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9002)

作品数:6 被引量:87H指数:5
相关作者:胡敏闫才青万霖黄晓锋何凌燕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污染
  • 2篇珠江三角
  • 2篇珠江三角洲
  • 1篇地表水
  • 1篇异戊二烯
  • 1篇有机碳
  • 1篇元素碳
  • 1篇生物源
  • 1篇酸化
  • 1篇排放因子
  • 1篇气溶胶
  • 1篇总碳
  • 1篇污染模拟
  • 1篇污染特征
  • 1篇戊二烯
  • 1篇粒径
  • 1篇粒径分布
  • 1篇颗粒物
  • 1篇化学组成
  • 1篇环境影响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广东省环境监...
  • 1篇佐治亚理工学...

作者

  • 2篇胡敏
  • 2篇闫才青
  • 1篇张延君
  • 1篇胡伟
  • 1篇郭松
  • 1篇宁文涛
  • 1篇钟流举
  • 1篇王莉华
  • 1篇罗遥
  • 1篇赵善伦
  • 1篇郑玫
  • 1篇郑君瑜
  • 1篇何凌燕
  • 1篇段雷
  • 1篇康荣华
  • 1篇王雪松
  • 1篇曾立民
  • 1篇张远航
  • 1篇董华斌
  • 1篇黄晓锋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绿色科技

年份

  • 3篇2013
  • 3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珠江三角洲秋季PM_(10)污染模拟与形成过程分析被引量:22
2012年
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珠江三角洲2009年11月下半月的大气PM10污染状况进行模拟,重点针对23~29日期间的严重PM10污染事件,采用过程分析技术,探讨各种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对PM10浓度演变的作用规律.对代表性站点的分析结果表明,导致污染期间近地面PM10浓度升高的大气过程主要是源排放(例如麓湖、开平)和大气传输(万顷沙、金果湾),重要的PM10去除途径包括大气传输(麓湖、开平)、干沉降(万顷沙)和气溶胶过程(金果湾).空间分布上,PM10源排放强度较高的珠三角中部地区,同时也是向外输出PM10的主要区域和干沉降去除的高值地区.在近地面,气溶胶过程在珠三角中部主要起消耗PM10的作用,二次颗粒物的生成多发生在珠三角西部和南部;气溶胶过程对高空PM10主要表现为生成作用,尤其珠三角中部地区的生成速率相对更高.
刘宁王雪松胡泳涛郑君瑜钟流举胡敏张远航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PM10
珠江三角洲地区亚运期间颗粒物污染特征被引量:10
2013年
为研究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颗粒物污染特征,2010年11月11日—30日分别在广州市区城市点及下风向鹤山区域点采集24h颗粒物样品,对其主要化学组分(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水溶性离子)进行测量.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广州和鹤山PM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3.3±16.5)μg·m-3和(98.2±20.8)μg·m-3.鹤山PM10平均浓度高达131.6μg·m-3,且PM2.5占PM10的74%,表明区域PM2.5污染凸显.广州和鹤山PM2.5中二次无机离子(SNA)分别占39%和42%,有机物(OM)分别占31%和26%,EC分别占5%和6%.根据EC示踪法粗略估算,广州和鹤山PM2.5中一次有机碳POC分别占15%和13%,二次有机碳SOC分别占4%和3%.总体上,广州和鹤山PM2.5中二次生成(SNA+SOA)均约占50%,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PM2.5区域性二次污染的特征.广州市区PM2.5及SNA、Cl-和EC明显低于区域点鹤山浓度水平;与2004年同期研究(PRIDE-PRD2004)结果相比,气象条件相似,而广州市区PM2.5及EC浓度分别显著降低达29.6μg·m-3(29%)和3.5μg·m-3(49%),反映出亚运期间一次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胡伟胡敏唐倩郭松闫才青
关键词:PM2化学组成珠江三角洲
我国东北地区地表水酸化现状被引量:4
2013年
2011年8月对我国东北地区东部的溪流进行采样调查,以评价地表水的酸化现状.通过对采集的33个水体pH值和酸中和容量(ANC)的分析发现,只有长白山上少数溪流的pH值低于6.0,而所有采样水体的ANC均高于0.2 meq.L-1,说明该地区尚未大面积发生地表水酸化问题.离子浓度分析结果表明,HCO3-是水体中最主要的阴离子,而SO24-浓度往往小于150μeq.L-1,NO3-浓度更是远低于SO24-,这说明该地区酸沉降污染较轻.但是,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着风化速率较低的酸性森林土壤,导致一些水体缓冲酸沉降的能力较弱,水体酸化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以此类推,东北亚目前的酸沉降水平尚不足以产生严重的地表水酸化问题,周边国家不应过分夸大我国排放酸性气体的越境输送导致的环境影响.
徐光仪康荣华罗遥段雷
关键词:酸化地表水
气溶胶OCEC切割点确定方法改进及应用被引量:6
2012年
用MOUDI采样器分级(0.18~18μm,8级)采集北京(BD)及美国亚特兰大(GT)2011年7、8月大气气溶胶样品,测定有机碳(OC)及元素碳(EC).结果表明,由于石英膜结构在灼烧过程中变化,空白膜激光值在OCEC分析过程会随温度改变而变化,且整体呈下降趋势,扣除空白膜激光值变化后手动确定切割点,即激光校正切割可以提高切割点准确性.采用激光校正切割法得到的OC、EC浓度及粒径分布与有氧无氧切割法不同.一些样品切割点出现在通氧前,原因可能是气溶胶中金属等可在无氧环境中催化氧化EC或受热后分解、变色的吸光物质含量较高等.GT气溶胶碳质组分浓度低于BD,且除GT采样点EC外,均呈双峰分布.BD及GT两个采样点OC浓度在0.56~1.0μm、3.2~5.6μm两个粒径段出现峰值,采样期间BD峰值浓度分别为(2.82±1.59)μg.m-3、(1.95±0.76)μg.m-3,GT峰值浓度分别为(1.28±0.41)μg.m-3、(0.64±0.19)μg.m-3.BD采样点EC浓度峰值出现在1.0~1.8μm、3.2~5.6μm,分别为(0.32±0.24)μg.m-3、(0.26±0.19)μg.m-3.GT采样点EC呈三峰分布,集中于粒径更小的气溶胶中,粒径为0.18~0.56μm气溶胶中EC含量占总采样粒径段44.6%.GT采样点OC、EC浓度均较BD更集中于积聚模态,原因可能为夏季GT主要污染源是机动车尾气排放,而BD存在较多工业活动等排放.
王莉华董华斌闫才青曾立民郑玫张延君刘久萌Weber R J
关键词:有机碳元素碳总碳粒径分布
东亚地区生物源异戊二烯排放的估算被引量:10
2012年
指出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重要的臭氧形成前体物,在对流层大气化学中起重要作用。利用MEGAN估算了东亚地区天然源异戊二烯的排放量,计算出了东亚地区异戊二烯的年排放量达到91.24Tg,结果表明:天然源排放远远超过人为源,具有明显季节特征。
宁文涛赵善伦
关键词:异戊二烯
船舶大气污染排放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5
2013年
船舶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其排放的NOx占化石燃料源的15%左右,SO2占人为源的4%~9%。国内外从3个方向开展对船舶大气污染的研究:(1)对大气气候影响;(2)源清单计算;(3)排放因子测量。船舶排放的多种污染物可改变空气质量;对大气辐射收支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对海洋大气的成云效应产生影响。船舶源清单主要有2种计算方法:基于燃料消耗的方法,适用于长时间大尺度计算;基于船舶活动情况的方法,适用于高空间分辨率计算。排放因子测量有台架试验和空中烟羽测量2种方法:前者测量结果准确,条件设定自由;后者可行性高,并能提供颗粒物增长转化信息。国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建立完整的船舶排放清单,开展排放因子的测试和修正工作。
万霖何凌燕黄晓锋
关键词:船舶排放大气污染环境影响排放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