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3018)

作品数:6 被引量:313H指数:6
相关作者:赵振华乔玉楼包志伟王强熊小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磷灰石
  • 2篇W
  • 2篇M
  • 1篇地球
  • 1篇地球动力
  • 1篇地球动力学
  • 1篇地球动力学背...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质温度计
  • 1篇动力学背景
  • 1篇学问
  • 1篇岩墙
  • 1篇岩墙群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圈减薄
  • 1篇氧逸度
  • 1篇逸度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5篇赵振华
  • 3篇乔玉楼
  • 3篇包志伟
  • 1篇李创举
  • 1篇熊小林
  • 1篇王强

传媒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学前缘
  • 1篇科学通报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A peculiar composite M-and W-type REE tetrad effect:Evidence from the Shuiquangou alkaline syenite complex,Hebei Province,China被引量:19
2010年
A new type of REE tetrad effect,a composite M-and W-type,was recognized in the K-feldsparthized and silicificated Shuiquangou alkaline syenites,Dongping,Hebei Province.Different analytical methods such as ICP-MS and isotopic dilution thermal ion mass spectrometer were exploited to verify the REE concentrations of the samples in three laboratories in China,France and Korea.The results are reliable and consistent within errors.In situ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E concentrations of individual zircons and apatites extracted from the very same sample has shown that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magma and the superimposed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might have taken place in at least two-stage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to generate the composite M-and W-type REE tetrad effect.The coexisting melt and aqueous phases,the superimposed alteration by volatile(Cl,CO2) -and Si,K, Al-enriched high 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fluids might be the important facts for this new MW-type of REE tetrad effect.In addition,the peculiar MW-type tetrad effect might be an indicator for Au mineralization of reworked plutons.
ZHAO ZhenHua BAO ZhiWei QIAO YuLou
关键词:碱性正长岩
铌与钽的某些地球化学问题被引量:105
2008年
针对地球圈层之间Nb、Ta质量不平衡的难题,较系统收集分析了我国基性岩墙(脉)群、太古宙基性火山岩、碱性岩、大火成岩省火山岩,俯冲带中富Nb玄武岩、高压变质岩、花岗岩类的Nb、Ta含量、比值、相关同位素组成以及Nb、Ta实验地球化学资料。这些资料表明,Nb、Ta在这些岩类中的分布呈现非常不均匀变化,除花岗岩外,上述岩石的Nb/Ta比值均高于或近于球粒陨石值17.5。花岗岩中的幔源斜长花岗岩及与裂谷、热点环境有关的碱性花岗岩Nb/Ta比值近于地球平均值,而普通S型及I型花岗岩,特别是高演化花岗岩,Nb/Ta比值均明显低于球粒陨石(<10),甚至呈现Nb/Ta≤1。这些资料表明,在不均匀的地幔中可能存在呈布丁状分布的Nb/Ta比值高于球粒陨石的储源。金红石的稳定性及Nb、Ta分配系数实验资料不支持地球深部存在高Nb/Ta比值的含金红石榴辉岩。
赵振华熊小林王强乔玉楼
关键词:基性岩墙群大火成岩省
条带状铁建造(BIF)与地球大氧化事件被引量:46
2010年
地球大氧化事件是指约24亿年前的地球大气圈中开始出现氧并连续增加。到20世纪末对地球大氧化事件的形成和演化模型可概括为两类:22亿年前为缺氧大气圈,22~19亿年大气圈中O_2明显增加,而后逐渐增加到现代大气圈O_2含量水平的C-W-K-H模型;大气圈中O_2含量自40亿年来近于常数,在现代大气圈O_2含量水平的50%范围内变化的D-K-O模型。21世纪开始实施了太古宙生物圈钻探计划(ABDP),在太古宙—元古宙页岩、条带状铁矿建造中微生物、S、C同位素分馏、稀土元素及过渡族金属Ni、Fe、Mo等含量变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建立了大气圈游离氧产生机理及含量变化的不同模型,将大气圈中氧的出现时间至少提前到25亿年前。中国前寒武纪条带状铁矿建造BIF广泛发育,特别是特有的稀土铁建造及其稀土地球化学初步研究成果表明,稀土元素的含量、轻重稀土的分异及变价元素Eu的相对富集与亏损,均显示明显的对时间的依赖。文中提出,应对其开展系统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可为大气圈、水圈的演化,特别是对研究中国铁矿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赵振华
关键词: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一种特殊的“M”与“W”复合型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以水泉沟碱性正长岩为例被引量:30
2010年
用不同溶样方法、国外实验室检验对比和同位素稀释质谱法确定了河北省东坪水泉沟钾长石化-硅化碱性正长岩具有MW复合型(MW型)稀土四分组效应,这是M型与W型同时存在的一种新类型的稀土四分组效应.对这种岩石中磷灰石和锆石进行了单颗粒矿物稀土定量分析,稀土组成特点一致显示了熔体结晶(岩浆)及热液流体交代叠加作用的特点,并可能至少有两期热液活动.熔体-流体共存及富Cl,CO2和Si,K,Al,高温、中低盐度流体热液流体交代蚀变作用的叠加是形成MW复合型稀土四分组效应的主要控制因素.MW复合型稀土四分组效应可作为岩体改造型Au矿的成矿标志。
赵振华包志伟乔玉楼
关键词:磷灰石锆石
副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成岩成矿作用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12
2010年
文中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外近年来基于矿物合成和激光原位定量分析测试技术发展的副矿物,重点是锆石,其次是金红石、石榴石、榍石及磷灰石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成岩成矿温度、氧逸度、源区物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在不同温度、压力及体系成分条件下合成的矿物,结合自然界岩石相关副矿物成分分析,获得了副矿物中微量元素含量与形成温度、压力、氧逸度等之间存在严格线性关系,建立了定量计算公式,并给出了这些温度计、氧逸度等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根据广泛用于同位素定年的锆石受变质和热液蚀变而出现复杂年龄譜,文中还介绍了用锆石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点,结合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了Th/U比值识别锆石成因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稀土元素组成识别锆石成因的原理和应用。
赵振华
关键词:副矿物地质温度计氧逸度磷灰石微量元素
一种特殊的“M”与“W”复合型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
<正>1.MW复合型稀土四分组效应的确认。作者近年来发现,河北省东坪金矿水泉沟钾长石化-硅化的金矿化碱性正长岩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型式,既不同于同一杂岩体中未蚀变矿化的角闪碱性正长岩右倾斜轻稀土富集平滑型——典型碱性...
赵振华包志伟乔玉楼
文献传递
冀西北早白垩世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被引量:11
2012年
冀西北张家口地区晚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活动, 通过精确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获得东坪金矿东侧北栅子碱性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30.5±1.5) Ma, 其周围出露的张家口组粗面质火山岩的喷发年龄为(127.8±3.9) Ma, 为早白垩世同期岩浆作用的产物。这些岩浆岩总体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质系列, 富碱, 低Mg# (30~43); 微量元素组成上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富集(ΣLREE/ΣHREE = 14.1~23.0, (La/Yb)N = 20.8~42.2), Eu弱负异常(dEu = 0.62~0.97), 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不同程度亏损的地球化学特征, 显示出同源岩浆演化的趋势。火山岩和花岗岩(87Sr/86Sr)i平均值分别为0.7075和0.7078, 全岩εNd(t) 和锆石εHf(t)值差别明显, 火山岩εNd(t) = -15.9~ -13.6, εHf(t) = -18.7~ -13.5, 而花岗岩εNd(t)及εHf(t)则显著低于火山岩, 分别为-16.8~ -15.9和-24.7~ -18.4。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特征表明它们是经历过强烈改造的前寒武纪下地壳与中生代底侵形成的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花岗岩岩浆主要源于经历过强烈改造的前寒武纪下地壳部分熔融, 而张家口组粗面质火山岩的源区可能含有相对较多的年轻地幔物质, 两者可能存在源区混合作用。北栅子碱性长石花岗岩和大面积张家口组火山岩的喷发, 反映了该地区在早白垩世构造体制从挤压-伸展的转折, 这种构造体制转变可能与早白垩世燕山构造带开始垮塌以及岩石圈强烈伸展减薄有关。
李创举包志伟
关键词:早白垩世中生代岩石圈减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