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项目(PXM201101422607000070)

作品数:6 被引量:60H指数:4
相关作者:吉训明任长虹李宁高明清曹金强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缺血
  • 2篇卒中
  • 2篇灌注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压
  • 1篇心动脉
  • 1篇心动脉压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新生
  • 1篇血浆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反
  • 1篇炎症反应
  • 1篇预后
  • 1篇再灌注
  • 1篇再灌注损伤
  • 1篇诊断显像
  • 1篇肢体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潍坊医学院附...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仁和医...

作者

  • 6篇任长虹
  • 6篇吉训明
  • 3篇李宁
  • 2篇曹金强
  • 2篇高明清
  • 1篇王鹏成
  • 1篇曾现伟
  • 1篇季泰令
  • 1篇马林林
  • 1篇李娜
  • 1篇周冀英

传媒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实验动物科学
  • 1篇军事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缺血性卒中后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4年
缺血性卒中占卒中的60%80%,目前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有效的药物只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由于 rt-PA 的应用受到时间窗的限制,90%以上缺血性卒中发生后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故缺血性卒中发生后,如何减轻缺血损伤及促进缺血区域神经功能恢复成为治疗的研究热点。目前血管新生是缺血性卒中功能恢复期治疗的主要策略之一[1-3]。笔者对血管新生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及促进血管新生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王鹏成任长虹季泰令吉训明
关键词:卒中血管新生
远隔肢体缺血适应对人体中心动脉压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通过重复肢体缺血再灌注进行远隔缺血适应对中心动脉压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健康自愿者,给予单侧肢体5次缺血/再灌注进行缺血适应,选取实验前、每次肢体缺血中、再灌中及操作结束后30 min共12个时间点测量中心动脉舒张压、收缩压、增强压及增压指数。结果每个时间点上,重复肢体缺血再灌注对中心动脉舒张压、收缩压有降低的趋势,对增强压及增压指数无明显影响。结论通过重复肢体缺血再灌注进行远隔肢体缺血适应对中心动脉压无不利影响,是一种安全易行的治疗措施。
曹金强任长虹吉训明周冀英
关键词:中心动脉压
大鼠脑脊液抽取的新方法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建立简便易行的大鼠脑脊液提取的新方法。方法将大鼠头部固定与身体成大约135°角,在枕骨嵴下凹陷处进针大约0.5 cm抵达小脑延髓池,缓慢抽取大鼠脑脊液80~100μL,然后将针退出。结果成功获得脑脊液80~100μL。结论此种脑脊液提取方法简单易行。
任长虹高明清曹金强李宁Kevin K.W.Wang吉训明
关键词:脑脊液
调节性T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12年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或称为再灌注损伤,是指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缺血后,重新恢复血流,组织损伤较缺血时进一步加重,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的病理现象,可发生在多种组织器官中,包括脑、心脏、肾脏和肝脏等,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损伤。引起缺血再灌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
马林林任长虹曾现伟吉训明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机制细胞活化免疫耐受免疫炎症反应缺血预处理
脑卒中生物标志物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被引量:5
2012年
脑卒中是人类三大死亡因素之一,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和健康。因此脑卒中的早期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功能评估成为降低脑卒中致死率与致残率的关键。血清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为疾病的临床检查及影像学结果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本文综述了脑卒中生物标志物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生物标志物对脑卒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研究现状。
任长虹高明清李宁吉训明
关键词:卒中生物标志物诊断显像预后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水平的变化被引量:24
2013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时间<24h的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体检者6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对象的血浆ATⅢ、FIB、DD的水平。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5分组和5~19分组,分析ATⅢ、FIB、DD水平对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①脑梗死组FIB的水平为(3.1±0.9)g/L,DD为0.15(中位数)mg/L,高于对照组的(2.6±0.6)g/L和0.07mg/L;ATⅢ的水平为(101±11)%,低于对照组的(10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梗死<12h组与脑梗死≥12h比较,FIB、DD、AT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在脑梗死组中,NIHSS<5分者的FIB、DD水平低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Ⅲ水平高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105±11)%比(98±10)%],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OR=8.489×103,95%CI:91.587~78.67×104)、FIB(OR=2.736,95%CI:1.446~5.176)水平升高、ATⅢ(OR=0.929,95%CI:0.877~0.984)水平降低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P<0.05。结论 FIB、DD、ATⅢ在脑梗死急性期有明显变化。3者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ATⅢ可能是影响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因素之一。
李娜任长虹孙菲李宁吉训明
关键词:脑梗死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急性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