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441-3-2)

作品数:7 被引量:250H指数:6
相关作者:杨华朱筱敏刘显阳杨伟伟柳广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7篇延长组
  • 4篇低渗
  • 3篇低渗透
  • 3篇盆地
  • 3篇鄂尔多斯盆地
  • 3篇储层
  • 2篇低渗透砂岩
  • 2篇油藏
  • 2篇三叠
  • 2篇三叠统
  • 2篇砂岩
  • 2篇上三叠统
  • 2篇上三叠统延长...
  • 2篇南缘
  • 2篇孔隙
  • 2篇鄂尔多斯盆地...
  • 2篇成藏
  • 2篇储层孔隙
  • 1篇低孔
  • 1篇低孔低渗

机构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3篇刘显阳
  • 3篇柳广弟
  • 3篇朱筱敏
  • 3篇杨伟伟
  • 3篇杨华
  • 2篇冉新权
  • 2篇刘自亮
  • 2篇程党性
  • 2篇吴胜和
  • 2篇姚泾利
  • 2篇付晶
  • 2篇钟大康
  • 2篇付金华
  • 2篇冯渊
  • 1篇高岗
  • 1篇张忠义
  • 1篇独育国
  • 1篇邓秀芹
  • 1篇魏新善
  • 1篇楚美娟

传媒

  • 7篇地学前缘

年份

  • 7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与沉积体系特征被引量:70
2013年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为例,通过对野外露头沉积特征、骨架颗粒、重矿物组合等分析,讨论了研究区物源与沉积体系特征。研究表明:早期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南方向,南部也有贡献。中、晚期沉积物源除来自西南方向和南部物源外,还受到来自盆地北东方向次要物源的影响。延长组长8之上与之下物源性质发生明显变化。延长组长8砂岩的岩屑以变质岩为主,少量沉积岩和火成岩;而延长组长6砂岩岩屑则以沉积岩为主,少量变质岩和火成岩,这表明长6沉积期盆地周缘、特别是盆地西缘抬升加剧,地层的剥蚀更强烈,致使大量较年轻的地层被剥蚀并加入源区母岩中。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湖盆为北西—南东向展布,西南区主要发育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东北区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深湖区发育浊积扇沉积体系。
杨华刘自亮朱筱敏邓秀芹张忠义齐亚林
关键词:重矿物物源方向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砂岩储层孔隙成因类型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55
2013年
陇东地区延长组砂岩储层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分析孔隙成因类型及其控制因素,对于寻找相对高孔渗储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大量孔隙铸体薄片鉴定认为,陇东地区延长组砂岩发育原生与次生两大类孔隙类型,其中原生孔隙包括压实剩余原生粒间孔和胶结剩余原生粒间孔;次生孔隙包括粒间杂基及胶结物溶孔、长石和岩屑粒内溶孔及铸模孔、粒间高岭石绿泥石胶结物晶间孔;另外还存在少量构造成因的微裂缝。现今孔隙多为部分原生与部分次生组成的混合孔隙。孔隙成因类型受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双重因素控制,沉积条件决定了砂岩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从而决定了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和原生粒间孔的发育程度,压实作用决定了压实剩余粒间孔的大小与多少,胶结作用决定了胶结剩余粒间孔的多少,溶蚀作用控制了各种溶蚀孔隙的类型及发育程度,如粒间杂基和碳酸盐胶结物溶孔、长石及岩屑粒缘与粒内溶蚀孔隙的发育程度。原生孔隙在长8、长9、长4+5粒度较粗的层段中较明显,次生孔隙在长6、长7粒度细层段和顶部不整合面附近的长1-3中占的比例较多。系统运用大量薄片和物性资料首次明确指出陇东地区延长组砂岩储层孔隙为混合成因,且次生孔隙特征明显,原生孔隙由于压实和胶结作用大量损失。
杨华钟大康姚泾利刘显阳马石玉樊林林
关键词: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分类研究被引量:35
2013年
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与常规压汞等资料,对陇东地区延长组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分类标准进行了研究。不同孔隙结构特征参数与宏观物性参数的相关分析表明,最大连通喉道半径与渗透率的相关关系最好,为喉道分级的最优参数;运用数据构形的方法确定出了喉道分级界限,建立了储层孔隙、喉道分级标准。综合孔隙与喉道大小的组合及储层孔喉的其他特征,将延长组储层砂岩的孔隙结构划分为六种类型:大—中孔粗喉型、中—小孔中喉型、中—小孔细喉型、小孔微细喉型、细—微孔微细喉型和细—微孔微喉型。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储层具有不同的物性特征及不同的产液能力。
冉新权吴胜和付晶魏新善楚美娟
关键词: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学与砂体成因研究被引量:35
2013年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为例,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延河等露头沉积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认为不整合面、冲刷侵蚀面、岩性岩相转换面和湖泛面为重要的层序界面,并划分出1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及1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延长期东、西两岸发育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东北部主要为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体系;西南主要发育辫状河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利储集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成因、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复合成因、河口坝成因和滑塌浊积扇成因等4种类型。研究认为,随湖平面变化,在基准面升降过程中,可容纳空间(A)与沉积物补给量(S)的比值(A/S)影响不同物源方向沉积体系的分布,并建立了沉积演化分布模式。
刘自亮朱筱敏廖纪佳陈杰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三叠统层序地层砂体成因
大型内陆坳陷湖盆低渗储层富油理论与实践被引量:2
2013年
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砂岩油藏为例,基于大量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指出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石油富集主要受稳定构造背景、低孔渗储层与高效优质烃源岩良好配置等多种因素控制。以长7油页岩为主、多层段有效烃源岩的高效生烃是石油富集的基础,低渗储层与高效烃源岩的直接大面积接触及烃源岩的异常高压驱动下的高效排油是低渗储层石油富集的关键;稳定的构造背景和低渗透储层的强烈非均质性是石油保存的根本。在延长组储层普遍致密的背景下,有效烃源岩的排烃范围和有效储层的分布共同控制了石油富集地区。勘探实践已表明,大型内陆坳陷湖盆低渗储层富油理论可有效指导油气勘探,已发现了亿吨级大油气田。
冉新权朱筱敏杨华柳广弟付金华吴胜和姚泾利高岗刘显阳钟大康杨伟伟付晶
关键词:低孔低渗储层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低渗透油藏成藏期次研究被引量:43
2013年
主要对陇东地区延长组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烃源岩生烃史、原油成熟度,综合分析研究区的成藏期次。流体包裹体镜下观察与荧光特征显示陇东地区延长组存在两期油气包裹体:第一期油气包裹体在单偏光下呈灰褐色或深褐色的液烃包裹体,丰度较低,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为75~95℃;第二期油气包裹体以气液烃包裹体为主,液烃表现为无色或淡黄色的单偏光特征与浅黄色至蓝绿色的荧光特征,丰度较高,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为75~95℃与100~120℃。结合烃源岩生烃史与原油成熟度认为,陇东地区延长组存在三期成藏:距今约为140~130Ma的早期低熟油小规模充注时期;发生于120~100Ma,与烃源岩生烃高峰期相对应的中期成熟度大规模成藏期;距今约为100~40Ma的晚白垩世构造抬升调整成藏时期。
付金华柳广弟杨伟伟冯渊张雪峰程党性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成藏期次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低渗透砂岩油藏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被引量:45
2013年
低渗透油藏在国内外分布十分广泛,逐渐成为未来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与常规油藏不同,低渗透砂岩油藏具有以下特征:(1)含油饱和度低,与储层物性关系复杂;(2)油水关系复杂,无明显的油水界面;(3)大面积广泛分布,受构造高低控制不明显;(4)距离源岩越远,石油富集程度越差。陇东地区延长组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成藏机理研究表明:低渗透砂岩储层排替压力较大,浮力很难驱动石油发生明显的运移,石油在优质烃源岩生烃作用产生的剩余压力驱动下,向上、向下连续充注进入邻近砂体,近源聚集,形成原生油藏;裂缝发育条件下,已聚集石油可在浮力驱动下沿裂缝进行垂向、侧向运移调整,远源成藏,形成次生油藏。综合石油成藏期次、裂缝特征及形成时间、储层孔隙演化史以及成藏动力演化等特征,建立了陇东地区延长组油藏的成藏模式:早期低熟油小规模充注模式、中期成熟油大规模充注成藏模式、晚期构造抬升调整成藏模式。其主要控制因素为源储大面积广泛接触奠定了低渗透砂岩储层石油富集的基础,优质烃源岩生排烃范围控制了原生油藏分布范围,裂缝发育特征控制了次生油藏分布部位。
杨伟伟柳广弟刘显阳冯渊独育国程党性
关键词:油藏特征成藏机理成藏模式主控因素延长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