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7-QN-012)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3
相关作者:闫春平杜卫孙晓敏张厚粲黎坚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新乡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哲学宗教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社会
  • 2篇社会认知
  • 1篇中国文化背景
  • 1篇文化
  • 1篇文化差异
  • 1篇刻板印象

机构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新乡医学院
  • 3篇中央教育科学...
  • 1篇应用实验心理...

作者

  • 3篇杜卫
  • 3篇闫春平
  • 2篇张厚粲
  • 2篇孙晓敏
  • 1篇黎坚

传媒

  • 1篇心理科学
  • 1篇心理科学进展
  • 1篇心理与行为研...

年份

  • 3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社会认知中归纳推论-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现象被引量:3
2009年
在社会知觉中,人们会较多的根据个体的行为表现推论其所具有的人格特质(归纳推论),较少根据人格特质来推论个体的行为表现(演绎推论),Maass将这一现象命名为归纳推论-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并在西方文化下验证了这一现象。刻板印象在这一不对称性现象中起着调节作用,行为信息与刻板印象是否一致影响了归纳推论,对与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更易做出归纳推论,而对演绎推论没有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归纳推论-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表现存在差异,东方文化下的个体对两种推论过程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本文介绍了这一现象的表现,并总结了产生这一社会现象的内在原因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杜卫闫春平孙晓敏
关键词:刻板印象文化差异
语言的群体间偏差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本文概述了语言的群体间偏差现象,这一现象的表现为:个体在描述正向或负向行为时,会由于描述对象是否与自己属于同一群体而在描述语言抽象性上存在差异。通过使用固定和自由反应研究范式,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结果验证了这一现象在汉语背景下的存在。通过讨论这一偏差现象在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传播中的作用,及其在测量偏见上的应用,指出语言的群体间偏差现象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杜卫闫春平孙晓敏张厚粲
归纳推论—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表现被引量:3
2009年
归纳推论—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会做出较多的归纳推论,而较少做出演绎推论,但这种社会推论倾向亦受到了文化及语言的影响。本研究目的是检验该现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表现。采用Maass等人提出的研究范式,在一个实验中同时引发被试做出归纳和演绎两种推论,使用特别选取的特质形容词和相应的行为信息,用录音呈现实验材料。因变量为:(1)正确再认实际呈现过的材料;(2)正确拒绝没有呈现过的材料;(3)虚报没有呈现过的材料;(4)从已呈现的材料中做出推论的数量。统计被试做出各类反应的次数及反应时间。结果表明,中国被试并没有表现出对归纳推论的偏向,研究讨论了这一现象的文化影响。
杜卫闫春平黎坚张厚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