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Z111107056811041)

作品数:14 被引量:149H指数:6
相关作者:朱汝南钱渊赵林清孙宇邓洁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教学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病毒
  • 6篇儿童
  • 4篇流行病
  • 4篇流行病学
  • 4篇基因
  • 3篇人偏肺病毒
  • 3篇偏肺病毒
  • 3篇患儿
  • 3篇肠道
  • 3篇肠道病毒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神经系统感染
  • 2篇手足
  • 2篇手足口
  • 2篇手足口病
  • 2篇脓毒
  • 2篇脓毒症
  • 2篇全基因
  • 2篇全基因组序列

机构

  • 12篇首都儿科研究...
  • 3篇北京大学首都...
  • 2篇首都儿科研究...

作者

  • 13篇朱汝南
  • 12篇钱渊
  • 9篇赵林清
  • 8篇邓洁
  • 8篇孙宇
  • 7篇王芳
  • 5篇宋秦伟
  • 3篇田润
  • 3篇丁雅馨
  • 2篇刘立颖
  • 2篇罗雷
  • 2篇吴迪
  • 2篇郭春颖
  • 1篇李凡
  • 1篇贾立平
  • 1篇张又
  • 1篇邓莉
  • 1篇黄辉
  • 1篇董慧瑾
  • 1篇周林

传媒

  • 7篇中华儿科杂志
  • 2篇病毒学报
  • 2篇国际病毒学杂...
  • 2篇中国病毒病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副肠孤病毒与儿童脓毒症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了解疑似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患儿中人副肠孤病毒(HPeV)的感染状况及脓毒症感染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因疑似CNS感染而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的脑脊液标本.采用针对HPeV基因组相对保守的5'端非编码区和变异显著的衣壳蛋白基因3和1交界区的通用引物和分型引物,分别对脑脊液标本核酸进行反转录巢式PCR (RT-nPCR)扩增.阳性标本的PCR产物直接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与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建立系统进化树.对HPeV筛查阳性的脑脊液标本进行肠道病毒(EV)、EB病毒(EBV)和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检测.同时收集HPeV筛查阳性患儿的其他类型标本(包括血清、鼻咽洗液、粪便标本等)进行上述检测.结果 577份脑脊液标本中检测到18份HPeV阳性标本,检出率为3.1%.阳性患儿中男12例,女6例,年龄范围为15 d~14岁,其中3个月以下患儿最多,占7例;其次是3个月~1岁年龄组5例;另有3例阳性患儿>9岁.对分型成功的10份脑脊液标本中HPeV的序列分析显示7份为HPeV 3型,3份为HPeV 1型.18份HPeV筛查阳性的脑脊液标本中EV、EBV和HCMV检测均为阴性.脑脊液HPeV筛查阳性患儿的其他类型标本中,8份血清标本中检出2份阳性(均为HPeV3),其中1份与脑脊液标本检出及分型结果一致,而另1份对应脑脊液标本筛查为阳性,但未分出型别;2份粪便标本中检出1份阳性(HPeV1),但对应脑脊液标本未分出型别.HPeV阳性患儿临床诊断主要是脓毒症(7/18)和CNS感染(4/18).其中6例(6/8) HPeV3阳性患儿诊断为脓毒症.HPeV3感染多集中于8月份,而HPeV1则集中于1月份.结论 HPeV与北京儿童脓毒症和CNS感染性疾病相关.1岁以下儿童为易感人群.HPeV3型为脑脊液中主要的检出型别.
罗雷朱汝南赵林清邓洁王芳孙宇宋秦伟丁雅馨钱渊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脓毒症儿童
2010-2016年北京地区儿童肠道病毒感染疾病的病原特征分析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2010至2016年引起儿童肠道病毒(EV)相关疾病的病原谱变化及其各型别的流行趋势.方法 采用重复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10-2016年收集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门诊疑似EV相关疾病患儿的口咽拭子标本进行EV筛查.使用实时荧光反转录(RT)PCR反应检测EV、肠道病毒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经自行设计引物、改进引物及PCR扩增条件,通过RT-PCR方法对EV阳性而EV-A71和CV-A16阴性标本依次用CV-A6、EV-A和B组特异性引物以及5'UTR通用引物进行扩增、测序以确定型别.通过计算构成比的方式分析不同EV型别的流行特点以及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情况,使用x2检验对患儿性别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收集的2 703份口咽拭子标本中EV阳性标本共1 992例,总阳性率为73.7%,其中EV-A71的阳性率为19.1%(516份),CV-A16为24.3%(658份),CV-A6为22.2%(600份),CV-A10为4.5%(122份),其他型别EV为3.5%(95份),还有1份标本为EV-A71和CV-A16同时阳性,提示共感染.通过改进EV-A组VP1特异性引物和PCR扩增条件后,EV-A组(除EV-A71、CV-A16、CV-A6和CV-A10)阻性检出率由11.3%(7/62)增加至95.2%(59/62).2010-2012年,EV阳性标本中CV-A16和EV-A71所占比例最高;然而2013年CV-A6代替CV-A16和EV-A71成为主导病原,所占比例达60.7%(68/112),远远高于CV-A16(23.2%,26/112)和EV-A71(12.5%,14/112);2014年,EV型别仍以CV-A16和EV-A71为主;2015和2016年均以CV-A6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8.2%(232/340)和38.6%(151/391).EV的流行季节多为4至8月份,但每年稍有不同,CV-A6在10和11月份会出现小的流行高峰.EV阳性标本中的男女性别比为1.50∶1,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与EV-A71和CV-A16相比,CV-A6更易感染年龄偏小的儿童.结论 2010-2016年北京地区儿童中EV感染的病例中EV病原谱发生了明显变化,自2013年以来,非EV-A71和CV
于方圆朱汝南邓洁宋秦伟贾立平刘立颖钱渊
关键词:肠道病毒感染病原谱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非结构蛋白研究进展
2013年
病毒的非结构蛋白是一类由病毒基因组编码、存在于病毒培养液上清但不存在于病毒颗粒中的蛋白。有的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可直接参与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表达调控,也有的可通过与宿主细胞组分相互作用,间接协助病毒复制和感染。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是世界各地儿童严重呼吸道感染中最重要的病原,且能重复感染患者。hRSV是单股负链病毒目副黏液病毒科肺病毒属的成员之一,包括A和B两个抗原亚型。其基因变异快,目前A亚型含有11个基因型,B亚型含有22个基因型[1]。
崔广林钱渊
关键词:人呼吸道合胞病毒非结构蛋白干扰素
2004至2017年北京地区儿童流行性感冒样病例中甲型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特征被引量:25
2018年
目的分析2004—2017年连续13个监测年度北京地区儿童中甲型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特征。方法重复横断面研究,2004年9月至2017年8月每周采集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患儿的咽拭子标本,采用传代狗肾细胞(MDCK细胞)行流感病毒分离,并用特异性血清对分离到的流感病毒进行血凝抑制试验鉴定型别。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13个监测年度中不同型别的甲型流感的流行特征及不同年龄组患儿感染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同期乙型流感进行比较。结果2004—2017年13个监测年度共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10 984份,共检测到甲型流感病毒1 052株,总阳性率为9.6%,高于乙型流感(6.7%,741/10 984),包括70株季节性H1N1、302株甲型H1N1和680株H3N2阳性标本。所有甲型流感病毒阳性患儿年龄为(4.2±2.9)岁,男性患儿占55.5%(584/1 052);季节性H1N1、甲型H1N1和H3N2阳性患儿年龄分别为(4.6±2.1)、(4.3±3.1)和(4.2±2.9)岁,各亚型阳性患儿的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季节性H1N1比H3N2:t=1.139,P=0.255;甲型H1N1比H3N2:t=0.631,P=0.528;季节性H1N1比甲型H1N1:t=0.720,P=0.472);而乙型流感阳性患儿平均年龄[(5.2±2.7)岁]大于甲型流感患儿(t=7.120,P=0.000);各年龄组甲型和乙型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甲型H1N1(除0~0.5岁年龄组)和H3N2各年龄组患儿的感染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0.5~12.0岁各年龄组儿童感染H3N2的阳性率均高于季节性H1N1和甲型H1N1(P均〈0.05)。当甲型流感阳性率高于乙型时,其流行高峰均出现在乙型高峰之前,反之亦然;季节性H1N1在2009年后未检出;2009年之后甲型H1N1成为季节性流行株,阳性率高于原季节性H1N1,呈现连续出现两个流行高峰后出现一个流行低谷的规律;H3N2每年均有一个流行峰,
王芳钱渊邓洁孙宇赵林清田润朱汝南
关键词:流感病毒A型儿童病毒分离
人偏肺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16年
人偏肺病毒(humanmetapneumovirus,hMPV)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严重威胁着五岁以下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的健康。但是,目前还没有针对hMPV的有效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所以通过研究其感染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变化和免疫机制来筛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就尤为重要,而各种动物模型的建立不仅可以更好地研究hMPV的感染和免疫机制,而且还可以在hMPV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和评价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郭春颖朱汝南
关键词:人偏肺病毒动物模型免疫机制
手足口病相关病原体柯萨奇病毒A6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7年
近年来,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逐渐成为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与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71,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比较,CV-A6引起的HFMD更易出现非典型临床症状。除了儿童易感,CV-A6也可以引起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患病,研究显示CV-A6引起的不同临床症状可能与基因的突变有关。虽然现在还没有CV-A6相关HFMD的有效治疗方法,但临床快速检测CV-A6技术的增加以及CV-A6疫苗研发取得的可喜结果将对CV-A6相关手足口病的防控起到重要作用。
于方圆朱汝南钱渊
关键词:手足口病基因变异
来自肺炎患儿的A1基因亚型人偏肺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2016年
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在HMPV监测中发现的少见型别A1基因亚型BJ-1610的全基因组序列,为HMPV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BJ-1610来源于一名患有肺炎的3月龄女婴的鼻咽洗液标本。对该毒株进行全基因组RNA分段扩增、测序、序列拼接并分析其基因组特征、变异程度及是否存在重组等现象。BJ-1610株基因组全长为13 406nt(KU821121)。BJ-1610与HMPV参考株进行全基因和各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较,显示全基因组的核苷酸相似性范围为81.2%-98.4%,其中相似性最高的为澳大利亚株(KC562226),而SH和G基因则与其他澳大利亚株相似性更高。系统进化分析发现BJ-1610与HMPV A1基因亚型参考株位于同一分支,显示了与相似性分析相同的特征。对BJ-1610的膜表面蛋白F、SH和G蛋白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蛋白最为保守,SH基因编码区的终止密码发生了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后移15位,长度由552bp变为567bp;G蛋白氨基酸序列突变较多,并导致N-糖基化位点的减少。HMPV作为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对其流行株基因组的分析将对其流行特征、遗传进化、致病机理、疫苗研制和抗病毒药物研发等方面的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郭春颖朱汝南孙宇赵林清邓洁王芳宋秦伟田润钱渊
关键词:儿童肺炎人偏肺病毒
人偏肺病毒疫苗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是2001年由荷兰学者VandenHoogen等人发现的一种副粘病毒,是偏肺病毒属中首次发现能感染人类的病毒。感染后引起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可发生在各年龄组,但主要易感人群为小儿、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世界各地已相继报道并证实了人偏肺病毒感染的广泛存在。现代实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hMPV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案的研究。目前针对病毒感染,疫苗仍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然而,还没有一种疫苗能够有效预防hMPV感染。本文就hMPV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吴迪朱汝南
关键词:人偏肺病毒疫苗呼吸道感染
2020年北京地区儿童中急性胃肠炎相关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2020年疫情防控措施下急性胃肠炎患儿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重复横断面研究方法,2020年收集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急性胃肠炎患儿的粪便标本或呕吐物标本1213份。首先用实时荧光反转录PCR进行标本中诺如病毒筛查,然后用反转录PCR对诺如病毒阳性标本进行病毒VP1基因和RdRp基因扩增,据核苷酸序列进行基因分型。采用χ^(2)检验对不同标本类型、患儿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间诺如病毒的检出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在1213份急性胃肠炎患儿标本中,共筛查到诺如病毒阳性标本215份,全年的检出阳性率为17.7%,阳性病例集中在秋冬季节[1、10、11及12月阳性率分别为28.6%(18/63)、26.2%(16/61)、22.8%(77/338)以及17.1%(89/520)]。粪便标本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呕吐物标本(χ^(2)=9.692,P<0.01),而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1,P>0.05),各年龄组间诺如病毒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112,P<0.01),以6~48月龄诺如病毒的检出率较高。对G基因型分析显示共有3个基因群(GⅠ、GⅡ和GⅨ)诺如病毒流行,以GⅡ基因群为主,占总数的98.5%(196/199)。而GⅡ基因群中以GⅡ.4 Sydney为主要流行株,占GⅡ基因群的55.1%(108/196);其次为GⅡ.2型(29.6%,58/196),以往流行的GⅡ.3型(10.2%,20/196)诺如病毒在本次监测周期中较少。诺如病毒P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以GⅡ.P16为主,占61.5%(96/156);其次为GⅡ.P31(19.9%,31/156)。双基因测定结果显示以GⅡ.4 Sydney[P16]为主,占36.4%(56/154),其次为GⅡ.2[P16]占24.7%(38/154)。结论2020年诺如病毒的总阳性率与以往没有大的区别,但流行的基因型别构成有了明显的改变,且呈现多种基因型别诺如病毒的同时流行。
贾立平赵林清周林刘立颖董慧瑾朱汝南钱渊
关键词:诺罗病毒胃肠炎基因型
2013至2014年北京手足口病流行季相关肠道病毒型别变化和分析被引量:51
2015年
目的分析北京2013至2014年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肠道病毒的型别、流行趋势和临床特点,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4至9月和2014年3至10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门诊就诊患儿的咽拭子标本共977份,其中2013年初步诊断手足口病患儿标本147份;2014年初步诊断手足口病患儿标本343例,不典型手足口病患儿标本201份,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标本83份,发热伴抽搐患儿标本25份,发热伴出疹患儿标本64份,皮疹待查患儿标本114份。采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肠道病毒(EV)通用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采用巢式PCR方法对EV通用型阳性而非EV71和CA16的标本核酸进行VP1片段的扩增和测序分析以鉴定型别。分别比较不同年龄组、不同年份间肠道病毒的检出情况,分析其在两个年份的流行趋势。结果977份标本总阳性率为80.1%(783/977),其中CA16为25.6%(250/977),EV71为18.9%(185/977),CA6为20.0%(195/977),CA10为5.0%(49/977),CA4为1.5%(15/977),其他EV为9.1%(89/977),阴性19.9%(194/977)。2013年和2014年检出的各型别地方株同型间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CA6的同源性为94.3%~100%,CA10的同源性为93.8%~99.1%,CA4的同源性为92.7%~99.8%。≤1岁年龄患儿肠道病毒总阳性率为71.1%(106/149),低于其他年龄组(P均〈0.05),但与〉5岁组相近(χ2=1.181,P=0.277)。2013年147例手足口病患儿标本中肠道病毒阳性率为85.7%(126/147),CA6为优势型别占54.8%(69/126),其次是CA16和EV71,分别为20.6%(26/126)和11.9%(15/126)。2014年343例手足口病患儿标本中肠道病毒阳性率为85.4%(293/343),CA16和EV71成为主要型别,分别占42.7%(125/293)和38�
宋秦伟黄辉邓洁赵林清邓莉孙宇王芳钱渊朱汝南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属基因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