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90460390)

作品数:4 被引量:234H指数:4
相关作者:朱如凯白斌邹才能苏玲杨文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致密砂岩
  • 2篇砂岩
  • 2篇厘定
  • 1篇地球化学证据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地球物理证据
  • 1篇地震
  • 1篇多尺度
  • 1篇须二段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地球
  • 1篇岩石地球化学
  • 1篇致密砂岩储层
  • 1篇三叠
  • 1篇三叠世
  • 1篇三维成像
  • 1篇砂岩储层
  • 1篇石地

机构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4篇白斌
  • 4篇朱如凯
  • 3篇邹才能
  • 2篇苏玲
  • 2篇杨文静
  • 1篇翟文亮
  • 1篇毛治国
  • 1篇刘昊伟
  • 1篇刘柳红
  • 1篇崔景伟
  • 1篇周立发
  • 1篇杜红权
  • 1篇刘哲
  • 1篇吴松涛
  • 1篇高建平
  • 1篇张健
  • 1篇戴朝成
  • 1篇谭嘉言

传媒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利用露头、自然伽玛、岩石地球化学和测井地震一体化综合厘定层序界面——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被引量:15
2010年
基于层序地层单元形成过程中古气候环境及其控制下的湖平面突变面,以及层序单元中岩石粘土矿物、微量元素、镜质体反射率等微观参数突变面具有良好响应的原理,通过开展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实测野外地质剖面、地震剖面、电测曲线等常规识别方法,结合野外自然伽玛数据测量、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微观综合识别层序界面方法,最终在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中识别出7个层序界面,据此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为减少层序地层研究中依靠人为经验识别层序界面的随意性,探索建立综合识别层序界面,对建立划分层序格架的精确方法提供新的尝试。
白斌邹才能朱如凯翟文亮刘柳红戴朝成张健杜红权毛治国
关键词:层序界面自然伽玛岩石地球化学
准噶尔盆地南缘若干不整合界面的厘定被引量:21
2010年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及邻区18条野外地质剖面岩层岩性及产状的分析,识别出下石炭统齐尔古斯套群与上石炭统柳树沟组之间、中二叠统红雁池组与上二叠统泉子街组之间、下三叠统上仓房沟群与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之间、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与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之间、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与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之间、上侏罗统喀拉扎组与下白垩统之间、上白垩统东沟组与古新统紫泥泉子组之间、中新统塔西河组与上新统独山子组之间及上新统独山子组与第四系之间9个区域不整合界面,大多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测井曲线、地震剖面等地球物理证据及泥岩样品主微量元素、砂岩碎屑成分、碎屑岩微量元素、砂岩重矿物成分等地球化学证据证明了这9个不整合界面的存在,为准确合理划分研究区构造层序及构造阶段、确定研究区不同阶段成盆作用及改造作用提供了依据。
白斌周立发邹才能朱如凯刘昊伟刘哲高建平杨文静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南缘不整合面地球物理证据地球化学证据
川西南部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构造裂缝特征及其形成期次被引量:29
2012年
四川盆地西南部晚三叠世须二段致密砂岩储集物性受构造裂缝明显影响。根据研究区露头地层、钻井岩芯及岩石薄片实物资料,同时利用古地磁岩芯定向和ESR测年分析,对研究区构造裂缝优势方位、宽度、间距、充填物以及裂缝发育程度和形成期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有4组构造裂缝,分别为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和东东南向,其中优势方位为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和近东西方向。构造裂缝发育期次主要为印支晚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与喜马拉雅晚期,其中印支晚期与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最为强烈,裂缝较为发育。
白斌邹才能朱如凯张健谭嘉言张本健杨华崔景伟苏玲
关键词:致密砂岩晚三叠世须二段
利用多尺度CT成像表征致密砂岩微观孔喉结构被引量:169
2013年
为全面表征致密储集层微观孔喉分布及结构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致密砂岩储集层样品进行纳米—微米多尺度CT三维成像研究。首先利用低分辨率微米尺度X-CT扫描获取直径为2.54 cm岩心柱内部微米级别孔喉结构特征,然后根据微孔分布特征,制备多个直径为65μm的样品进行高分辨率纳米尺度扫描,重构纳米级微孔三维结构模型,最终计算出样品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在微米尺度下,孔喉大小不一,直径为5.4~26.0μm,呈孤立状,局部呈条带状;在纳米尺度下,微孔直径主要为0.4~1.5μm,纳米级微孔数量增多,孔喉为管状、球状,分布于矿物颗粒(晶体)内部或表面。纳米级球状微孔连通性较差,三维空间呈孤立状,多仅作为储集空间,而纳米级短管状微孔具有一定的连通性,与微米级管状微孔和邻近孤立球状纳米微孔具有一定连通性,兼具喉道与孔隙的双重功能。数值计算样品渗透率为0.843×10 3μm2,孔隙度为10%。
白斌朱如凯吴松涛杨文静Jeff GelbAllen Gu张响响苏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