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522404)

作品数:72 被引量:216H指数:7
相关作者:陈规划李华杨扬汪根树张剑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6篇肝移植
  • 27篇术后
  • 26篇细胞
  • 16篇移植术
  • 16篇移植术后
  • 16篇肝移植术
  • 16篇肝移植术后
  • 15篇肝癌
  • 11篇肝细胞
  • 10篇肿瘤
  • 9篇手术
  • 8篇免疫
  • 7篇蛋白
  • 7篇基因
  • 6篇并发
  • 5篇树突
  • 5篇树突状
  • 5篇树突状细胞
  • 5篇脓毒
  • 5篇并发症

机构

  • 68篇中山大学附属...
  • 27篇中山大学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广东省第二人...
  • 1篇武汉钢铁

作者

  • 68篇陈规划
  • 40篇李华
  • 36篇汪根树
  • 36篇杨扬
  • 29篇张剑
  • 23篇易慧敏
  • 22篇傅斌生
  • 21篇易述红
  • 21篇汪国营
  • 20篇陆敏强
  • 20篇姜楠
  • 20篇蔡常洁
  • 18篇张彤
  • 16篇张琪
  • 14篇李敏如
  • 12篇许赤
  • 7篇安玉玲
  • 6篇张俊峰
  • 6篇刘炜
  • 5篇李洋

传媒

  • 22篇器官移植
  • 7篇中华肝脏外科...
  • 6篇中华肝胆外科...
  • 5篇中华器官移植...
  • 5篇中华普通外科...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中国实用外科...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新医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Chines...

年份

  • 4篇2014
  • 18篇2013
  • 13篇2012
  • 18篇2011
  • 13篇2010
  • 6篇2009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肿瘤靶向性细胞穿膜肽的固相合成及体外活性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采用固相合成法合成以基质金属蛋白酶为靶点的肿瘤靶向性细胞穿膜肽,用5-羧基四甲基罗丹明对其进行荧光标记,并对合成的产物进行生物活性和细胞毒性评估。方法采用N-芴甲氧羰基(Fmoc)作为α-氨基酸的保护基,以逐个延伸的固相合成法合成肿瘤靶向性细胞穿膜肽,并在有耦合剂HATU和DMF的情况下,加入5-羧基四甲基罗丹明进行荧光标记,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和质谱仪测定其纯度和分子量;荧光显微镜观察穿膜肽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正常肝脏细胞株LO2的穿膜效果,以评价穿膜肽的生物学活性;MTT比色法检测穿膜肽对SMMC-7721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所合成的细胞穿膜肽经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纯度为96.05%,经质谱鉴定相对分子量为3504.9。这种穿膜肽对正常肝脏细胞株LO2无明显穿膜作用,但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有较强的穿膜作用,并且对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采用Fmoc固相肽合成法成功合成细胞穿膜肽;所合成的细胞穿膜肽具有肿瘤靶向性。
何吉文李华姜楠台艳张琪杨扬陈规划
关键词:肝肿瘤肿瘤靶向性固相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2
人肝癌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人肝癌干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肝癌MHCC97H细胞接种至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获得稳定传代的人肝癌MHCC97H干细胞。分别取人肝癌MHCC97H干细胞微球和人肝癌MHCC97H细胞,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标志物分化群(CD)133、CD90、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信使核糖核酸(mRNA)。分别进行克隆形成实验、肿瘤细胞侵袭实验(Transwell实验)、裸鼠成瘤实验观察两种细胞克隆形成、侵袭性及成瘤情况。两种细胞实验数据比较采用t或t′检验。结果人肝癌MHCC97H干细胞CD133、CD90、EpCAM mRNA含量分别为32.70±0.20、66.30±0.32、115.40±4.00,人肝癌MHCC97H细胞分别为1.27±0.29、13.60±1.36、1.34±0.40,人肝癌MHCC97H干细胞CD133、CD90、EpCAM mRNA平均含量明显高于人肝癌MHCC97H细胞(t′=117.8,53.97,83.37;P<0.05)。人肝癌MHCC97H干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为(213±10)%,人肝癌MHCC97H细胞为(54±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1,P<0.05)。通过Transwell实验发现,人肝癌MHCC97H干细胞穿膜细胞数为(587±120)个/视野,人肝癌MHCC97H细胞为(97±13)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8,P<0.05)。在裸鼠成瘤实验中,接种2×103个人肝癌MHCC97H干细胞的裸鼠4周可形成皮下移植瘤,成瘤率1/6;2×105个人肝癌MHCC97H干细胞可使全部裸鼠形成皮下移植瘤,成瘤率6/6;至少需要2×105个人肝癌MHCC97H细胞裸鼠才能形成皮下移植瘤,成瘤率2/6。结论与人肝癌MHCC97H细胞相比,人肝癌MHCC97H干细胞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和更高的成瘤率。
姜楠阮丹云李洋汪国营傅斌生汪根树李华张剑杨扬陈规划
关键词:肝肿瘤干细胞无血清微球体
1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生育情况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受者的生育能力及其子代生长发育状况。方法回顾分析在中山大学器官移植中心随访的336例肝移植术后受者中13例生育受者的生育情况,用生长发育指数和丹佛发育筛查表评估其子女的生长发育状况。结果13例受者生育了16名子女。其中2例女性受者分别生育1子1女,10例男性受者使妻子怀孕并生产6子8女,1名男性受者已使妻子怀孕28周。11例男性受者首次致孕的中位时间是术后21个月,共致孕15例次,其中12例次的平均孕龄为(38.2±1.8)周,未发生妊娠相关并发症。12名婴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1±0.5)k,其中早产儿3名,低体重儿2名。2例女性受者生育2名子女的孕龄分别为37.3和40.4周,出生体重分别为2.7和3.4kg,1例出现轻度新生儿缺氧,未发生妊娠相关并发症。16名婴儿均未发现畸形。接受检测的13名子女的生长发育指数和10名子女丹佛发育筛查结果基本正常。结论育龄肝移植术后受者可以生育,其子女的近期的生长发育状况良好。
汪根树李势辉李敏如李华姜楠傅斌生金海杨建旭张剑杨扬陈规划
关键词:肝移植生育后代生长发育
第五届羊城肝脏移植高峰论坛会议纪要
2013年
第五届羊城肝脏移植高峰论坛暨两岸三地肝脏移植研讨会于2012年12月21日至22日在广东省广州市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广东省器官移植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器官移植》杂志、《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协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转化医学在肝脏移植领域的应用”。
汪国营
关键词:围手术期并发症活体供者无心跳供体移植免疫学核糖核酸干扰
负载小鼠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的树突状细胞体内诱导抗肝癌免疫应答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小鼠端粒酶逆转录酶(mTERT)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Ad-mTERT—DC)在体内诱导抗肝癌活性的情况。方法选用BalB/c小鼠肝癌种植模型,用携带mTERT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mTERT)转染小鼠体外培养的DC,对同系小鼠进行免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脾细胞体外抗原再刺激后白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分泌IFN-γ细胞的数量,51Cr释放法检测细胞毒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按种H22细胞后,观察肿瘤大小及荷瘤小鼠存活情况。并进一步观察,在H22移植瘤存在的情况下,Ad—mTERT—DC是否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生长。结果小鼠脾细胞体外接受抗原再刺激后,Ad—mTERT组IL-2和IFN-γ水平以及IFN-γ分泌细胞的数量分别为871.25pg/ml、169.15ng/ml和378/10^6个脾细胞,显著高于Ad—GFP组(131.6pg/ml、15.4.g/ml和36/10。个脾细胞,均P〈0.05)、DC组(71.3pg/ml、10.5ng/ml和21/10。个脾细胞)和PBS组(65.8pg/ml、7.4ng/ml和18/10。个脾细胞,均P〈0.05)。Ad-mTERT.DC能诱导特异性CTL的产生,在效靶比为90:1时,Ad—mTERT组的特异性杀伤率为58.7%,明显高于Ad—GFP组(10.3%)、DC组(2.9%)和PBS组(1.7%)。接种后第27天,Ad-mTERT组中成瘤小鼠的肿瘤平均直径明显低于各对照组(P〈0.05),小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Ad—mTERT组抑瘤率为43.6%,明显高于PBS组、DC组和Ad—GFP组(均P〈0.01)。结论Ad—mTERT—DC在小鼠体内可诱导出mTERT抗原特异性的抗肿瘤活性,对肝癌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姜楠汪根树李华张剑张俊峰易述红易慧敏杨扬蔡常洁陆敏强陈规划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免疫反应
原位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评价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疗效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9年7月问因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接受肝移植手术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例为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平均年龄为(44.2±8.7)岁。手术方式均采用附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他克莫司或环孢素A联合激素的二联免疫抑制方案,部分患者使用骁悉和熊去氧胆酸。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死亡,其中1例于术后第5天死于肺部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于术后964d死于脓毒症和移植肝失功。5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后痊愈。9例患者生存良好并存活至今,随访期7-6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受体1年存活率为9l%,3年存活率为82%,最长存活期5年。随访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惟一有效手段,手术时机的正确把握和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是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傅斌生张彤李华易述红汪根树张剑许赤杨扬蔡常洁陆敏强陈规划
关键词:肝移植手术后并发症自身免疫性肝病
肝癌转移相关分子的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筛查血清中与肝癌转移相关的蛋白质分子。方法收集具有相同疾病背景原发性肝癌(肝内转移和未转移)患者以及正常人的血清(每组各20例),经过去高丰度蛋白预处理后,进行双向电泳(2-DE)分析,筛选出肝内转移肝癌与未转移肝癌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的蛋白质斑点,进行MALDI-TOF/TOF质谱鉴定;使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蛋白质组分析的结果。结果对3组血清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与正常人和未转移肝癌患者的血清相比,在肝内转移肝癌血清中共筛选出12个差异大于2倍的蛋白质斑点,MALDI-TOF/TOF成功鉴定出3个表达下调的蛋白质[包括Inter-alpha(globulin)inhibitor H4、Complement factor H-related protein1precursor(FHR-1)、apolipoprotein E]和一个上调蛋白(Cytokeratin9,CK9)。Western blotting对所有样本血清中的CK9进行了检测,结果与蛋白质组分析结果相一致。结论肝癌的转移与多种蛋白表达改变相关,其中CK9的高表达可能与肝癌的转移有关,可能作为肝癌转移相关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傅斌生刘炜张剑文张彤李华陈规划
关键词:肝细胞癌蛋白质组学血清
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单中心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9年7月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5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附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3例,成人间活体部分肝移植2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于肺部真菌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另4例患者恢复良好且存活,其中生存时间≥1年4例,≥3年3例。3例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的患者中,除1例死亡外,另2例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存活的4例术后1个月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全肝移植或活体部分肝移植术能改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铜代谢和神经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傅斌生张彤李华易述红汪根树张剑许赤杨扬蔡常洁陆敏强陈规划
关键词:原位肝移植活体肝移植肝豆状核变性神经系统症状
西罗莫司用于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在减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或环孢素)剂量并联用西罗莫司的临床疗效。方法 24例复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2例,确诊复发后即将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减量并联合应用西罗莫司(3mg/d,连用3d后改为1.5mg/d,按血药谷浓度4~8ng/ml调整用量)治疗;对照组12例,继续原免疫抑制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带瘤生存时间、排斥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带瘤生存时间分别为3~37个月(中位数17个月)和1~50个月(中位数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例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增加他克莫司用量排斥反应得以控制,对照组无患者发生排斥反应,两组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高脂血症发生率较高(50%),两组患者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罗莫司能显著延长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的带瘤生存时间,并不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为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安玉玲张婷婷蔡常洁
关键词:西罗莫司肝移植肿瘤复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米卡芬净治疗肝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米卡芬净对肝移植患者术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2月到2010年6月我院32例肝移植术后采用米卡芬净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换用米卡芬净治疗前后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FK506)与每千克体重剂量比值的差异。结果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3.7%,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尤其对经过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产生耐药的菌株有良好效果。三唑类抗真菌药对FK506血药浓度/剂量比值[(1031±634.2)ng·ml^-1/mg·kg^-1]的影响明显高于换用米卡芬净治疗[(172.6±39.45)ng·ml^-1/mg·kg^-1]及停用抗真菌药时[(183.8±47.08)ng·ml^-1/mg·kg^-1]的比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米卡芬净治疗对FK506血药浓度/剂量比值的影响与停用抗真菌药后测定比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米卡芬净不影响体内FK506血药浓度/剂量比值,是治疗肝移植术后合并IFI的有效药物。
姜楠汪根树李华张剑傅斌生汪国营杨扬陈规划
关键词:肝移植真菌感染米卡芬净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