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031070119)

作品数:10 被引量:103H指数:7
相关作者:李新正李宝泉王洪法张宝琳王金宝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大型底栖动物
  • 6篇底栖动物
  • 5篇生态学
  • 4篇生态学研究
  • 4篇潮间带
  • 3篇群落
  • 2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底栖动物群落
  • 2篇动物群
  • 2篇动物群落
  • 1篇断面
  • 1篇中国海
  • 1篇中国海域
  • 1篇生态学特征
  • 1篇生物量
  • 1篇体征
  • 1篇青岛文昌鱼
  • 1篇群落结构
  • 1篇资源评估
  • 1篇文昌鱼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9篇李新正
  • 8篇王洪法
  • 8篇李宝泉
  • 7篇张宝琳
  • 4篇王金宝
  • 2篇帅莲梅
  • 1篇王少青
  • 1篇韩庆喜
  • 1篇刘录三
  • 1篇王永强
  • 1篇高雯芳
  • 1篇廖玉麟
  • 1篇李士玲
  • 1篇马林

传媒

  • 7篇海洋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动物分类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年份

  • 1篇2009
  • 5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胶州湾辛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被引量:26
2007年
利用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夏、秋、冬、春季)4个季度月在胶州湾辛岛潮间带的3个不同潮区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3种,其中低潮区出现27种,中潮区和高潮区20种和19种,有6种属于3个潮区共有种。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02.5个/m2,5月最高,为144.67个/m2,2月最低,为52.66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60.01g/m2,11月最高,为102.99g/m2,2月最低,仅为11.87g/m2。本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张宝琳王洪法李宝泉王永强王金宝李新正
关键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不同孔径底层筛对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取样结果的影响被引量:18
2005年
利用2003年11月在胶州湾所设的20个站,每站成功取4个定量采泥样品,每两个样品分别用底层筛孔径0.5 mm和1.0 mm的套筛冲洗所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进行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及种数比较分析。结果显示,0.5 mm孔径底层筛样品的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总种数分别是1.0 mm底层筛的样品的1.36,1.19,1.15倍;两种筛所获的样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影响最明显,对生物量、种数影响较小;环节动物多毛类、甲壳动物类群中的钩虾类个体较细小,是受底层筛孔径影响最明显的类群;0.5 mm孔径底层筛的取样质量明显好于1.0 mm孔径底层筛。
李新正王洪法王金宝张宝琳李宝泉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
胶州湾女姑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被引量:24
2006年
根据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间夏、秋、冬、春4个季度月,对位于胶州湾内女姑口潮间带的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所设的3个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并分析所获得的资料,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以及Jaccard的群落种类相似性指数Ja分析该潮间带不同潮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57种,其中软体动物24种,占42.11%;甲壳动物和多毛类各15种,占26.32%;鱼类2种,占3.51%;螠虫1种;女姑口潮间带高、中和低潮区生物种类和生物组成均差别较大,两两群落相似性系数也比较低;3个多样性指数H′,D,J的值大小顺序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女姑口潮间带物种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变化明显,H′和J为春季最高、冬季最低;D为秋季最高、春季最低。
李宝泉张宝琳刘丹运王少青王洪法李新正
关键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
中国海砂海星科(棘皮动物门,海星纲)种类记述被引量:6
2007年
系统报道了中国海砂海星科的全部种类,计1属9种。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和各种的鉴别特征、地理分布、外部形态图和地理分布图,并讨论了各种目前存在的分类学问题。
刘伟廖玉麟李新正
关键词:海星纲中国海域
黄海特定断面夏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被引量:20
2007年
根据2001年8月和2002年8、9、10月共4个航次,在黄海特定断面的10个站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度指数,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MDS标序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性。调查共得到定量样品36个,经分析鉴定有大型底栖动物182种,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54种,软体动物29种,甲壳动物66种,棘皮动物17种,其它类群生物16种。相对于邻近海区,物种丰富度指数较小,物种多样性指数相似,均匀度指数较高;各航次中4、5号站种数明显较少,而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没有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过该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发现,可将研究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为沿岸广温性群落、温带性群落和暖水性群落,各群落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性;主要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在2001年和2002年出现较大变化,而在2002年的8、9、10月的种类组成保持相对稳定。
王金宝李新正王洪法刘录三李宝泉张宝琳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
胶州湾肠鳃类种类与分布被引量:3
2007年
根据2000-2004年共19个季度月对腔州湾进行系统的5个全年度检测,对胶州湾肠鳃类动物的分布范围、出现率和栖息密度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胶州湾的肠鳃类共分布有3科4属4种,即黄岛长吻虫(Saccoglossus hwangtauensis)、三崎柱头虫(Balanoglossus misakensis)、多鳃孔舌形虫(Glossobalanus polybranchio porus)和青岛粗吻虫(Glandiceps qingdaoensis);前3种主要分布在潮间带,黄岛长吻虫在潮下带也有发现;青岛粗吻虫分布于湾内中西部潮下带,以湾顶部出现率高,栖息密度大。肠鳃类的分布与底质有密切关系。
张宝琳王洪法张文勇李宝泉李新正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生物量与资源评估被引量:16
2004年
利用 1 998~ 2 0 0 3年胶州湾 1 0个站中 3个站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调查数据 ,对菲律宾蛤仔的生物量、生长期、年龄结构等进行了分析 ,从而对近期蛤仔的资源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 ,蛤仔种群经过多年的增长延滞期之后 ,目前开始慢慢恢复。
韩庆喜高雯芳李宝泉李新正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生物量
胶州湾红石崖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被引量:23
2006年
根据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夏、秋、冬、春季)4个季度月,对位于胶州湾内红石崖潮间带的高潮带(H1站)、中潮带(H2站)、和低潮带(H3站)所设的3个站进行了综合生态调查并分析所获的资料。结果表明,红石崖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和总种数分别为718.67个/m2、123.21g/m2和62种。平均密度、平均生物量和种数在高潮带分别是1765.5个/m2、342.53g/m2和12种;中潮带分别是248个/m2、11.31g/m2和35种;低潮带分别是142.5个/m2、15.74g/m2和44种。3个潮带的平均密度(D):大小顺序为DH1>DH2>DH3,平均生物量(B):BH1>BH3>BH2;种数(S):SH3>SH2>SH1。定性采集在3个潮区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44种,其中有27种在定量采集中没采到,3个潮带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89种。
王洪法李宝泉张宝琳帅莲梅李新正
关键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乳山口西村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根据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4个季度月(冬、春、夏、秋)对位于乳山口西村潮间带的高潮带(R1站)、中潮带(R2站)和低潮带(R3站)所设的3个站进行的生态调查所获得的样品,分析研究了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点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乳山口西村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和总种数分别为103.33个/m2,7.056 g/m2和41种,在高潮带分别是72个/m2,0.64 g/m2和21种,中潮带分别是115个/m2,8.584 g/m2和29种,低潮带分别是123个/m2,11.943 g/m2和12种。3个潮带的总平均密度(D)大小顺序为:DR3>DR2>DR1,总平均生物量(B)为:BR3>BR2>BR1,总种数(S)为:SR2>SR1>SR3。这些生态特征与其他海域潮间带的生态特征有很大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主要是底质、潮汐、季节和人为干扰等。本研究有助于了解乳山口渔港进出渔船和其他船只对周边海洋底栖动物的影响,为以后的底栖动物比较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马林王洪法帅莲梅
关键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青岛文昌鱼体征变化及影响因素探究被引量:5
2007年
根据1981年和2004年胶州湾口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e Tchang et Koo)采集资料,分析了23年来青岛文昌鱼体质量、体长、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变化,发现1981年文昌鱼个体最大体长为55 mm,平均体长为37.63 mm,而2004年个体最大体长仅42 mm,平均体长只有29.82 mm;1981年各月平均体质量范围为0.06~0.14 g,2004年为0.03~0.04 g;1981年平均栖息密度为753个/m2,2004年为1 220个/m2。采用成对数据平均数比较的假设双尾检验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也表明,文昌鱼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在1981年和2004年均有显著的差异,平均分布密度在显著水平a为0.01时,差异不显著,而在a为0.05时,差异显著;说明2004年采集的青岛文昌鱼个体长度和质量都明显变小而分布密度有所增加;而平均生物量,1981年和2004年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体长个体数比例表明,1981年和2004年文昌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以及各年龄组的生长情况等方面也不相同。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初步分析为底质的改变、栖息地萎缩、饵料丰度和组成改变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
李新正张宝琳李宝泉李士玲王洪法王金宝
关键词:BELCHERITSINGTAUENSEET体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