风蚀能力,土壤防风蚀效果达90%;林网内玉米//花生(间作)玉米收获后秸秆站立(农田休闲期)玉米带完全不受风蚀,花生裸茬防风蚀效果达95%;林网内作物残体平伏覆盖防风蚀效果达120%,综合评价作物残体覆盖玉米秸秆站立的防风、保土和保水效果最佳。
颜景波王慧新韩志松姜涛孙占祥何跃于洪波
关键词:半干旱区风沙土水土保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