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70434006)

作品数:13 被引量:150H指数:9
相关作者:罗万春薛超彬王金信庄占兴路福绥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药研究所聊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4篇理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化感
  • 4篇化感作用
  • 4篇酚氧化酶
  • 3篇夜蛾
  • 3篇银胶菊
  • 3篇甜菜
  • 3篇甜菜夜蛾
  • 3篇氟铃脲
  • 2篇抑制动力学
  • 2篇酚氧化酶活性
  • 2篇分散剂
  • 2篇Ζ电位
  • 1篇单宁酸
  • 1篇顶空气相
  • 1篇顶空气相色谱
  • 1篇顶空气相色谱...
  • 1篇毒杀
  • 1篇毒杀活性
  • 1篇短瓣金莲花
  • 1篇悬浮剂

机构

  • 13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山东省农药研...
  • 1篇聊城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中国中化集团...
  • 1篇江苏丘陵地区...

作者

  • 9篇罗万春
  • 5篇薛超彬
  • 4篇王金信
  • 3篇陈甜甜
  • 3篇陈业兵
  • 3篇路福绥
  • 3篇庄占兴
  • 3篇刘伟
  • 2篇刘月
  • 2篇刘君良
  • 2篇杨帆
  • 2篇吴小虎
  • 2篇杜磊
  • 2篇张晓芳
  • 1篇丁君
  • 1篇姜林
  • 1篇于金凤
  • 1篇张猛
  • 1篇刘守柱
  • 1篇魏书娟

传媒

  • 4篇植物保护学报
  • 3篇农药学学报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应用化学
  • 1篇农药研究与应...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粉虫幼虫体壁硬化过程中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19
2009年
为研究酚氧化酶(PO)在昆虫蜕皮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采用微量测定法研究了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体壁硬化过程中血淋巴和表皮中的PO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初蜕皮幼虫血淋巴中PO活性较高,但随着体壁的不断黑化与硬化,其活性呈现下降趋势,在3~4h内达到最低点,而后PO活性逐渐上升,7h左右活性上升至最高,并接近于正常幼虫的水平;在刚蜕完皮后的1h内,体壁中PO活性基本无变化,但随后即开始下降,3h左右降到最低点,然后开始回升,6~7h左右恢复到正常水平,并趋于稳定;以L-DOPA为底物,通过双倒数曲线作图法求得黄粉虫血淋巴PO的Km=1.176mmol/L,体壁PO的Km=0.881mmol/L,表明体壁PO与底物L-DOPA的亲和力要高于血淋巴PO。研究表明两种来源的酚氧化酶均参与了黄粉虫幼虫的体壁硬化过程,但在作用方式及与底物的亲和力方面存在差异。
刘守柱薛超彬罗万春
关键词:黄粉虫蜕皮酚氧化酶体壁酶活性
短瓣金莲花提取物分离、鉴定及其对甜菜夜蛾酚氧化酶的抑制活性被引量:3
2009年
为筛选对甜菜夜蛾Spodotera exigua酚氧化酶(PO)具有高抑制活性的化合物,采用传统分离方法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从短瓣金莲花中提取分离了3个化合物Ⅰ、Ⅱ、Ⅲ,通过波谱学技术鉴定其依次为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2″-O-(2-methylbutyryl)vitexin和熊果酸(Ursolic acid)。3个化合物对甜菜夜蛾酚氧化酶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依次为2.04、0.83和0.32mmol/L。
杨帆刘召阳刘伟杜磊薛超彬罗万春
关键词:短瓣金莲花提取物酚氧化酶抑制活性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分散剂在氟铃脲颗粒表面的吸附性能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采用残余质量浓度法、ζ电位仪、红外光谱(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系统地研究了萘磺酸甲醛缩合物(NNO)分散剂在氟铃脲颗粒表面的吸附量、吸附状态、ζ电位、吸附作用力、吸附层厚度等性能。结果表明:NNO在氟铃脲表面的饱和吸附量、Langmuir吸附平衡常数k和ζ电位均随NNO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增大,NNO分散剂在氟铃脲表面呈多点吸附,吸附了NNO的氟铃脲的IR谱具有明显的"红移"现象,说明氢键是分散剂NNO与氟铃脲表面结合的重要作用力,NNO在氟铃脲颗粒表面的吸附层厚度为5.97nm,分析认为,NNO在氟铃脲颗粒表面吸附后具有静电排斥和空间位阻双重作用,可以较好地维持氟铃脲悬浮剂的分散稳定性。
庄占兴路福绥刘月陈甜甜罗万春
关键词:氟铃脲红移Ζ电位
单宁酸对甜菜夜蛾幼虫生长发育及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3
2010年
采用摄食毒力法研究了单宁酸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毒力作用,并分析了单宁酸对甜菜夜蛾酚氧化酶的抑制动力学。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单宁酸对甜菜夜蛾初孵幼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对3龄幼虫的体质量以及蛹质量、化蛹及羽化过程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随单宁酸质量浓度的提高或处理时间的延长,甜菜夜蛾初孵幼虫的校正死亡率逐渐增大,单宁酸的抑制生长效应逐渐增强,处理第7天,单宁酸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3.772 3 g.L-1;8 g.L-1单宁酸对3龄幼虫体质量增长的抑制率最高(35.09%);16 g.L-1单宁酸对蛹质量和羽化率的影响最明显。单宁酸能明显抑制甜菜夜蛾酚氧化酶的活力,且随单宁酸浓度的提高,酚氧化酶相对活力下降趋势明显趋缓,单宁酸对甜菜夜蛾酚氧化酶活性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0.234 3 mmol.L-1;在加入不同浓度单宁酸的反应体系中,酚氧化酶的活力与酶液量呈明显的线性关系;不同浓度单宁酸对甜菜夜蛾酚氧化酶抑制作用的Lineweaver-Burk双倒数图为1组横轴截距不变的直线;另外,单宁酸和半胱氨酸均可将多巴醌还原为多巴,且还原量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研究结果说明,单宁酸对甜菜夜蛾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为典型的非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常数(Ki)为0.193 8 mmol.L-1;单宁酸对甜菜夜蛾酚氧化酶二酚酶的抑制作用与L-多巴氧化产物的还原有关。
刘伟薛超彬张静静于金凤罗万春
关键词:单宁酸甜菜夜蛾酚氧化酶毒杀活性抑制动力学
银胶菊的花对小麦的化感作用机制被引量:9
2010年
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了银胶菊的花水浸提液对小麦生长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的影响,以明确其对小麦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花水浸提液抑制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且抑制强度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加强;随着花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光合色素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磷(P)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氮(N)含量呈现先降低后趋于正常的变化趋势,硝酸还原酶(NR)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没有显著变化,而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表明银胶菊的花水浸提液抑制小麦叶片光合作用,提高了小麦叶片的MDA含量,并降低了小麦叶片SOD、POD和CAT的活性。
陈业兵王金信吴小虎金涛刘君良
关键词:银胶菊化感作用小麦生理生化机制
牛耳枫提取物对甜菜夜蛾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筛选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酚氧化酶具有高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寻找新型害虫控制剂的线索。【方法】以牛耳枫(Daphniphyllum calycinum Benth.)提取物Deoxycalyciphylline B和Methyl homosecodaphniphyllate为抑制剂,采用酶标仪微量法研究了其对甜菜夜蛾酚氧化酶的抑制活性及抑制类型。【结果】Deoxycalyciphylline B和Methyl homosecodaphniphyllate对甜菜夜蛾酚氧化酶的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2.439mmol·L-1和0.879mmol·L-1,2种化合物均为典型的可逆竞争型抑制剂,抑制常数(Ki)分别为2.051mmol·L-1和1.269mmol·L-1。【结论】2种生物碱对甜菜夜蛾酚氧化酶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可以以这2种化合物或其类似物为模板指导酶抑制剂的分子设计,是寻找新型害虫控制剂的重要途径。
刘伟肖婷杜磊薛超彬杨帆罗万春
关键词:甜菜夜蛾酚氧化酶抑制动力学
白三叶草挥发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化学成分分析被引量:31
2011年
采用培养皿生物测定法,研究了白三叶草花、叶挥发物对稗草、苘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对其挥发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以明确白三叶草挥发物对稗草和苘麻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花挥发物的抑制作用大于叶挥发物,其中,花挥发物处理苘麻萌发率和芽长的化感效应指数分别为-0.27和-0.29,稗草根长和鲜重的化感效应指数分别为-0.30和-0.28。花挥发物中共检测出23种化合物,4-甲基-1,3戊二烯、乙酸叶醇酯相对含量较大;叶挥发物中共检测出24种化合物,乙烯基乙醚、乙酸叶醇酯、丙酮相对含量较大。研究表明,白三叶草挥发物对稗草和苘麻均有化感作用,其挥发物的化学成分以烯和酯类化合物为主。
张晓芳王金信谢娜侯珍陈翔宇
关键词:白三叶草挥发物化感作用顶空气相色谱法
啶虫脒不同施药方法在甘蓝中的残留及其对蚜虫的防效被引量:5
2009年
以甘蓝为供试植物,采用喷雾和灌根两种施药方法,测定啶虫脒在植株内的"生物抽提"作用及其对蚜虫的防效。结果表明,喷雾后第3d,啶虫脒在甘蓝中的残留量为1.093mg/kg,第21d残留量降低到0.016mg/kg;灌根后第3d,啶虫脒在甘蓝中的残留量为0.033mg/kg,第21d残留量为0.043mg/kg,且残留持效期较喷雾法延长10d以上。施药方法不同,啶虫脒对蚜虫的防效也不同,喷雾法施用啶虫脒对蚜虫的短期防效优于灌根法(7d以内),但"持效期"较短;喷雾施药7d后,其防效大幅下降;而灌根法施药后第7~21d内,对蚜虫的防效一直保持在67%以上,在此期间可有效控制蚜虫的危害。
魏书娟宗建平王海迎罗万春
关键词:啶虫脒甘蓝蚜虫防效
苯甲醛类、苯甲酸类和苯甲醛缩氨基硫脲类昆虫酚氧化酶抑制剂的2D-QSAR研究(英文)被引量:4
2008年
采用Hansch-Fujita的定量构效关系方法,以电性参数(Hammettσ)、疏水性参数(clogP)、立体效应参数(MR)、氢键受体和供体等物理化学参数作为变量,对苯甲醛衍生物、苯甲酸衍生物和苯甲醛缩氨基硫脲衍生物进行了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苯甲酸衍生物和苯甲醛缩氨基硫脲衍生物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非常相似。在此三类化合物中,氢键受体、立体效应(MR)参数和疏水效应(clogP)参数是影响化合物抑制活性的最主要因子。
薛超彬丁琦罗万春姜林
关键词:构效关系苯甲酸衍生物
银胶菊的花对稗草的化感作用及其化感物质分离与鉴定被引量:17
2010年
为明确银胶菊的花组织对稗草的化感作用及其活性物质成分,采用培养皿法和室内盆栽法,研究了其水浸提液的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剩余水相对稗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的化感抑制活性最高,其中,温室盆栽试验中对稗草萌发、株高、鲜重的抑制率分别为11.1%、10.2%和14.6%。采用GC-MS技术,从乙酸乙酯相较高活性组分中分离鉴定了15种主要化合物,分别为烃类及其衍生物、萘类、醇类、苯类、酸类、酮类和酯类。
陈业兵王金信吴小虎刘君良张晓芳
关键词:稗草化感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