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68011)

作品数:24 被引量:54H指数:5
相关作者:何明胜卢俊龙付小建张红彬石桂菊更多>>
相关机构:石河子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专项资金建设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减震
  • 4篇砌块
  • 3篇振动
  • 3篇振动台
  • 3篇振动台试验
  • 3篇时程
  • 3篇时程分析
  • 3篇台试
  • 3篇砌块砌体
  • 3篇砌体
  • 3篇抗剪
  • 3篇抗压
  • 3篇混凝土
  • 3篇减震效果
  • 3篇复合墙
  • 3篇MTMD
  • 2篇压强度
  • 2篇载力
  • 2篇振动控制
  • 2篇正交

机构

  • 19篇石河子大学
  • 6篇西安建筑科技...
  • 3篇长安大学
  • 2篇西安工业大学
  • 2篇重庆大学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作者

  • 18篇何明胜
  • 4篇卢俊龙
  • 3篇石桂菊
  • 3篇袁康
  • 3篇付小建
  • 3篇石磊巍
  • 3篇张红彬
  • 2篇黄炜
  • 2篇姜勇
  • 2篇田英侠
  • 2篇夏多田
  • 2篇张闪勋
  • 2篇眭小龙
  • 2篇刘伯权
  • 2篇姚谦峰
  • 2篇何斌
  • 2篇汤伟忠
  • 2篇刘成钢
  • 2篇朱晓霞
  • 1篇张荫

传媒

  • 10篇石河子大学学...
  • 2篇工业建筑
  • 2篇新型建筑材料
  • 2篇振动与冲击
  • 2篇西安工业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建筑技术开发
  • 1篇地震工程与工...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工程抗震与加...
  • 1篇建筑科学与工...

年份

  • 1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围护墙多功能减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为研究围护墙多功能减震结构的减震特性和减震效果,按1∶3缩比制作围护墙钢框架减震结构模型和非减震结构模型,并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不同工况下的模型结构动力特性及随着输入不同加速度峰值的El Centro地震波激励下的加速度反应和位移反应。结果表明:结构的自振频率和振型控制与调谐质量阻尼器的个数有关,减震结构对于控制结构的加速度和位移响应非常有效,顶层的减震幅度最大,并在地震波为4 m/s2时,减震效果最佳。通过减震指标动力放大系数和减震率共同评价减震结构对加速度反应和位移反应的控制,说明减震结构对位移的控制效果更优。
朱晓霞何明胜
关键词:振动台试验减震性能动力放大系数
基于正交试验的EPS混合土抗压强度的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保温轻质混凝土空心砌块——生土组合墙体结构是由EPS混合土为内芯、轻质混凝土砌块为外模组成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本文以该结构形式的内芯材料EPS混合土为研究对象,将EPS、水泥、水作为主要参数,对EPS混合土进行了抗压强度试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了16组试件,分析了各因素对混合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得出EPS含量对EPS混合土抗压强度的影响最大,水泥含量和用水量次之;给出了各因素与EPS混合土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得出最佳配合比,最佳水平为:水泥用量30%,EPS用量1%,用水量30%。通过对最优工程条件下真值变动半径的计算,得到了最优配合比的真值变动范围在1.108~2.778之间。
眭小龙何明胜付小建
关键词:正交试验抗压强度
基于刚塑性极限理论新型复合砌块砌体抗剪强度计算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通过试验研究新型复合砌块砌体的抗剪强度,并利用刚塑性极限理论和最小耗能原理对此种新型复合砌块砌体抗剪强度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抗剪强度理论计算公式。通过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确定了理论计算式中的各系数,得到实用计算式,且与试验值对比,拟合良好。
张闪勋何明胜姜勇
关键词:抗剪强度最小耗能原理
新型复合砌块砌体的抗压强度计算
2014年
针对村镇建筑节能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型复合砌块砌体结构,该结构砌体以EPS混合土为内芯、轻质混凝土空心砌块为外模组合而成。本文以2种外膜强度和3种内芯强度为影响因素共制作6片该新型复合砌块砌体试件,对试件进行了抗压性能试验,研究了该砌体的抗压性能,结果表明:该砌体的受压破坏过程与普通混凝土砌块砌体的受压破坏过程相似。在上述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变形协调条件和静力平衡条件,推导出该砌体抗压强度计算公式,并将公式的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计算值与试验值符合较好,且偏于安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此新型复合砌块砌体抗压强度的理论计算式。
郁晓玲何明胜汤伟忠
关键词:抗压强度
填充墙MTMD减震结构振动台试验与动力时程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为研究利用填充墙作为质量块的填充墙MTMD减震结构的减震性能,设计了不同阻尼器钢片厚度(频率比),不同质量块布置(质量比)的填充墙MTMD减震结构,以及无TMD的普通抗震框架结构,进行了不同地震输入水平下的振动台试验和动力时程分析。模态分析表明,填充墙减震结构各阶振型比普通框架结构的自振频率更小、周期更长,振动特性主要由第一阶平动效应控制。试验和时程分析得到了基本一致的减震规律,即减震结构在中、大震阶段具有显著的减震效果,地震作用越大,减震结构的加速度减震效果越好,由于阻尼器限位作用,位移减震效果变化不大;阻尼器钢片厚度决定主子结构频率比,频率比越接近1,减震效果越好;对于第一振型为主的多层结构,质量块布置数量对减震效果影响不明显,可考虑仅在顶层设置TMD质量块。
袁康何明胜张松柏
关键词:振动台试验动力时程分析质量比
小震作用下围护墙多功能减震结构协同工作的计算方法
2015年
围护墙多功能减震结构体系是一种新的减震结构,其中围护墙与主体结构在小震作用下二者共同工作抵抗地震作用,而在中、大震作用下形成TMD减震结构。本文旨在提出该结构体系在小震作用下框架与围护墙协调工作的一种计算方法,为在中大震作用下的后续研究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围护墙多功能减震结构中填充墙与外框架的构造特点,提出横向载荷作用下的计算模型;通过变形协调原理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单跨单层该多功能墙体结构横向位移及各组成构件受力表达式。计算分析表明:各组件剪力分配只与各组件的刚度及宽度比有关;各组件的受力在λ增大时,填充墙对柱的反作用力逐渐降低,框架梁的反作用力逐渐增大;当λ≤0.02604时,填充墙是主要的受力部件。
石磊巍何明胜
关键词:计算方法横向荷载协同工作
型钢混凝土边框柱复合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型钢混凝土边框柱复合墙体具有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的特点,适用于中高层结构。为研究这种结构形式的抗震性能,本文设计了高宽比为1:1、模型比例为1/2及高宽比分别为2:1与3:1、模型比例为1/3型钢混凝土边框柱密肋复合墙体试件,并进行拟静力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型钢混凝土边框柱密肋复合墙体的受力特点、破坏形态、承载能力、延性、耗能以及变形等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型钢混凝土边框柱的破坏过程与普通密肋复合墙体相似;相同条件下,其承载力、延性及耗能能力都明显好于普通复合墙体;边框柱中加入型钢后,该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得到明显提高;随着高宽比的增加,该结构的承载力减小,但延性、耗能增加,型钢的有利作用更加明显。
何明胜黄炜石磊
关键词:复合墙体抗震性能
薄壁U形金属阻尼器剪切刚度计算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对薄壁型U形金属阻尼器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与变形进行了计算,并结合不同厚度U形阻尼器的力-位移曲线的特征,对阻尼器的内力分布与屈服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屈服前后的刚度,研究了U形金属阻尼器的刚度随其厚度及宽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U形金属阻尼器的屈服开始于压弯段,屈服后其刚度退化较大;屈服前后阻尼器刚度均随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当厚度大于6 mm时,增加速度加快;当阻尼器厚度一定时,各刚度均随宽度增加而线性增加,刚度增加速度屈服前略快于屈服后。因此,在结构振动控制设计时应用薄壁U形金属阻尼器可根据刚度要求设置合理的厚度及宽度。
刘茂社卢俊龙
关键词:剪切刚度振动控制刚度分析
建筑抗连续性倒塌的结构设计对策探讨
2009年
大量事实表明,在灾难面前,许多建筑由于结构整体性差,"抗倒塌能力"不足而垮塌。我国现行结构设计规范和标准基本上没有关于"抗倒塌设计"方面的内容。在参考国外抗倒塌设计方法的前提下,介绍连续性倒塌的概念,设计方法,并结合我国现行结构设计规范,提出了现阶段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构抗倒塌设计对策。即通过间接设计法加强结构系统的整体性,增加结构的延性、连续性和冗余度,以及构件之间可靠的连接,达到避免建筑倒塌目的。此外,从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细部构造等方面提出结构连续性倒塌的防止措施,以供参考。
袁康陈燕华
关键词:整体性防止措施
填充墙MTMD耗能钢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为检验利用填充墙作为质量块的填充墙MTMD减震结构的实际地震反应控制效果,结合MTMD系统优化设计理论,设计了主子结构不同质量比和频率比的填充墙MTMD减震结构,以及无TMD的普通抗震框架结构,进行了锤击模态试验和不同地震输入水平下的振动台对比试验.模态分析表明,减震结构各阶周期更长,振动特性主要由第一阶平动效应控制,对第一振型的控制效果更好.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减震结构在中大震阶段具有显著的减震效果,加速度峰值减震率在30 ~ 60%之间,位移峰值减震率在40~60%之间.质量比越大,频率比越接近1的减震结构,地震反应控制效果越好,且其减震能力优势更多体现在大震阶段.
袁康何明胜李英民
关键词:填充墙MTMD钢框架振动台试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