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10A410-2)

作品数:6 被引量:43H指数:4
相关作者:闫喜武秦艳杰赵力强丁鉴锋杨凤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蛤仔
  • 6篇菲律宾蛤仔
  • 2篇壳色
  • 1篇低盐
  • 1篇血淋巴
  • 1篇血淋巴细胞
  • 1篇氧化酶
  • 1篇遗传学
  • 1篇遗传学分析
  • 1篇渗透压
  • 1篇品系
  • 1篇转录
  • 1篇转录组
  • 1篇外套膜
  • 1篇微卫星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物
  • 1篇细胞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细胞

机构

  • 6篇大连海洋大学

作者

  • 4篇闫喜武
  • 3篇赵力强
  • 3篇秦艳杰
  • 2篇李霞
  • 2篇王连顺
  • 2篇杨凤
  • 2篇丁鉴锋
  • 1篇王琳楠
  • 1篇包鹏云
  • 1篇金迪
  • 1篇张津源
  • 1篇赵立强
  • 1篇马峻峰
  • 1篇常亮
  • 1篇王玉英
  • 1篇王锐
  • 1篇宋晓楠

传媒

  • 3篇大连海洋大学...
  • 2篇生态学报
  • 1篇农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4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菲律宾蛤仔橙蛤、斑马蛤和白蛤群体酚氧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为研究酚氧化酶(PO)在贝类体色形成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检测了壳长为(2. 1±0. 3) cm的3种壳色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橙蛤、斑马蛤和白蛤)血淋巴细胞和外套膜中的酚氧化酶活性,并对用脂多糖(LPS)和肽聚糖(PGN)刺激后其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壳色蛤仔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外套膜中的酶活性(P<0. 05);注射脂多糖后,橙蛤、斑马蛤和白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3、12、12 h达到最大值,斑马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12 h显著高于橙蛤(P<0. 05),橙蛤、斑马蛤和白蛤外套膜中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刺激后6、6、24h时达到最大值;注射肽聚糖后,橙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24 h达到最低值,斑马蛤和白蛤血淋巴细胞中的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刺激后12 h和6 h达到最大值,白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注射后6 h显著高于橙蛤和斑马蛤(P<0. 05),斑马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刺激后12 h显著高于橙蛤和白蛤(P<0. 05),橙蛤外套膜组织中的酚氧化酶活性在注射肽聚糖后12 h达到最大值;不同壳色蛤仔体内酚氧化酶对细菌提取物刺激所表现出的不同反应模式,证实了蛤仔壳色形成过程与免疫能力可能具有重要的关联。本研究结果可为菲律宾蛤仔的壳色选育提供理论支持。
丁鉴锋温嫱霍忠明聂鸿涛闫喜武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壳色血淋巴细胞外套膜酚氧化酶
菲律宾蛤仔3种壳色群体低盐耐受能力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通过测定3种壳色群体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 hilippenarum(斑马蛤、珍珠白和对照组)在低盐度(15)海水中0、1.5、3、6、12、24、48 h时的死亡率、个体平均增重、血浆渗透压、Na+浓度、Cl-浓度、血浆总蛋白浓度、鳃组织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及血细胞总数等指标,比较了3种壳色菲律宾蛤仔的低盐耐受能力。结果表明:斑马蛤的死亡率最低(3.92%);3种壳色蛤仔的血浆渗透压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第24 h时,斑马蛤渗透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48 h时,3种壳色蛤仔的血浆渗透压都与海水渗透压接近;3种壳色蛤仔血淋巴中Na+浓度均呈现升高过程,第24 h时,珍珠白和斑马蛤的Na+浓度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蛤仔Cl-浓度呈现先升高后恢复的过程,而斑马蛤和珍珠白Cl-浓度呈现先降低后恢复的过程,第24 h时,斑马蛤和珍珠白血淋巴Cl-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种壳色蛤仔的ATP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恢复的过程,第6 h和24 h时,珍珠白鳃组织ATP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种壳色蛤仔的血细胞总数也呈现先升高后恢复的过程,第1.5 h时,珍珠白和斑马蛤血细胞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48 h时,斑马蛤血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丁鉴锋王锐闫喜武赵立强杨凤王连顺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壳色渗透压ATP酶活性
基于转录组平台的蛤仔微卫星标记筛选被引量:11
2015年
以菲律宾蛤仔转录组测序所得拼接序列为基础,采用MISA软件进行微卫星分析,对其中的145个微卫星位点进行引物设计,得到具有清晰扩增条带的微卫星位点58个。对大连庄河野生蛤仔群体的扩增结果表明,18个位点显示单态性,40个位点表现为多态性。该群体40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得到的等位基因数在2—6之间,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4250±0.9718,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在0.0000—1.0000和0.0615—0.7996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2727±0.2272和0.4739±0.1902,群体平均Nei指数为0.4664±0.1872。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0586—0.7529之间,平均值为0.4148±0.1707,其中16个微卫星位点的PIC值大于0.5,为高度多态性,15个位点0.25
闫路路秦艳杰闫喜武王琳楠毕成隆张津源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转录组微卫星
盐度骤降对菲律宾蛤仔抗氧化酶活力及组织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2
2013年
为了探明菲律宾蛤仔在盐度骤降条件下的生理学反应及组织结构变化,以盐度35‰培育的蛤仔为对照,研究了盐度骤降至25‰和15‰条件下2、6、12、24、36、48、60h时蛤仔血淋巴中抗氧化酶(SOD、CAT、GSH-PX)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在60h内,对照组蛤仔3种抗氧化酶活力均呈现出较稳定的状态。相对来说,盐度25‰和15‰组蛤仔SOD和GSH-PX呈现出"显著升高—显著下降—逐步恢复"的趋势。其中盐度为25‰时,蛤仔SOD活力在48h内持续显著升高,之后下降;盐度15‰时蛤仔在最初的12h内SOD活力显著升高,之后显著下降;GSH-PX活力在2个低盐度组蛤仔中升高和降低持续的时间相当;2个低盐组蛤仔CAT活力在6h时出现小幅升高后呈现整体下降趋势。3种抗氧化酶活力在实验结束时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说明3种抗氧化酶在盐度变化条件下会呈现规律性变化,但蛤仔适应和调整能力较强。对各盐度处理组蛤仔每天取样进行组织切片观察,仅盐度15‰组蛤仔在处理6天时出现较明显变化,体现在:鳃丝排列不规则、鳃丝间连接被破坏、鳃表面无法形成褶皱;肝胰腺细胞细胞质不饱满、腺泡腔扩大出现了部分细胞解体的现象;水管和外套膜的主要变化体现在褶皱降低或减少、上皮细胞高度降低、黏液细胞增多。该研究结果为蛤仔适应盐度骤变的生理生态学机理研究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宋晓楠马峻峰秦艳杰常亮王玉英李霞赵力强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抗氧化酶
菲律宾蛤仔SRAP标记体系的建立及不同壳色品系的遗传学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首次建立并优化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SRAP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并利用17对引物组合对经过连续选育的白蛤、橙蛤和墨蛤3个菲律宾蛤仔品系进行了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3个品系蛤仔共扩增出510个位点,白蛤品系的Nei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墨蛤和橙蛤品系(P<0.05);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000 1~0.644 8,平均为0.046 7,表明有4.67%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95.33%的变异存在于群体内;基因流(Nm)为0.275 4~2 000,平均每个位点的Nm为10.202 7;白蛤和墨蛤品系间的遗传距离最近(0.028 2),白蛤和橙蛤品系间的遗传距离最远(0.039 6)。研究结果表明,白蛤、橙蛤和墨蛤3个蛤仔品系间有很强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程度较弱,提示蛤仔品种的人工选育工作需持续进行。
金迪秦艳杰闫喜武李霞赵力强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SRAP品系遗传学
海洋污染物对菲律宾蛤仔的免疫毒性被引量:9
2013年
环境污染能够影响养殖贝类的免疫能力,是导致贝类大规模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探讨了大连周边4个海区污染物对采集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免疫毒性影响。结果发现:污染物浓度和种类对蛤仔的免疫和生理指标具有重要影响,在重金属和石油污染物浓度较低的皮口海区,血细胞总数、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和血淋巴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它3个海区(P<0.05),而蛤仔的脂质氧化水平则较低;在重金属和石油污染物浓度较高的黑石礁海区,蛤仔血淋巴谷胱甘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个海区(P<0.05);在重金属浓度较高的庄河海区,蛤仔表现出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
丁鉴锋闫喜武赵力强杨凤王连顺包鹏云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海洋污染物免疫毒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