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3-04D59)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马育良更多>>
相关机构:皖西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性情
  • 4篇性情论
  • 2篇兴观群怨
  • 2篇义疏
  • 2篇理欲
  • 2篇《孟子字义疏...
  • 1篇心统性情
  • 1篇心性
  • 1篇学术思想史
  • 1篇演出
  • 1篇中国儒学
  • 1篇人文
  • 1篇儒学
  • 1篇思想史
  • 1篇索解
  • 1篇特质
  • 1篇情理
  • 1篇情性
  • 1篇朱熹理学
  • 1篇王夫之

机构

  • 7篇皖西学院

作者

  • 7篇马育良

传媒

  • 3篇合肥学院学报...
  • 2篇皖西学院学报
  • 1篇中国哲学史
  • 1篇黄山学院学报

年份

  • 5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王夫之对朱熹性情论的反思及其“兴观群怨”新说
2009年
朱熹主张"四端皆情",提出中和新说,给情以适当地位。王夫之在反思朱子的性情论时,明确认定四端是性,七情是情;性为道心,情为人心,批评朱子走的是"以性为情,以情知性"的路子。王夫之的思想特点是"根据个人心性而推演出人文繁变",他将自己的性情论思考贯注到诗学领域,重申了"诗道性情"的诗学命题,并以之提举和改造传统的"兴观群怨"之说。
马育良
关键词:性情论兴观群怨
回到“人伦日用”——戴震关于性情问题的思考之一
2009年
戴震在提出他的思想学说时,将孟子的"一本说"扩大及于宇宙论与人性论的范围。他的心性、性情思想均建立在"一本论"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背景下,他对宋明理学中的"性""理"给出了人伦日用化的理解。宋明儒的所谓"性情"关系问题,被转换为"情理"或"理欲"关系问题。戴震反对舍情求理,实际上认为理应从情出。戴震的理欲之辨,既包括了辨理欲之别,又拓展为辨"私""欲"之别。
马育良
关键词:《孟子字义疏证》理欲
朱熹理学世界中的性情论被引量:3
2007年
朱熹注《中庸》时,追求义理上的贯通,发明“中和新说”,明确指出“中和”乃兼言性情,“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朱子在贯释孟子“四端”、“四德”说时,也依循伊川的思路,作出了性情论的理解。朱熹的性情论说解,是针对佛禅的“反情”、“恶情”说,李翱等人的“灭情”说而提出的重情的主张;而其“心统性情”论中的“心”,则为一种“有限心”,须“持敬”、“格物致知”,才可达于“理”,这也同佛禅之“心”及受佛禅影响之“心即理”说划清了界线。
马育良
关键词:性情论
东原“心知”之论及其性情思想的学术思想史索解——戴震关于性情问题的思考之二
2009年
戴震认为"知"是必不可少的人性"三要素"之一,是人的类本质,也即人禽之间的根本差异。"知"的功用的发挥又赖于"心"的作用。人之"心知"在认知中出现偏差和不足,是由于"蔽"。戴震以汉学立场和训诂考据的工夫,裁断宋明儒心性论、性情论的话语内容和方式,主要来自佛禅。他作《孟子字义疏证》,以重建孟学原貌自期。但这部著作基本上是在内外学术压力下撰成的。可以说,戴氏作《疏证》,意不全在批驳宋儒,也不在准确地体显孟子之学,而是要表达其在人性、包括性情方面的新思考。戴震主张情与理应体现在建构一种正当而合理的人、我关系方面。这接近哈贝马斯所谓"交往理性"的思想,它对于我们理解东方思想哲学的现代价值是有意义的。宋儒、清儒都未曾有幸亲睹先秦孔、孟之间的一批儒家简牍文献。这批上世纪90年代面世的地下简本文献,揭示了传统儒家的性情论思想并非与本土文化资源没有挂搭。
马育良
关键词:《孟子字义疏证》
“根据个人心性而推演出人文繁变”——以船山性情论及其“兴观群怨”新说为例被引量:1
2009年
朱熹主张"四端皆情",提出中和新说,给情以适当地位。王夫之在反思朱子的性情论时,明确认定四端是性,七情是情;性为道心,情为人心,批评朱子走的是"以性为情,以情知性"的路子。王夫之的思想特点是"根据个人心性而推演出人文繁变",他将自己的性情论思考贯注到诗学领域,重申了"诗道性情"的诗学命题,并以之提举和改造传统的"兴观群怨"之说。
马育良
关键词:性情论兴观群怨
“性情”话题被转换为“情理”“理欲”话题——戴震关于性情问题的思考之三
2009年
在戴震关于性情话题的思考中,宋明儒的所谓"性情"关系问题,被转换为"情理"或"理欲"关系问题。在探讨"情"的问题时,戴震反对舍情求理,实际上认为理应从情出。认为必须以来自于情、欲的理性再对情、欲加以节制,使之"无过"又"无不及"。理欲之辨则主要涉及道德理性与生命本能的关系。戴震的理欲之辨,既包括了辨理欲之别,又拓展为辨"私""欲"之别。他认为人在实践领域中表现出的"不善",乃是由于"偏私之害"。宋儒没有处理好"私"与"欲"的问题,关键还在于佛道的影响。戴震特别强调建立于人、我主体之间的"情理",颇近于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思想。
马育良
关键词:理欲
情性本位: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儒学特质的理解被引量:5
2006年
情性本位,是中国文化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又影响了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哲学———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的形成。这种文化逐渐流转为一种同崇尚精神、理性的印度文化、希罗文化不同的情性本位的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后现代对理性的反思,似乎也并不意味着东方的情性文化和儒家的性情形而上学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选择。
马育良
关键词:理性文化性情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