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2006AA203A01)

作品数:19 被引量:371H指数:12
相关作者:樊启学张磊杨代勤杨凯李波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黄颡
  • 6篇黄颡鱼
  • 6篇黄鳝
  • 3篇养殖
  • 3篇幼鱼
  • 3篇摄食
  • 3篇消化酶
  • 3篇消化酶活性
  • 3篇FULVID...
  • 2篇杂交鳢
  • 2篇稚鱼
  • 2篇投喂
  • 2篇仔鱼
  • 2篇饥饿
  • 2篇饵料
  • 2篇饵料密度
  • 2篇杆菌
  • 1篇单胞菌
  • 1篇毒性
  • 1篇毒性研究

机构

  • 12篇华中农业大学
  • 7篇长江大学

作者

  • 12篇樊启学
  • 8篇张磊
  • 7篇杨代勤
  • 6篇方巍
  • 6篇李波
  • 6篇杨凯
  • 5篇杨磊
  • 5篇陈芳
  • 4篇周华
  • 4篇阮国良
  • 4篇刘文奎
  • 3篇杜海明
  • 3篇孙存军
  • 2篇朱邦科
  • 2篇杨威
  • 2篇苏应兵
  • 2篇刘家芳
  • 2篇赵巧娥
  • 2篇董俊峰
  • 2篇沈凡

传媒

  • 5篇淡水渔业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养殖与饲料
  • 2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水利渔业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6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氨氮胁迫对黄颡鱼摄食、生长及血液指标的影响被引量:34
2011年
挑选规格相近的健康黄颡鱼幼鱼分别饲养在氨氮浓度为3.36 mg L-1(A1)、6.72 mg L-1(A2)、13.44 mg L-1(A3)、26.88 mg L-1(A4)的水体中,对照组(A0)用不加外源氨氮的自然晾晒的自来水饲养.每组放养试验鱼30尾,暴露56d.结果表明,非离子氨对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生长及血液指标存在显著影响(P<0.05),而对鱼体成分的影响不显著(P>0.05).随着非离子氨浓度升高,高浓度组摄食率明显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生长缓慢,特定生长率(Specialgrowth rate,SGR)和存活率都较对照组低.血氨浓度随非离子氨浓度升高而显著升高(P<0.01),各处理组血氨浓度远低于其所处环境总氨氮(Total ammonia,TAN)浓度,而血浆尿素氮(Urea nitrogen,Ur-N)水平逐渐降低但差异不显著.A3和A4碱性磷酸酶(k p p,AKP)活性和皮质醇(Cortisol)水平升高较快,A1和A2尽管呈上升趋势,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血糖(Glucose,GLU)浓度总体上表现为降低的趋势,2个高浓度组(A3和A4)下降速度较快.谷丙转氨酶(Alam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总体呈升高趋势,非离子氨浓度越大其升高趋势越明显.因此,黄颡鱼幼鱼不宜长期生活在高浓度的氨氮胁迫环境中,适宜的养殖水体中氨氮应该保持在低于6.72 mg L-1水平.
李波樊启学杨凯张磊郭红喜王青云高银爱朱思华方巍
关键词:黄颡鱼摄食血液指标
饥饿和再投喂对翘嘴鲌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9
2008年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幼鱼前肠、后肠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20.3~24.8℃条件下将375尾翘嘴鲌幼鱼[体质量(4.22±0.29)g]分为5组,分别饥饿0d(对照组)、4d、8d、12d和16d,饥饿后恢复投喂16d。结果显示,饥饿4d、8d后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下降;饥饿12d后,脂肪酶活性仍显著下降;随着饥饿时间延长,消化酶活性变化趋于平缓。恢复投喂后,蛋白酶活性迅速升高,其中肝胰脏蛋白酶活性(除饥饿4d组)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然后逐渐恢复正常;恢复投喂4d后,除饥饿4d组后肠、肝胰脏及饥饿12d组前肠外,淀粉酶活性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8d后恢复正常。与淀粉酶活性相似,脂肪酶活性先迅速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然后再逐渐恢复正常,饥饿4d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幅较小,饥饿时间较长的,脂肪酶活性变幅较大。[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39-445]
樊启学程鹏刘文奎
关键词:翘嘴鲌饥饿再投喂消化酶活性
芽孢杆菌对黄鳝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被引量:11
2008年
在黄鳝(Monopterus albus)养殖池中施用芽孢杆菌,按0.0、0.8mg/m3、1.6mg/m3、2.4mg/m3、3.2mg/m3、4.0mg/m36个梯度均匀泼洒,施用芽孢杆菌后每隔3d,分别测量养殖池水的溶氧、pH、NO2--N、NH4+-N、的含量。结果表明,施用芽孢杆菌能提高养鳝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到第9d达到最大值;随着施用时间的增加,水体的pH逐渐降低,使水体呈弱酸性环境;当芽孢杆菌的施用量为3.2mg/m3时,对水体的NO2-N和NH4+-N含量影响最大,显著降低NO2-N和NH4+-N含量;芽孢杆在提高溶氧、降低NO2-N和NH4+-N含量的最佳有效期为9d。
陈芳杨代勤苏应兵阮国良
饥饿对黄鳝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9
2007年
饥饿是一种主要的环境胁迫因子,会对水产动物的生理生态产生广泛影响.本文探讨了饥饿对黄鳝消化器官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规律.在水温(20±0.5) ℃条件下,将黄鳝饥饿30 d,并分别测定了饥饿第0、3、5、10、15、20和30天其胃、前肠、后肠和肝脏的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结果表明:饥饿对黄鳝胃、前肠、后肠和肝脏的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有一定影响.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4种消化酶的活性均不断下降,且在饥饿的第5~10天内活性下降幅度最大;饥饿继续加深,则其活性下降不明显.
杨代勤陈芳阮国良胡成文曹胜欢
关键词:黄鳝饥饿消化酶活性
黄鳝体内寄生虫感染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对黄鳝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鳝体内寄生虫主要为毛细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毛细线虫的感染率为18.6%~76.2%,平均54.2%,感染强度为1.2~5.1,平均4.3;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为27.9%~86.5%,平均70.8%,感染强度为6.8~22.3,平均17.1,两种寄生虫对黄鳝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随黄鳝体长的增大而增大。新棘衣棘头虫和毛细线虫在黄鳝体内呈聚集分布,但其寄生对黄鳝的肥满度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杨代勤陈芳苏应兵杨丽丽
关键词:黄鳝寄生虫
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摄食及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8
2007年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摄食及生长的影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从1次/d增加到4次/d,鳡幼鱼的摄食率逐步提高,1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体重增加率、特定生长率有不同程度增高,在3次/d时达到最高;饲料转化率逐次下降,1次/d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实验各组组内个体体重差异显著下降,鳡的规格趋于整齐,组间每日摄食表现也各不相同。试验表明:鳡的生长受投喂频率的影响,每天投喂3次是鳡养殖的最佳投喂频率。
杜海明刘文奎张磊董俊峰樊启学
关键词:投喂频率摄食率
不同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急性毒性研究被引量:83
2009年
在高溶氧(10.77±0.40)mg/L、中溶氧(6.89±0.33)mg/L和低溶氧(3.45±0.54)mg/L水平下,研究了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高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148.1 mg/L(125.03~172.37 mg/L)、206.52 mg/L(164.25~246.23 mg/L);在中等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6.69 mg/L(89.92~123.70 mg/L)、145.77 mg/L(116.77~174.77 mg/L);而低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68.03 mg/L(58.32~77.89 mg/L)、81.33 mg/L(64.76~96.70 mg/L)。结果表明,在3种溶氧条件下,氨氮对黄颡鱼的毒性明显大于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毒性,因而氨氮对黄颡鱼的毒性成为其养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
李波樊启学张磊方巍杨凯孙存军沈志刚杨磊周华
关键词:氨氮亚硝酸盐急性毒性
不同溶氧条件下黄颡鱼免疫机能及抗病力的研究被引量:20
2010年
研究了水温(28.4±1.0)℃时不同溶氧条件下(A组:(2.28±0.56)mg/L;B组:(4.04±0.38)mg/L;C组:(6.51±0.64)mg/L;D组:(9.11±1.24)mg/L)饲养8周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免疫机能及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 onas hydrophila)的抗病力。结果显示:A组脾脏系数、吞噬百分率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红细胞数(RBC)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白细胞数(WBC)显著高于C、D两组(P<0.05);B组脾脏系数极显著低于C、D两组(P<0.01),吞噬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低于C、D两组(P<0.05),攻毒1周后,A组受试鱼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B组(P<0.05),极显著高于C、D两组(P<0.01)。表明慢性低氧胁迫抑制了黄颡鱼免疫机能。饲养8周后各组黄颡鱼血清皮质醇水平和溶菌酶活力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这两个指标不宜作为鱼类慢性胁迫中的应激信号。
沈凡樊启学杨凯李波张磊杨磊赵巧娥孙存军杨威
饵料密度对南方鲶仔稚鱼生长、成活、残食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以枝角类为饵料,分两阶段研究了饵料密度对2~30日龄(Days after-hatching,DAH)南方鲶仔稚鱼生长、成活、残食的影响.前期阶段:2~6DAH仔鱼,分为未投饵组和投饵组,投饵组的饵料密度设为250、500、1000、2000个/L;后期阶段:7~30DAH稚鱼,饵料密度设为250、500、1000、2000、4000个/L.结果表明:前期阶段,250个/L饵料密度组仔鱼生长最快,终体重为0.055g;未投饵组的仔鱼残食十分严重,残食率高达60%;500个/L饵料密度组的仔鱼成活率最高,达95.56%.后期阶段,2000个/L饵料密度组稚鱼生长最快,终体重为1.57g;250、500个/L饵料密度组稚鱼的残食较为严重,当饵料密度增加至2000个/L时,残食率下降至10.00%,成活率达到83.33%.随饵料密度的增加,两试验阶段仔稚鱼的特定生长率(Special growth rate,SGR)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全长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综合生长和成活两项指标,2~6DAH仔鱼的适宜饵料密度为500个/L,7~30DAH稚鱼的适宜饵料密度为2000个/L.饵料不足引发的严重残食,是南方鲶苗种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适宜的饵料密度能够有效地控制残食.
杨凯樊启学周华李波方巍
关键词:仔稚鱼饵料密度成活残食
高密度控温流水养鳝试验被引量:2
2006年
杨代勤陈芳张喜杰阮国良
关键词:养殖方式有土养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