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10CB429005)

作品数:8 被引量:55H指数:5
相关作者:沈新强蒋玫李磊牛俊翔吴庆元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盐度
  • 3篇幼体
  • 3篇鲻鱼
  • 3篇脊尾
  • 3篇脊尾白虾
  • 3篇氨氮
  • 3篇白虾
  • 3篇RNA/DN...
  • 3篇变态
  • 2篇低盐
  • 2篇低盐度
  • 2篇幼鱼
  • 2篇基因
  • 2篇基因表达
  • 2篇变态率
  • 1篇大眼幼体
  • 1篇毒性
  • 1篇悬沙
  • 1篇盐度变化
  • 1篇稚鱼

机构

  • 9篇中国水产科学...
  • 7篇上海海洋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作者

  • 9篇李磊
  • 9篇蒋玫
  • 9篇沈新强
  • 5篇吴庆元
  • 5篇牛俊翔
  • 2篇黄厚见
  • 1篇全为民
  • 1篇许高鹏

传媒

  • 2篇生态与农村环...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低盐度胁迫对鲻鱼(Mugil cephalu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将驯化后的鲻鱼(Mugil cephalus)幼鱼分别放在盐度为20、15、10、5、0(表示为S20、S1 5、S1 0、S5、S0)的条件下饲养20 d,测定鲻鱼幼鱼在不同盐度下,不同时间段(0 d、5 d、10 d、15 d、20 d)其耗氧率、排氨率及O/N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实验第5 d,鲻鱼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盐度降低而减小,盐度0实验组最低。在实验第5 d^10 d,S0、S5、S10实验组排氨率变化显著(P<0.05),而耗氧率则没有显著变化(P>0.05)。在实验的第10d各盐度组之间的耗氧率已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而排氨率则在实验的第20 d才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相同盐度下鲻鱼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逐渐下降,鲻鱼幼鱼体重的变化可能是其主要影响因子。对鲻鱼幼鱼O/N分析表明,各盐度组的O/N比值维持在0~10的范围,表明此盐度范围蛋白质是鲻鱼幼鱼的主要能源物质。
吴庆元蒋玫李磊牛俊翔沈新强
关键词:耗氧率排氨率盐度
底泥浸出液对脊尾白虾抗氧化解毒酶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糠虾幼体为实验材料,研究底泥浸出液对抗氧化解毒酶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用长江口水域的底泥浸出液与过滤海水按等比例间距稀释成4个体积浓度水平(1∶4,1∶2,1∶1,1.5∶1),以过滤海水为对照组,每一个浓度组设3个平行样本,进行20 d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进行20 d,底泥浸出液对糠虾幼体肌肉组织CAT酶活性有一定的诱导作用,浸出液浓度与CAT酶活性表现出正相关的剂量效应关系。实验开始10 d,不同浸出液胁迫下,GST酶活性均出现增加受到诱导,实验20 d后,GST酶活性下降受到抑制作用,但不同浸出液浓度胁迫下抑制和诱导效应关系不明显。虾类肌肉组织3种基因(CAT、GSTD和HSP70)表达量基本都表现为实验开始10 d时升高,而实验20 d后表达量下降,仅为10 d数值的百分之一左右,表明底泥浸出液对CAT、GSTD和HSP70的3种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表达在一定时间内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但胁迫时间过长时,则产生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蒋玫李磊沈新强吴庆元牛俊翔
关键词:基因表达
氨氮对脊尾白虾幼体存活生长及体内RNA/DNA比值的影响
以脊尾白虾糠虾幼体为实验材料,用氯化铵模拟水体中氨氮进行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氨氮对糠虾幼体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7.51,23.15,19.46和10.28mg·L-1。糠虾幼体体内毒性...
蒋玫沈新强李磊黄厚见
关键词:氨氮变态率RNA/DNA
文献传递
氨氮对脊尾白虾幼体存活生长及体内RNA/DNA比值的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糠虾幼体为实验材料,用氯化铵模拟水体中氨氮进行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氨氮对糠虾幼体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7.51、23.15、19.46和10.28 mg/L。糠虾幼体体内毒性蓄积程度随实验时间逐步增强。在6 d的糠虾幼体蜕壳变态的亚急性实验中,高浓度的氨氮表现出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显示剂量效应关系。此外,氨氮对脊尾白虾糠虾幼体肌肉组织细胞的核酸代谢及DNA合成有一定的影响,高浓度的氨氮促进RNA/DNA的含量比值有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较显著。实验显示,在一定氨氮浓度胁迫下,糠虾幼体变态率与RNA/DNA的比值呈现较显著的指数负相关性的关系,说明了糠虾幼体本身的生长代谢过程还是受到了氨氮的抑制作用。
蒋玫沈新强李磊黄厚见
关键词:氨氮变态率RNA/DNA
氨氮对中华绒螯蟹仔蟹肝组织RNA/DNA及肝细胞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sis)仔蟹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水试验法,温度在20℃左右,用氨氮与过滤海水分设5个质量浓度组(2.04、6.35、9.04、11.75和19.13 mg.L-1),同时以过滤海水为对照组(氨氮质量浓度为0.30 mg.L-1),每一个质量浓度组设3个平行样本,对中华绒螯蟹仔蟹进行6 d胁迫试验。每2 d观察仔蟹的蜕壳情况,并分别于实验后的2、4和6 d取仔蟹肝组织样,应用激光共聚焦技术分析测定RNA/DNA荧光相素比,同时用透射电镜观察6 d后,最高浓度组和对照组仔蟹肝细胞结构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氨氮的胁迫,仔蟹的变态率随染毒浓度的增高而降低,同时变态蜕壳的时间也会产生延迟现象。氨氮的胁迫会引起仔蟹的肝组织细胞内的DNA和RNA的质量分数逐渐降低,导致RNA/DNA比率的不断下降。在高质量浓度氨氮的胁迫下,使得仔蟹肝细胞线粒体部分解体、胞质空泡化和染色质浓缩、转运泡数量增多,体积增大,细胞出现许多空泡和微绒毛消失等一系列的损伤变化。破坏了仔蟹自身机能正常的代谢和生长水平。
蒋玫沈新强李磊黄厚见
关键词:氨氮变态RNA/DNA超微结构
2010-2011年长江河口及邻近水域春夏季仔稚鱼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根据2010—2011年春夏季对长江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了仔稚鱼生态调查,应用单元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春夏季长江河口及邻近水域仔稚鱼群落结构。4个航次调查共获得27个种类的仔稚鱼,隶属5目14科。优势种类主要包括鳀Engraulis japonicus、凤鲚Coilia mystus、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ii、鮻Liza haematocheila、黄姑鱼Nibea albiflora、黄鳍刺虎鱼Acanthogobius flavimanus和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等。Shannon-Weaver指数(H′)在调查周期内的波动幅度较大,且2011年明显低于2010年。仔稚鱼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指数春季年间较夏季年间差异性显著。调查区夏季群落结构年间相似性不高,春季群落结构格局年际变化则较明显。聚类分析表明,春夏季长江河口近岸水域仔稚鱼群落可划分为2个站位组,分别对应于长江河口淡水水域和长江口咸水水域。淡水水域组群落和咸水水域组群落总丰度与盐度相关性较高。表明盐度可能是造成长江河口仔稚鱼群落结构时空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蒋玫李磊沈新强全为民
关键词:长江口仔稚鱼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鲻鱼鳃组织14-3-3a、NKCCla、Apo-14和Na^+-K^+-ATPaseβ基因表达对盐度变化的响应被引量:5
2014年
探讨了鲻鱼(Mugil cephalus)鳃组织14-3-3a、NKCCla、Apo-14和Na+-K+-ATPaseβ基因对盐度变化的响应表达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盐度处理组对14-3-3a、NKCC1a、Apo-14和Na+-K+-ATPaseβ等4种基因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盐度20)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且各类基因与盐度适应相关性的差异性也较为显著;其中Na+-K+-ATPaseβ和NKCC1a在低盐环境下被显著诱导,表达量上升明显(P<0.01),而14-3-3a与Apo-14在低盐环境下表达量均有明显的下调(P<0.05);不同盐度处理组与对照组表达量的差异、各基因表达量与盐度的回归关系以及4种基因生物整合标志物响应值的不同,表明Na+-K+-ATPaseβ和NKCC1a相对于14-3-3a和Apo-14更能赋予生物在受到低盐度应激刺激后,产生渗透调节机制,提高生物抵抗环境的胁迫能力;可考虑Na+-K+-ATPaseβ和NKCC1a适宜作为鱼类鳃组织在低盐环境胁迫下调控渗透基因的潜在分子生物标志物。
蒋玫李磊沈新强吴庆元牛俊翔
关键词:鲻鱼基因表达
低盐度胁迫对鲻鱼(Mugil cephalus)幼鱼鳃丝、肌肉、肠Na^+-K^+-ATP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4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将驯化后的鲻鱼(Mugil cephalus)幼鱼〔体长(3.37±0.19)cm,体质量(0.36±0.02)g〕分别放在盐度为20(CK)、15、10、5和0的水体中饲养20 d,检测不同盐度和不同时间(试验0、5、10、15和20 d)鲻鱼幼鱼鳃丝、肌肉和肠3种组织中Na+-K+-ATP(NKA)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在正常生长环境盐度(CK)下鲻鱼幼鱼鳃丝、肠NKA酶活性及MDA含量均明显高于肌肉。在受到低盐度胁迫时不同组织的响应程度不同,鳃丝和肠NKA酶活性变化幅度高于肌肉,而MDA含量的变化则恰好相反。0~10 d时,处理组鲻鱼幼鱼鳃丝、肠道和肌肉NKA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一定范围的低盐度(0~15)环境能激活和提高鲻鱼幼鱼NKA酶活性,增强其对低盐度环境的适应能力。0~5 d时,处理组3种组织内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MDA含量总体随盐度降低而升高。随试验时间延长,试验组NKA酶活性以及MDA含量均降低并趋于稳定,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减小,表现出较强的盐度适应能力,但NKA酶活性和MDA含量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所需时间与组织有关,具有组织器官的特异性和时序性。
吴庆元蒋玫李磊牛俊翔沈新强
关键词:NA^+-K^+-ATP酶
疏浚泥悬浮液和浸出液对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的急性毒性及热应激蛋白70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研究了洋山航道工程疏浚泥悬浮液和浸出液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大眼幼体的毒害效应,结果表明:(1)大眼幼体死亡率随着悬浮液和浸出液配比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浸出液对大眼幼体的96 h半致死配比浓度φ(LC50)为1 294.66 m L·L-1,安全配比浓度φ(SC)为129.466 m L·L-1;悬浮液对大眼幼体的96hφ(LC50)为996.17 m L·L-1,φ(SC)为99.617 m L·L-1。(2)大眼幼体的蜕皮率随着悬浮液和浸出液配比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同体积配比浓度下,浸出液处理组蜕皮率略高于悬浮液处理组。悬浮液抑制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的蜕壳,而浸出液抑制新壳的硬化。(3)浸出液和悬浮液胁迫24 h后,大眼幼体肌肉中HSP70表达量迅速升高,浸出液和悬浮液最高配比浓度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2 h各处理组HSP70表达量均达到最高值;96 h后各处理组表达量有所降低,最高配比浓度组HSP70表达量降幅明显(P<0.05),对照组表达量仍继续上升。
蒋玫李磊沈新强吴庆元牛俊翔许高鹏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疏浚泥HSP70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