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12Z216)

作品数:11 被引量:142H指数:6
相关作者:吴立新郭甲腾余接情车德福马洪滨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数字矿山
  • 2篇数据集
  • 2篇数据集成
  • 2篇拓扑
  • 1篇岛屿
  • 1篇底板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球系统
  • 1篇地心
  • 1篇地心坐标
  • 1篇地心坐标系
  • 1篇地学数据
  • 1篇多边形
  • 1篇多尺度
  • 1篇信息孤岛
  • 1篇信息系统
  • 1篇语义
  • 1篇三角剖分
  • 1篇三角剖分算法

机构

  • 10篇东北大学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国家测绘局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9篇吴立新
  • 3篇郭甲腾
  • 2篇车德福
  • 2篇何群
  • 2篇张元生
  • 2篇余接情
  • 2篇马洪滨
  • 1篇贺黎明
  • 1篇殷倩
  • 1篇刘馨蕊
  • 1篇徐磊
  • 1篇蔡振锋
  • 1篇杨宜舟
  • 1篇王彦彬

传媒

  • 5篇地理与地理信...
  • 3篇东北大学学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地理信息世界
  • 1篇沈阳建筑大学...

年份

  • 2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球体退化八叉树的全球三维网格与变形特征被引量:35
2009年
基于投影的度量空间变换为数字地球及数字区域建设带来了几何裂缝、投影变形等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摒弃投影,直接在球体流形空间建立统一的地球空间基础框架。该文将球面离散网格向球体内部扩展,基于球体退化八叉树提出一种全新的全球三维空间网格剖分方法——球体退化八叉树网格(SDOG)。SDOG具有多层次、多分辨率特性,且网格单元面积、体积变形稳定,可对包括地球在内的任意球体进行有序的多层次三维空间剖分,可为全球空间数据集成组织与检索、多层次空间建模与可视化、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等提供统一的地球空间基础框架。
吴立新余接情
关键词:地球系统地心坐标系
球体退化八叉树网格编码与解码研究被引量:18
2009年
球面离散网格只进行地球表面剖分,而球体退化八叉树网格(SDOG)可对整个球体空间进行多层次连续的三维递归剖分,且网格大小均匀、变形稳定,适合作为全球三维空间基础框架。该文研究SDOG的编码与解码问题,剖析了SDOG网格编码的原理,提出两种网格编码方法,即单层次退化Z曲线填充编码(SDZ)和多层次退化Z曲线填充编码(MDZ),设计了相应的编码与解码算法。通过实验比较了SDZ、MDZ和QuaPA主码在编码效率、解码效率及编码长度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MDZ是一种优异的多分辨率动态网格编码方法,可服务于基于SDOG的全球三维空间基础框架。
余接情吴立新
关键词:网格编码数字地球
栅格空间中三维地学实体拓扑关系表达的K6N9-I模型被引量:7
2008年
论述栅格空间中三维地学实体拓扑空间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基于数字拓扑理论定义了栅格实体的6邻域内部I6、6邻域边界B6和k阶6邻域E6k,并以此分别替换9-I模型中实体的内部I、边界B和外部E,形成一种适用于栅格空间三维实体拓扑关系描述和分析的新9-I模型,即k阶6邻9-I模型(K6N9-I)。以基于规则六面体表达的地学实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扩展关系数据库SQL形成空间关系查询语言,实现了栅格空间中三维地学实体拓扑关系的定性表示和定量计算。以若干地学实体为例进行了初步实验,表明该模型实用方便,且在复杂地学实体的度量、方位等空间关系研究方面亦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郭甲腾吴立新
地层本体及其在大区域钻孔数据集成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08年
简要介绍了地学本体论与地学本体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地学本体的组成及其层次结构,提出了作为地层本体重要实例的沉积地层应用本体的设计方法,通过地层本体的定义及其应用本体的属性分析与选择,讨论了地层本体的语义内容、语义关系及其BNF范式表达方法,并以苏皖交界地区张夏组沉积地层连接为例,介绍了地层本体与沉积地层本体实例及其在大区域钻孔数据集成与地层关系判断中的应用。
吴立新徐磊车德福
关键词:数据集成数字矿山
基于GPS的超长水坝垂向变形监测方法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利用GPS对超长大坝垂向变形进行监测,为获得大坝监测点精确的垂直位移.方法通过优化高精度GPS分析软件中各种误差改正与精密解算模型,对参数选取进行实验以获得最优解算参数组合;利用二等水准测量结果,对GPS监测结果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得到的GPS监测变形量与水准测量变形量差值中误差〈1mm,且GPS所测大地高变形量与二等水准测得的变形量间存在一个较小的系统偏差,其值在0.5—1mm之间,该系统偏差不影响垂向变形监测的结果.结论平原地区超长水坝可用GPS监测代替精密水准测量对坝区的垂向变形进行监测.
马洪滨贺黎明何群
带岛屿多边形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被引量:6
2009年
提出一种适用于任意多边形(含岛屿或不含岛屿)的统一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该算法首先将带岛屿多边形的所有顶点统一构建基于多边形边约束的Delaunay不规则三角网(CD-TIN);基于三角形顶点绕向,提出了多边形域外三角形的判定法则,剔除CD-TIN中的域外三角形,实现了带岛屿多边形的三角剖分.实验表明,该算法在含有大量岛屿的带岛屿多边形三角剖分中具有很高的时间效率和很强的鲁棒性,并成功将其应用到基于剖面的三维矿体建模与可视化系统中,解决了含有夹石或孔洞的矿体剖面多边形三角剖分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马洪滨郭甲腾何群刘馨蕊
关键词:三角剖分岛屿DELAUNAY三角网多边形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编码QuaPA方法的改进与实验被引量:3
2007年
空间编码是GIS与全球空间数据组织与共享的重要基础。针对QuaPA编码方法进行三维与全球空间编码时存在数据冗余和象限二义性问题,采用双Morton编码和象限标识后置方式进行改进,提出QuaPA+方法。介绍QuaPA+编码步骤及其反演原理,并以中国及邻区地表及地下10 km2、0 km以浅的三维球壳空间网格划分为例,分别进行了球壳网格的QuaPA和QuaPA+编码实验。实验表明,QuaPA+编码解决了象限二义性问题,缩短了编码长度,节省了存储空间。
吴立新殷倩蔡振锋车德福
关键词:数据组织
顾及语义的地上下无缝集成多尺度建模方法被引量:6
2010年
在分析地学数据的多尺度性基础上,提出顾及语义对地学数据进行多尺度划分,进而给出了顾及语义差异的多尺度模型序列;将无缝集成建模原理与多尺度建模机理进行耦合,提出了一种基于6层LOD的地上下无缝集成多尺度建模的体系结构,并在Geos3D V1.0平台中软件实现.应用试验表明,提出的顾及语义的地上下无缝集成多尺度建模方法,能够较为充分地利用有关地学数据对地上、地表和地下对象进行集成建模,为地学领域多尺度集成建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技术方案.
张元生吴立新郭甲腾杨宜舟
关键词:地学数据语义无缝集成数字矿山
一种基于拓扑三角形集的地上下空间数据集成方法被引量:2
2009年
地上下空间数据集成是数字城市、数字矿山与数字岩土工程建设中地上下无缝集成建模的关键。在空间数据集成内涵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地上下空间数据集成的机制与原理,提出地上下空间数据集成的初步方案。通过对Open GIS简单要素规范进行扩展,强调"体"的引入对三维空间数据集成的重要性,针对地上建筑、地形和地层建模分别采用CSG、CD-TIN和GTP模型的特例,提出了对CSG+CD-TIN+GTP模型数据进行集成的数据组织结构;并且设计了一种基于拓扑三角形集(TTS)进行地上下空间数据集成的技术框架,提出集成模型数据表达的方法。结合某城市地上下空间建模应用实例,给出基于TTS进行地上下空间数据集成与建模的效果。
张元生吴立新
关键词:空间数据集成数据结构OPEN数字矿山
村庄保护煤柱自动圈定与可视化系统
煤矿村庄保护煤柱范围的动态确定是煤矿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生产接替安排、采掘布置和村庄安全.由于村庄建设和面积不断扩大,通过传统的手工计算来设计村庄保护煤柱,既费时又难以保证精度.本文运用 Visual c++2...
韩银锋吴立新翟树纯
关键词:保护煤柱松散层煤层底板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