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720008)

作品数:2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江怡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篇德性
  • 1篇言语行为
  • 1篇语言
  • 1篇哲学
  • 1篇知识
  • 1篇中国哲学
  • 1篇认识论
  • 1篇客观性

机构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江怡

传媒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略论语言与价值的关系被引量:10
2016年
当代语言哲学家们日益关注语言与价值的关系,而类似命题态度这样的意向和我们语言中话语的其他属性则在价值中得到了模糊或清晰的表达。那么,语言是如何与价值相关的?我们如今为什么要关心这种关系?研究表明,语言自身的系统、规则以及语言之外的民族、政治、社会制度等等的作用,使得语言具有了价值内容,也使得语言使用者获得了语言表达式的价值承诺。语言具有意义决定了与社会中的价值相关的行为方式。当我们考虑到语言中的价值,我们就是要寻求我们的言语行为对语言意义的最终目的。
江怡
关键词:语言言语行为
知识与价值:对德性认识论的初步回答被引量:4
2012年
对知识性质的追问导致了当代认识论中对知识定义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解知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德性认识论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试图用道德的规范性说明知识的规范性,甚至试图用认识的客观性说明道德的客观性。然而,这种方案的主要困难在于没有看到知识作为一种规范性概念如何与人类的价值发生联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可以为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提供启发。"德性所知"、"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模式是从德性出发讨论认识问题。只有当我们把知识理解为由德性和心性所生发出来的对特殊事物的理解,我们才能理解知识所包含的真实内涵。只有在对人类灵魂的普遍理解中,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在价值。如果必须放弃把知识理解为得到证明的真信念这个定义,我们更需要论证知识定义中除了得到证明和真理之外还应当包含的更多的内容。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价值问题在知识构成中的作用,其次还要考虑认识活动中的价值客观性问题。我们不再否定知识构成中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是更多地关注这些主观因素在多少程度上会最终进入客观的领域。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与价值之间的互动关系。
江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