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0745)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文峰左成果黄时洲罗光伟张雄泽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病变
  • 2篇血管病
  • 2篇血管造影
  • 2篇造影
  • 2篇息肉
  • 2篇脉络膜
  • 2篇脉络膜血管
  • 2篇黄斑
  • 1篇新生血管
  • 1篇新生血管性
  • 1篇血管病变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眼底
  • 1篇眼底血管
  • 1篇眼底血管造影
  • 1篇荧光
  • 1篇荧光素
  • 1篇荧光素血管造...
  • 1篇荧光素血管造...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

作者

  • 3篇文峰
  • 2篇张雄泽
  • 2篇罗光伟
  • 2篇黄时洲
  • 2篇左成果
  • 1篇李猛
  • 1篇曾仁攀
  • 1篇陈卉

传媒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被引量:7
2011年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常见的引起老年人致盲和严重视力损害的眼病,都以黄斑区出血和渗出为特征。近年来,关于PCV是否为nAMD的一种亚型存在着争论。nAMD和PCV具有部分相同的强关联易感基因位点(CFH,ARMS2/HTRAI),但在更多不同的基因位点(如BF/C2,Elastin,PEDF,SERPlNGl,VEGF,APOE等基因)上存在区别,这可能提示了PCV和nAMD在病因学上存在差异。但就目前nAMD和PCV的研究现状,尚无法严格地将其定义为两种不同的疾病。就nAMD和PC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阐述。
文峰吴崐芳
关键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基因分子生物学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静止性息肉样灶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静止性息肉样灶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特征。方法回顾分析36例有静止性息肉样灶的PCV患者37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11只眼随访了9~2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3±5.5)个月。所有患眼均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散瞳眼底检查,以及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ICGA检查。以ICGA检查早期发现囊袋样强荧光和晚期荧光渗漏或者着染者确定为活动性息肉样灶;ICGA检查发现囊袋样稍强荧光,晚期逐渐消退或者呈“冲刷”样表现者确定为静止性息肉样灶。以吲哚青绿开始注射至静止性息肉样灶开始显影的时间定为静止性息肉样灶的显影时间。根据临床和ICGA表现,将静止性息肉样灶分为无症状组、萎缩瘢痕组、结合组。对比观察各组的临床和影像特征以及随访观察眼底及病灶变化情况。结果37只眼中,静止性息肉样灶的显影时间为8.2~27.0min,平均显影时间(15.5±4.8)min。无症状组5只眼,占13.5%。眼底检查无出血、渗出、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和(或)神经上皮脱离。ICGA检查有静止性息肉样灶显影。萎缩瘢痕组8只眼,占21.60。眼底检查患眼黄斑区均有萎缩灶和(或)瘢痕灶,无出血、渗出、视网膜PED和(或)神经上皮脱离。ICGA检查显示其静止性息肉样灶位于萎缩灶或瘢痕灶边缘。结合组24只眼,占64.9%。眼底检查均无萎缩、瘢痕灶,其中10只眼有视网膜下出血,15只眼有视网膜渗出,10只眼有视网膜PED,4只眼有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ICGA检查显示静止性息肉样灶和活动性息肉样灶共存。随访的11只眼中,3只眼静止性息肉样灶完全消退,占27.3%;2只眼静止性息肉样灶部分消退,占18.2%;6只眼静止性息肉样灶无明显改变,占54.5%。结论PCV的静止性息肉样灶�
曾仁攀文峰张雄泽李猛左成果黄时洲罗光伟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类型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 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分析不同类型黄斑病变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患者251例451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特点及FFA特征将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分为6种类型: (1)漆样裂纹;(2)脉络新生血管(CNV);(3)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4)Fuchs 斑;(5)黄斑萎缩;(6) 黄斑裂孔。分析年龄、性别、屈光度及矫正视力与各类型黄斑病变的关系。结果 年龄、近视屈光度及矫正视力在不同类型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F=29.734,P<0.001;屈光度:F=22.259,P<0.001;矫正视力:F=5.932,P<0.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随年龄增加,CNV及黄斑萎缩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比值比(OR)=1.034, 95%可信区间(CI)=1.019~1.049,P<0.001; OR=1.054, 95%CI=1.031~1.076,P<0.001];而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则呈下降趋势(OR=0.906, 95%CI=0.876~0.937,P<0.001);CNV及黄斑裂孔随近视屈光度增加而构成比呈下降趋势(OR=1.233, 95%CI=1.136~1.338,P<0.001;OR=1.554, 95%CI=1.185~2.038,P<0.001),黄斑萎缩呈上升趋势(OR=0.762, 95%CI=0.705~0.824,P<0.001)。各类型黄斑病变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CNV对视力损害程度较重(OR=1.835, 95%CI=1.180~2.854,P=0.007),漆样裂纹则较轻(OR=0.506, 95%CI=0.328~0.782,P=0.002)。结论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根据FFA可分为6大类型,CNV及黄斑萎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漆样裂纹黄斑出血则随之减少,CNV及黄斑裂孔随近视屈光度增高而减少,黄斑萎缩则随之增加;病变类型不同,最佳矫正视力不同。
陈卉文峰左成果张雄泽黄时洲罗光伟
关键词:黄斑荧光素血管造影术疾病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