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4125)

作品数:22 被引量:73H指数:6
相关作者:毛磊朱小涛江学良童仕唐李肖肖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化学工程
  • 4篇建筑科学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理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冶金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隧道
  • 5篇活性炭
  • 4篇地震
  • 4篇振动台
  • 4篇六价铬
  • 4篇加速度
  • 3篇地震工程
  • 3篇动力学
  • 3篇振动台试验
  • 3篇中铬
  • 3篇生物炭
  • 3篇偏压
  • 3篇连拱
  • 3篇浸出
  • 3篇加速度响应
  • 3篇
  • 2篇形态分析
  • 2篇振动
  • 2篇振动台模型
  • 2篇振动台模型试...

机构

  • 16篇武汉科技大学
  • 5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煤转化与新型...
  • 1篇山西潞安矿业...

作者

  • 11篇毛磊
  • 4篇江学良
  • 4篇朱小涛
  • 3篇杨慧
  • 3篇童仕唐
  • 3篇李肖肖
  • 3篇李振昌
  • 2篇王洋
  • 2篇张卫星
  • 2篇程正载
  • 2篇梁文懂
  • 2篇龚凯
  • 1篇陈江
  • 1篇颜晓潮
  • 1篇孙广臣
  • 1篇陈江
  • 1篇张春桃
  • 1篇聂翠微
  • 1篇廖伯凯
  • 1篇张玉贵

传媒

  • 2篇工业安全与环...
  • 2篇振动工程学报
  • 2篇应用力学学报
  • 1篇现代化工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精细石油化工
  • 1篇有色金属(冶...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湿法冶金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Journa...
  • 1篇塑料助剂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环境科技

年份

  • 3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性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性能与机理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以小麦秸秆为原料在500℃N2气氛下制备生物炭(WB),该文进一步用FeCl3·6H2O和FeSO4·7H2O进行改性制备磁性生物炭(MWB),用于溶液中Cr(Ⅵ)的吸附,研究MWB对Cr(Ⅵ)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与WB相比,MWB对初始浓度为100 mg/L时水中Cr(Ⅵ)去除率由36.86%提高到93.90%。Langmuir模型更适合描述MWB对Cr(Ⅵ)的吸附等温过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活化能为44.81 k J/mol。热力学参数ΔG<0、ΔH>0、ΔS>0,表明吸附是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XPS和FTIR分析结果表明铁元素负载到生物炭上,产生的磁性有利于固液分离,还可为化学吸附作用提供更多活性位点。Cr(Ⅵ)在磁性生物炭表面的吸附主要是通过表面络合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进行,且MWB表面的Fe-O基团强化了其对铬离子的化学吸附作用,提高了MWB对Cr(Ⅵ)的吸附性能。
康宁毛磊毛磊张宇
关键词:六价铬生物炭磁性化学吸附
形态分析中铬的价态变化及其有效态预测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判定连续浸提法的准确度和重金属污染评价的可信性,选择铬元素为目标重金属,以Tessier连续浸提法中的第三步和第四步使用的浸提剂盐酸羟胺(NH_2OH·HCl)和双氧水(H_2O_2)分别作为还原剂和氧化剂,研究铬的形态分析中三价铬(Cr3+)和六价铬(Cr^(6+))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与可进行程度。此外,以铬渣为原料,考察pH值、温度和振荡时间对铬渣中铬有效态浸出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H_2OH·HCl在pH值为2~6时均可将Cr^(6+)还原为Cr3+,还原度达90%以上,由此会低估Cr^(6+)的潜在危害。pH值小于7时,Cr3+仅作为催化剂加快H_2O_2的分解,Cr3+含量几乎不变。将pH值、温度和振荡时间对铬离子的浸出影响关联为单因素和双因素数学模型,可预测不同条件下铬渣中Cr^(6+)和总铬(TCr)的浸出量。
李振昌毛磊张新泽
关键词:环境学重金属形态
生物质基炭膜的制备及其电吸附特性
生物质基炭膜是以生物质为原料,在惰性气氛或真空条件下进行高温处理所制得的富炭固体膜状材料,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优良的化学特性和良好的导电性能,使其作为一种高性能电极材料在储能和电化学工程中发挥有效作用。
贾旭升; 童仕唐; 毛磊;
关键词:电吸附
文献传递
磁性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水体重金属铬污染己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目前对含铬废水治理包括吸附法、离子交换法、沉淀法、反渗透法等,吸附法和其他方法相比操作简单,环保且成本低,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生物炭具有独特的表面化学性质和丰富的孔结构,...
康宁
关键词:含铬废水六价铬
文献传递
橡胶减震层对浅埋偏压隧道地震加速度响应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为了探讨橡胶减震层的减震效果,按照几何相似比为1∶20制作了一组隧道模型,基于振动台试验,分析了浅埋偏压隧道的加速度响应规律和橡胶减震层的减震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橡胶减震层不能改变隧道受地震作用的加速度总体响应趋势,只能发挥减震吸能的效果减轻围岩对隧道结构的部分动力作用,从而提高隧道结构的抗震能力;橡胶减震层对隧道地震加速度的影响与地震波作用方向有关;橡胶减震层的减震效果受激振强度影响较为显著,低强度激振时其减震效果要优于高强度激振。
赵富发江学良江学良张继琪杨慧
关键词:浅埋偏压隧道振动台试验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地震响应规律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基于相似理论,设计并制作了几何相似比为1:20的浅埋偏压连拱隧道物理模型,完成了振动台试验并测得衬砌的应变响应与加速度响应。在试验基础上,通过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值模型,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研究了浅埋偏压连拱隧道的地震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上覆土层厚度、偏压、衬砌与临空面的距离对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加速度响应的影响较大。(2)浅埋偏压连拱隧道中墙上的应变由于截面几何形式突变与集中力的原因,相对其余测点较大。(3)大小主应变与加速度放大系数趋势线的整体形状不随激振强度的增加而改变。(4)偏压与覆土厚度对连拱隧道位移的影响较小。(5)浅埋偏压连拱隧道中隔墙的应变、轴力、剪力和弯矩相对其他部位均较大,在进行浅埋偏压连拱隧道的抗震设计时,应给与重视。
杨慧刘潺江学良石洪涛孙广臣
关键词:地震工程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浅埋偏压连拱隧道
含氧配体钛配合物催化烯烃聚合被引量:2
2014年
综述了烯烃聚合用含氧钛配合物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含氧配体的钛金属配合物结构与催化性能,重点阐述了配体取代基电子效应和空间结构对配合物催化性能的影响,以促进配位聚合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
程正载张卫星龚凯王洋毛磊
关键词:钛配合物烯烃聚合配体结构催化剂
铬的形态预测分析及其在活性炭上的稳定性评价
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是进行污染治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其中采用连续浸提法进行重金属形态分析是较为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但是因其步骤较多、操作繁琐、试剂种类多样等原因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较大。本文选择铬元素为目标重金属,研究浸提...
李振昌
关键词:改性活性炭重金属吸附
文献传递
原位合成Cu-Fe_(3)O_(4)@花生壳炭及其非均相Fenton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
2021年
以花生壳炭(PAC)为载体,采用溶剂热法原位合成了Cu-Fe_(3)O_(4)@PAC,并用于非均相Fenton催化降解罗丹明B溶液。利用SEM、XRD、氮气吸附-脱附和XPS方法对合成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将纳米Cu-Fe_(3)O_(4)负载于花生壳炭后,纳米Cu-Fe_(3)O_(4)的团聚程度减小、分散程度增大、结晶度明显降低,晶相结构为单质铜和Fe_(3)O_(4),Cu-Fe_(3)O_(4)@PAC表面富含Fe(Ⅱ)、Fe(Ⅲ)和Cu(0)位点,有效提高了对罗丹明B的降解性能。在纳米Cu-Fe_(3)O_(4)@PAC质量浓度为0.3 g/L、H_(2)O_(2)浓度为20 mmol/L、溶液pH为4.5、反应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2 h的条件下,罗丹明B降解率达91.4%,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0.0207 min^(-1),比无花生壳炭载体的纳米Cu-Fe_(3)O_(4)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增加了26.8%。
张宇毛磊毛磊梁文懂
关键词:罗丹明B原位合成
活性炭吸附Cr(Ⅵ)的稳定性评价
2019年
采用热重分析(TG)、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合能分析和吸附-解吸过程的专性吸附研究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稳定性,提出了热脱附活化能、化学结合能变化值和解吸率3种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商品活性炭(AC)、硝酸氧化改性活性炭(OAC)、氨改性活性炭(NAC)和硫改性活性炭(SAC)的热脱附活化能分别为17.75,5.09,25.47和3.93 kJ/mol,活性炭热脱附活化能与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热稳定性相关。计算活性炭吸附Cr(Ⅵ)前后结合能变化值,表明参与吸附的含氧、含硫官能团对Cr(Ⅵ)的化学结合作用较强。AC,OAC,NAC和SAC上Cr(Ⅵ)的解吸率分别为6.38%,0.71%,20.73%和2.13%,说明Cr(Ⅵ)大部分以专性吸附形式结合于活性炭上,含氧与含硫官能团的化学作用能有效增强对Cr(Ⅵ)吸附的稳定性。
李振昌毛磊
关键词:活性炭六价铬结合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