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403504)

作品数:19 被引量:132H指数:8
相关作者:王东晓潘爱军舒业强万小芳靖春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2篇电子电信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物理海洋学
  • 3篇季风
  • 3篇海洋学
  • 2篇东印度洋
  • 2篇沿岸
  • 2篇蒸发波导
  • 2篇同化
  • 2篇年际
  • 2篇资料同化
  • 2篇西边界流
  • 2篇陆架
  • 2篇环流
  • 2篇THE_SO...
  • 2篇EOF
  • 2篇大气波导
  • 1篇低频振荡
  • 1篇冬季风
  • 1篇动力环境
  • 1篇动力降尺度
  • 1篇沿岸流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广州市气象局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北海市气象局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7篇王东晓
  • 3篇潘爱军
  • 2篇彭世球
  • 2篇郭小钢
  • 2篇刘钦燕
  • 2篇谢强
  • 2篇靖春生
  • 2篇万小芳
  • 2篇舒业强
  • 2篇成印河
  • 1篇王永刚
  • 1篇王银霞
  • 1篇程国胜
  • 1篇隋丹丹
  • 1篇方文东
  • 1篇吴乃庚
  • 1篇朱大勇
  • 1篇黄思训
  • 1篇周生启
  • 1篇田永青

传媒

  • 4篇热带海洋学报
  • 3篇Scienc...
  • 2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台湾海峡
  • 1篇Scienc...
  • 1篇Atmosp...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8篇2013
  • 7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上大气波导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3年
大气波导是对流层中具有异常大气折射率梯度的大气层,对于评估和预测电磁波传播和海上探测通信系统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以海上发生的大气波导类型为线索总结了与大气波导相关的研究方法。在蒸发波导研究中以相似理论为基础,开发蒸发波导诊断模型为重点,开展区域海域适应性研究;海上悬空波导和表面波导从早期的定性分析到目前精确定量研究过程中,中尺度数值模式逐渐成为极其重要的研究手段,不仅提高了特定天气过程中大气波导模拟预测精度,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展区域大气波导环境研究,分析其出现规律、气候原因等。针对海上大气波导研究现状,借鉴气象上的手段和技术,开展海上水文气象调查和电波传播实验,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和海气耦合模式,采用同化技术和集合预报等手段,提高海上低空大气波导量化精度。
成印河周生启王东晓
关键词:蒸发波导表面波导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2年
本文扼要回顾了海气耦合模式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了国内外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的研究现状与最新进展,并对发展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所涉及的一些核心技术和科学问题进行论述,其中包括耦合技术、侧边界处理、海气与海浪(海冰)的耦合和资料同化等问题.另外,文中还讨论了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在数值模拟和动力降尺度中的应用.文章最后指出当前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发展中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并就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想法.
彭世球刘段灵孙照渤李毅能
关键词:区域海气耦合模式耦合器资料同化动力降尺度
平潭岛外海浙闽沿岸流对2006年冬季风松弛的响应特征与机理被引量:6
2012年
利用2006年"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项目在台湾海峡实施的冬季航次获取的大面CTD温盐数据以及由北向南分别布放在平潭岛(PT)、泉州(QZ)、漳浦(ZP)和汕头(ST)外海附近的4个海床基获取的海流、水位和近海底水温资料,结合同期卫星遥感风场和海表温度场(SST)等数据,对浙闽沿岸流的时空分布,特别是平潭岛外海浙闽沿岸流对冬季风松弛的响应特征与机理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冬季平潭岛外海的浙闽沿岸流垂向混合均一,当冬季风松弛时,浙闽沿岸流(<14℃)南侵减弱,暖咸的海峡混合水(>14℃,由海峡暖流水和黑潮分支水构成)北移;而当冬季风回复时,浙闽沿岸流的南侵显著增强.浙闽沿岸水与海峡混合水构成的温度界面在冬季风强迫下呈西北-东南走向平移,导致该海域近海底水温出现周期性的冷暖交替现象.通过对大尺度风场的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析,结合针对海表水位、海流和近海底水温的小波谱分析,可以发现,平潭岛外海浙闽沿岸流对冬季风松弛的响应主要是由于冬季影响中国东南沿海的大气锋面系统过境激发的沿岸向南传播的陆架截获波引起的,导致该海域海流和近海底水温等呈现准5和10d的亚潮频周期波动;局地风场驱动的埃克曼平流及其产生的向(离)岸水体堆积效应的贡献次之.
潘爱军万小芳郭小钢靖春生
关键词:冬季风
ATOVS亮温资料同化在台风数值模拟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4年
利用三维变分同化技术,通过将ATOVS(Advanced TIROS-N Operational Vertical Sounder)(包括AMSUA和AMSUB微波辐射探测器及高分辨率红外辐射探测器HIRS)亮度温度资料直接同化进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中,以提高模式对台风路径的模拟精度。针对两个台风个例鲇鱼(2010)和纳沙(2011)进行了同化试验,结果表明:1)同化卫星亮温资料能够改善台风初始场结构(大气流场、温度场和水汽场),进而提高对台风路径的模拟精度;2)不同资料的同化效果不一样,同化AMSUA资料对台风的路径模拟有较明显的改善效果,而同化HIRS3资料和AMSUB资料则无明显改善效果;3)卫星资料同化对于改变环境引导气流有较大作用,可以通过影响副高的强弱和位置改变环境气流场,从而影响台风的路径。
刘贝卢绍宗钱钰坤彭世球
关键词:WRF模式台风
台湾海峡西侧水动力环境的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11
2013年
本文利用2006~2007年"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在台湾海峡西侧获取的大面水温、盐度走航资料,结合座底式海床基系统获取的海流剖面以及近海底水温观测结果,系统地阐述了台湾海峡西侧水动力环境在春、夏和晚秋初冬3个季节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季台湾海峡西侧海水垂向混合比较均一,等温线和等盐线分布大致与岸线平行,盐度和水温呈现从北往南逐渐升高、自近岸向远岸递增的特点.福建沿岸海流具有明显的正压海流特征,且为逆风的东北向海流,其最大流速(约0.25 m/s)出现在泉州外海;与此相对应,浙闽沿岸水仅局限于泉州以北近岸海域的中上水层,其盐度小于32.4.夏季台湾海峡西侧局部海域呈现典型的上升流特征,汕头、东山和南日岛外海近海底存在着明显的低温(<25℃)高盐水(>33.8)涌升中心.福建沿岸海流流向与盛行的西南季风一致,除汕头外海10 m层流速(0.19 m/s)比25 m层流速(约0.15 m/s)略大,其他海域仍具有正压流特点,最大流速(约0.40 m/s)出现在平潭外海附近.晚秋初冬台湾海峡西侧海域盐度和水温的空间分布比较接近,整体呈近岸低外海高,并随纬度降低而增加.调查期间浙闽沿岸水在2007年12月26日左右开始出现在平潭岛外海附近,随后从2008年1月15日左右整个台湾海峡西侧被南下的浙闽沿岸冷水(<17℃)控制;厦门以南近海余流流速明显小于厦门以北海域,并存在着显著的垂向流剪切.
万小芳潘爱军郭小钢靖春生黄奖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水动力环境上升流台湾海峡
与南海西边界流有关的区域海洋学进展被引量:10
2013年
从动力学角度,回顾了与南海西部主流系及其涡旋研究有关的南海物理海洋学的进展.主要内容涉及南海西边界流漂流浮标观测、西边界流源区涡旋遥感观测、西边界流源区跨陆架交换、涡流相互作用、西边界流年际变化、西边界流区海气相互作用、南海贯穿流等方面的进展.西边界流是一个强流系,其与季节和年际变化相关的结构特征、变率及跟某些动力过程的关联有待研究.在西边界流变率、涡旋环流相互作用、海气过程以及南海贯穿流取得了以下成果:(1)利用漂流浮标观测样本对南海西边界环流进行分析,指出南海西边界表层环流在到达越南中部沿岸后伴随着流幅变窄的同时流速加强;探讨了南海北部环流变化机理,定量诊断南海西边界流北支冬季逆风流产生的动力机制;利用航次数据对18°N断面的经向地转流进行诊断,表明南海西边界流的经向输送年际变化明显;(2)结合航次观测数据,对2003/2004年冬季南海北部2个反气旋涡旋和2007年夏季18°N附近的3个反气旋涡旋进行研究,指出冬季2个涡旋产生后以罗斯贝(Rossby)波速度(约0.1m/s)沿北部陆坡向西南方向传播,并初步揭示了南海西边界环流与夏季3个涡旋的相互作用;南海北部陆架区涡旋西南向传播最大(最大为0.09m/s),而越南以东海域涡动能(EKE)最大,这都说明涡旋活动与南海西边界流存在强的相互作用;(3)发现南海西边界流附近海表面温度(SST)强的季节内振荡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此区域冬季SST季节内变化会使潜热季节内信号减弱20%;(4)探讨了南海贯穿流的长期变化特征以及与整个太平洋环流系统的相互关联.
王东晓刘钦燕谢强贺志刚庄伟舒业强肖贤俊宏波吴湘玉隋丹丹
关键词:西边界流季节内变化
Marin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s Associated with Summer Monsoon Onset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in 1998被引量:7
2010年
The variations of the marin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MABL) associated with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were examined using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sounding datasets obtained four times daily during May-June 1998 on board Research Vessels Kexue 1 and Shiyan 3. The MABL height is defined as the height at the lowest level where virtual potential temperature increases by 1 K from the surfa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BL height decreased over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and remained the same over the southern SCS, a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fell for the northern and rose for the southern SCS after the monsoon onset. Over the northern SCS, a decrease in both the SST and the surface latent-heat flux after the onset resulted in a reduction of the MABL height as well as a decoupling of MABL from clouds. It was found that MABL height reduction corresponded to rainfall occurrence. Over the southern SCS, a probable reason for the constant increase of SST and surface heat flux was the rainfall and internal atmospheric dynamics.
WANG Dong-XiaoZHOU WenYU Xiao-LiXIE QiangWANG Xin
关键词:SST
Responses of the Zhe-Min coastal current adjacent to Pingtan Island to the wintertime monsoon relaxation in 2006 and its mechanism被引量:8
2013年
In conjunction with synchronous remotely sensed winds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the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of the Zhe-Min coastal current (ZMCC), especially responses of the ZMCC adjacent to Pingtan Island (PT) to the wintertime mon- soon relaxation in 2006 and corresponding mechanism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field observations. In situ data are ac- quired from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CTD) cruise and Bottom-Mounted Moorings (BMM), which are conducted during a comprehensive survey for the Chinese Offshor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Project in winter 2006.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ZMCC is well mixed vertically in winter 2006. The ZMCC (〈14℃) recedes during the relaxation of the wintertime monsoon and is accompanied by the enhanced northward shift of the warm, saline Taiwan Strait Mixed Water (TSMW, higher than 14~C and is constituted by the Taiwan Strait Warm Water and the Kuroshio Branch Water). And greatly enhanced south- ward intrusion of the ZMCC can be detected when the wintertime monsoon restores. Correspondingly, the thermal interface bounded by the ZMCC and the TSMW moves in the northwest/southeast direction, leading to periodic warm/cold reversals of the near-seabed temperature adjacent to the PT. By E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of the large-scale wind fields and wavelet power spectrum analysis of the water level, ocean current and the near-seabed temperature, responses of the ZMCC off the PT to wintertime monsoon relaxation are suggested to be attributed mainly to the southward propagating coast- ally trapped waves triggered by the impeding atmospheric fronts. As a result, ocean current and near-seabed temperature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quasi-5 d and quasi-10 d subtidal oscillations. By contrast, the onshore/offshore water accumulation resulted from Ekman advection driven by the local winds has minor contributions.
PAN AiJunWAN XiaoFangGUO XiaoGangJING ChunSheng
强、弱南海夏季风年大气经圈环流异常的诊断分析
2013年
利用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局地纬向平均的经圈环流线性诊断方程,诊断了1979—2010年6—8月南海夏季风期间经圈环流变化,定量讨论了影响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异常的主要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强南海夏季风年南海地区(10°—15°N)低层(900hPa)存在异常偏南风,弱南海夏季风年南海地区低层存在异常偏北风。定量分析表明,在强南海夏季风年对距平经圈环流低层经向分量起主要作用的是凝结潜热加热(68%)、体现越赤道气流影响的边界作用(14%)和潜热通量(12%);对弱南海夏季风年距平经圈环流低层经向分量起主要作用的是凝结潜热加热(46%)、边界作用(38%)和热量垂直输送(13%)。分析对应的环流形势可知,反映凝结潜热加热异常作用的副热带高压与反映边界作用的澳大利亚高压在强弱季风年表现出相反的特征。与海洋强迫有关的潜热通量对南海夏季风的强弱起了重要作用,其在强、弱南海夏季风年的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强南海夏季风年异常潜热通量在南海分布为南正、北负,弱夏季风年则相反。
吴冬梅陆维松吴乃庚戚锦典杨磊刘钦燕王东晓
关键词:经圈环流
1998年季风试验期间南海蒸发波导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1号"和"实验3号"科考船每天四次的高分辨率探空数据,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蒸发波导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季风爆发后蒸发波导发生概率大于爆发前,且南海南部发生概率大于北部;南海蒸发波导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总体上呈现"低-高-低"的趋势,波导强度日变化比波导高度日变化剧烈;季风爆发前的波导强度和高度比爆发后的方差小,较稳定;季风期间南海南部的波导强度总体上比北部强,波导高度比北部低。这可能是西南季风的爆发改变了近海面大气边界层结构引起的。
丁轩茹管兆勇成印河石睿王东晓
关键词:季风爆发蒸发波导日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