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0YJA751039)

作品数:9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李志雄李增强曾簇林更多>>
相关机构: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学

主题

  • 3篇主义
  • 2篇信仰
  • 2篇情感
  • 2篇文论
  • 2篇马克思主义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论
  • 1篇叙事
  • 1篇意识形态说
  • 1篇证法
  • 1篇中国当代文论
  • 1篇社会主义
  • 1篇社会主义和谐...
  • 1篇圣经
  • 1篇圣经叙事
  • 1篇十字架
  • 1篇主义和谐社会
  • 1篇滋补
  • 1篇滋补剂
  • 1篇宗教

机构

  • 8篇湘潭大学
  • 1篇湖南工程学院

作者

  • 8篇李志雄
  • 1篇曾簇林
  • 1篇李增强

传媒

  • 2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学术研究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马克思主义美...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马克思的乌托邦精神
2014年
马克思的乌托邦精神既具有批判的理论性又具有实践的意识形态性,它肇始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批判。唯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活动才能确保马克思鸟托邦精神的实现。以马克思的观点,人是能改变世界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正是无产阶级能将资本主义改变成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种历史改变的机制在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中得到充分阐释,因此作为一位实践者而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者,马克思既有对时代的批判,又有对未来的理想追求。
李志雄
关键词:乌托邦精神
简朴与信仰——《圣经》叙事的一种独特模态及其神学意蕴
2011年
简朴是《圣经》叙事的一种独特模态。简明的人物、简洁的情节及简约的背景是展现此独特模态的实例。这些实例所构成的《圣经》与同为西方叙事文学源头的《荷马史诗》对峙并彰显出强烈的反差,由此形成了《圣经》叙事的魅力和神秘色彩。在这种简朴模态的叙事表象之内,可缕析出人—神、事—神和世界—神三条脉络及其交融关系。此种交融关系是非逻辑性的,它要求在贫乏而丰富、荒谬却信服之间达到相融与和谐。于是,《圣经》叙事背离了常规而创造了一种反常规的统一性。《圣经》叙事与神学信仰总是交融为一种独特的诠释学活动,它超越了感性描述和理性推演的局限性,上升到信仰皈依的无限性,从而激励了文学艺术之"可能的不可能"的精神追求,揭示了神学意蕴之"不可能的可能"的信仰本质。
李增强李志雄
关键词:圣经叙事简朴信仰
麻醉剂与滋补剂:马克思主义宗教功用论之辩证法及其启示被引量:2
2011年
在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体系中,宗教既可判定为麻醉人民的鸦片,也可提升为人们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还可以概括为满足人们自己信仰的需要。对宗教可能产生的消极性、中立性和积极性的功用判断,要具体联系宗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之关系来估量,不能采取一种静止孤立的方式来片面决断,因而马克思主义宗教功用论是一种动态的和发展的观点,说到底,是一种辩证法的宗教功用论。故此,以马克思主义宗教功用论之辩证法为依据,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面对不可回避的宗教问题,要甄别其中不同性质的功用,清除其消极因素,引导其中性势力,倡导其积极效能,以此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
李志雄
关键词:辩证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剑与十字架——人文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之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作为经典的人文思想,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是人类解放的革命理论,后者是人类宗教信仰的历史成果。前者是无神论的世界观,后者是有神论的创造说。前者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后者掩盖着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但就人文关怀而言,两者又有着共同性。具体来说,在理想社会、人类福祉、博爱精神、公正秩序和自由权利等方面两者有着相通性和共同性。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当代中国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强调两者在人文思想和人文关怀上的互助性关系和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时代意义和实践特色。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对人类现世的幸福理想的革命性追求可以填补基督教以对人类来世的天堂之国的遥远企求而形成的虚空,以坚实的行动来刷新软弱的救赎。另一方面,基督教的原罪观所确立的人类能力的有限性和人性的不完善性可提醒马克思主义在理想中应对人类理性有着冷静的把握,防止盲目冒进,以谦柔虔诚来不断渐近完美完善的理想社会。由此,行动融合信仰,以行动来确保"以人为本"的现实利益,以信仰来引导"以人为本"的精神追求。求同存异、共谋福祉、合作互助被视为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在人文思想上的携手前行的具体方式,也是提升和谐社会建设的拓新举措。
李志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督教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形态探赜
2013年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新时期中国文论所关注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热点有着某些契合性上。其中,技术理性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大众文化批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充分展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促生与推动的作用。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更具前瞻性和远期性的理论目标是,其强大的生命力当应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回影响力"。
李志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情感与公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批判之维
2012年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确实存在着情感与公正的批判维度,这是遵循唯物辩证法精神探索的必然结论;相反,否定情感与公正的批判维度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合理存在,实质上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反映。情感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是指审美的情感,公正则是指文艺审美所诉求的社会公正。情感与公正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辩证统一,相互作用。审美情感是社会公正的心理基础;社会公正是审美情感的现实保障。将审美情感与社会公正统一起来,批判功利化的情感和社会的不公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论批判的合理维度和有效层面。
李志雄
关键词:情感公正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文学情感
2015年
在马克思成熟的宗教观中,宗教批判是一种常用的反思性武器,其特色是与马克思的文学情感活动相辅相成。对教会及其机构的腐败与反动的痛恨是与对人民及劳动在历史上的创造并以文学抒情般的爱戴而互衬统一的。对宗教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掩盖性的批判是与以审美情感方式对劳动者的赞美而对立统一的。对宗教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的着力纠正是与以文学激情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来确证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而互助统一的。由此,从爱恨情感到审美情感再到文学激情,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文学情感是密切相联的。
李志雄
关键词:宗教批判文学情感
传承与信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说的另一维度
2012年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说蕴涵了多层面的内容和多向度的意义,当人们集中探讨马克思主义批判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和霸权性之显性内容和现实意义之时,却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说的另一重要维度,即意识形态的历史传承之隐性内容与其理想信仰之超越意义。从现实层面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处在被压抑的潜伏状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有着被消解的危险。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既认为意识形态是具有社会历史传承的思想体系,又认为是具有阶级意识的信仰体系。由此,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说的时代建构,强调其中的历史传承与理想信仰,成了不可或缺的维度。
李志雄曾簇林
关键词:历史传承理想信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