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208-003)

作品数:49 被引量:517H指数:15
相关作者:宋永会曾萍肖书虎彭剑峰邱光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化工大学沈阳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4篇废水
  • 11篇制药废水
  • 10篇黄连
  • 10篇黄连素
  • 9篇反应器
  • 6篇黄连素废水
  • 5篇电化学
  • 5篇厌氧
  • 5篇生物反应
  • 5篇生物反应器
  • 5篇膜生物
  • 5篇膜生物反应器
  • 4篇腈纶废水
  • 4篇微电解
  • 4篇污泥
  • 4篇污染
  • 4篇氨氮
  • 4篇MBR
  • 3篇电絮凝
  • 3篇絮凝

机构

  • 40篇中国环境科学...
  • 10篇沈阳化工大学
  • 7篇沈阳大学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北京工业大学
  • 5篇山东科技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 2篇辽宁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河南工业大学

作者

  • 40篇宋永会
  • 18篇曾萍
  • 15篇肖书虎
  • 12篇彭剑峰
  • 8篇高红杰
  • 8篇邱光磊
  • 8篇田智勇
  • 7篇孙丽娜
  • 6篇肖宏康
  • 6篇段亮
  • 6篇李辉
  • 6篇张国芳
  • 5篇邵红
  • 4篇张鸿龄
  • 4篇蔡伟民
  • 4篇李金花
  • 4篇程建光
  • 4篇周保学
  • 4篇秦伟伟
  • 4篇刘桂萍

传媒

  • 17篇环境工程技术...
  • 9篇环境科学研究
  • 5篇环境工程学报
  • 3篇环境科学与技...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环境科学
  • 1篇净水技术
  • 1篇金属矿山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工业水处理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中国工程科学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32篇2011
  • 6篇2010
  • 8篇2009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BR工艺处理磷霉素制药废水启动实验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工艺处理磷霉素制药废水,考察了MBR反应器的启动过程及MBR工艺对磷霉素废水的处理效果和稳定性。结果表明,COD值为1 498.9 mg/L,总磷浓度为105.4 mg/L,有机磷浓度为98.0 mg/L的磷霉素废水,反应器在启动30 d后MBR内的污泥驯化基本完成,出水水质趋于稳定,COD去除率达80.0%以上,有机磷的去除率达45.3%,NH4+-N去除率达98.9%,出水NH4+-N浓度维持在2.0 mg/L以下。启动期间,MBR跨膜压差和膜通量基本保持稳定,膜污染现象不显著。
秦伟伟宋永会曾萍程建光邱光磊段亮
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有机磷膜污染
厌氧污泥颗粒化中微生态形成过程表征被引量:5
2011年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表征了厌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及群落相似性的变化,解析了关键微生物中产氢产乙酸菌、耗氢产乙酸菌及产甲烷菌的动态演替,初步探讨了颗粒污泥微生态群落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正常启动的厌氧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生长周期超过180 d,COD去除率稳定需50d,而微生态结构稳定仅需33 d.污泥颗粒化过程中,微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先增加到3.11后降低到2.88,群落相似性逐渐由44%增长到86%,微生物群落经历了一个"适应→增长→稳定"的3阶段演替过程.在污泥颗粒化初期,古细菌中产甲烷菌率先快速生长,与产氢产乙酸菌和耗氢产乙酸菌的相对丰度比高达42∶2∶1;而随着颗粒污泥微生态群落结构逐渐成熟,最终产甲烷菌、产氢产乙酸菌和耗氢产乙酸菌的相对丰度稳定在2.8∶2.4∶1.0.
彭剑峰宋永会刘然王毅力袁鹏高红杰
关键词:厌氧反应器颗粒污泥颗粒化微生态群落演替
不同植物人工湿地净化效果及基质微生物状况差异分析被引量:34
2011年
为研究不同植物对人工湿地污染物净化效果和基质微生物状况的影响,采用序批式运行的沙培模拟人工湿地,探讨了菖蒲、香蒲、千屈菜、芦苇和白鹤芋5种湿地植物在不同HRT(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1,3和5 d)下对模拟废水中TP,NH4+-N和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植物类型模拟人工湿地中基质微生物的数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随HRT延长逐渐提高,HRT为5 d时各植物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佳.TP,NH4+-N和CODCr的最高去除率分别达90.4%,61.7%和96.4%.相对于其他试验系统,菖蒲系统对各污染指标均具有最优的去除效果.植物种类对基质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各系统中亚硝酸细菌数量与NH4+-N去除率之间呈显著相关.
奉小忧宋永会曾清如彭剑峰刘雪瑜RHEE Jae SeongIAMCHATURAPATR Janjit
关键词:模拟人工湿地湿地植物水力停留时间
脉冲电絮凝法处理黄连素废水被引量:8
2012年
以Fe为电极,采用脉冲电絮凝法对实际黄连素制药废水进行处理。为了确定脉冲电絮凝法处理黄连素废水最优工艺条件,选择占空比、电流密度、脉冲频率、电极间距和pH等5个因素,开展了正交实验研究。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极差与方差分析,确定了各因素的显著性及优选条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废水COD去除率影响程度依次为:占空比>pH>电极间距>脉冲频率>电流密度;对黄连素去除率影响程度依次为:占空比>pH>电流密度>脉冲频率>电极间距。最优工艺条件为电极间距为1.5 cm,电流密度为16.7 mA/cm2(电流3.5 A,电压11.2 V),占空比为0.4,脉冲频率为0.1 kHz,pH为10,此时废水的COD与黄连素的去除率分别为61%与74%。
任美洁宋永会肖书虎曾萍
关键词:脉冲电絮凝黄连素制药废水正交实验
陡坡无土排岩场植被生态修复技术被引量:9
2010年
针对无土陡坡排岩场特殊的立地条件,以城市污泥、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配制的人工土壤进行基质改良的基础上,以坑植式种植刺槐(Robina pseudoacacia)及棉槐(Amor-pha fruticosa),同时在种植坑中撒播牧草以培肥土壤,促进乔木生长固坡。结果表明,在人工土壤Ⅱ(粉煤灰∶城市污泥=1∶1)上种植的刺槐有较好的成活率(70%)和生长势,说明该修复技术在实现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同时,既解决了矿山废弃地修复中珍贵的土源问题,又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
张鸿龄孙丽娜孙铁珩
关键词:矿山废弃地人工土壤生态修复
植物对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湖泊的水质调控能力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基于水生植物具有减缓和抑制水体富营养化、净化水质的作用,通过调控水生植物生物量,研究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湖泊中水质恶化风险控制方法.结果表明,在直接回用再生水的景观湖泊中,随植物覆盖率由0增长到80%,水生植物能够降低94%的水体感官性污染,抑制92%的藻类滋生,实现92%NH3-N和近70%TP的有效去除,延长2倍水体水质稳定时间.此外,综合比较景观湖泊经济及景观价值,55%植物覆盖率能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是一种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湖泊植物调控水质的有效布设方式.
彭剑峰宋永会郭义川郑丙辉
关键词:再生水回用景观湖泊水质调控水浮莲
铵饱和天然钙型沸石的化学再生效果被引量:9
2009年
为实现沸石人工湿地的长期高效运行,以铵饱和天然钙型沸石为对象,通过沸石化学再生试验,从6种常用化学再生剂(NaCl+NaOH,NaCl+CaCl2和NaCl+NaHCO3组合型,以及NaCl,CaCl2和NaHCO3)中筛选出最佳再生剂,并优化了再生剂适用条件.结果表明,NaCl+CaCl2组合型再生剂能提升沸石再生率10%-20%,且不影响沸石结构,是一种较优的再生剂.采用NaCl+CaCl2组合型再生剂,Na+在沸石再生初期起主导作用,而当c(Na+)较低时,Ca2+的离子交换作用逐渐起主导作用,因而采用该组合型再生剂能显著提升再生剂效果的持久性.再生条件优化试验表明,当c(NaCl)∶c(CaCl2)为7∶3,即当Ca2+和Na+所带正电荷数接近时,组合型再生剂再生率相对较高;当再生温度低于45℃时,升高温度能显著提升沸石再生率;而再生剂投加量为0.6 mol/L(以再生剂中的阳离子浓度计)时,组合型再生剂投加量最经济.
刘静彭剑峰宋永会丁为民袁鹏钱锋
关键词:氨氮化学再生
厌氧氨氧化(ANAMMOX)生物滤池反应器的启动特性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平行对比实验,讨论不同实验条件下上向流厌氧氨氧化(ANAMMOX)滤池反应器的启动特性。对比条件为温度、接种污泥、联氨和羟胺。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厌氧氨氧化细菌活性的主要因素;接种200 mL具有活性的厌氧氨氧化污泥后,在避光、加热38℃、不控制联氨和羟氨的条件下,45d可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滤池反应器;反应过程NH4+-N∶NO2--N∶NO3--N的化学计量摩尔比为1∶1.17∶0.30,其总氮去除率达到87.38%,总氮容积去除负荷可达到1.41 kg/(m3·d)。
刘雪娇田智勇杨宏宋永会
关键词:厌氧氨氧化生物滤池接种污泥启动特性
生物接触氧化用于河道治理的快速启动性能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为研究人工强化河道处理技术——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河道污水的能力,实现治理条子河的目的,采用砾石和火山岩填料作为微生物载体并利用稀释后的生活污水模拟河道污水。对工艺的的挂膜启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启动过程中的生物相及对COD、NH4+-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水温11~16℃时,2个反应器启动30 d时,对COD和NH4+-N、TN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80%和70%、50%以上,且生物相趋于稳定时,标志着系统启动成功。
王曼李冬张杰张杰
关键词:生物接触氧化河道污水
金刚烷胺模拟废水Fenton氧化及其中间产物分析被引量:13
2011年
采用Fenton试剂氧化法处理模拟金刚烷胺废水,研究不同反应条件下Fenton试剂对金刚烷胺的去除效果,确定反应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常温(23~25℃),pH为4,H2O2投加量为3000mg/L,H2O2与Fe2+的质量比为1.28时,处理含金刚烷胺浓度为500mg/L废水,CODCr去除率为30%~80%,处理效果良好。因此,Fenton试剂可以有效降解金刚烷胺。通过Fenton反应,金刚烷胺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提高,B/C由0提高到0.1~0.4。对Fenton氧化金刚烷胺的中间产物的分析发现,Fenton氧化反应5min后,系统中没有检出金刚烷胺。反应30min后,中间产物已基本完全降解。
曾萍宋永会DRESELY JohannaHOFFMANN Erhard
关键词:FENTON反应金刚烷胺制药废水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