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06023)

作品数:16 被引量:71H指数:5
相关作者:黄亚继邵志伟王昕晔牛淼淼孙宇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国家电网公司枣庄南郊热电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动力工程及工...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流化
  • 5篇流化床
  • 3篇气化
  • 3篇污泥
  • 3篇垃圾
  • 2篇氧气
  • 2篇散热
  • 2篇生活垃圾
  • 2篇数值模拟
  • 2篇通风
  • 2篇燃烧
  • 2篇热重
  • 2篇热重分析
  • 2篇炉内
  • 2篇含水率
  • 2篇焚烧
  • 2篇焚烧过程
  • 2篇富氧气化
  • 2篇值模拟
  • 1篇大型燃煤机组

机构

  • 14篇东南大学
  • 3篇国家电网公司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枣庄南郊热电...

作者

  • 15篇黄亚继
  • 7篇邵志伟
  • 6篇王昕晔
  • 5篇张强
  • 5篇牛淼淼
  • 5篇孙宇
  • 4篇杨高强
  • 3篇刘明涛
  • 3篇严玉朋
  • 2篇金保昇
  • 2篇刘长奇
  • 2篇贾纪强
  • 1篇程诚
  • 1篇杨亚平
  • 1篇李斌
  • 1篇仲兆平
  • 1篇袁东成
  • 1篇陆云
  • 1篇段锋
  • 1篇严玉鹏

传媒

  • 4篇中国电机工程...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能源研究与利...
  • 1篇华东电力
  • 1篇Chines...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9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炉内添加剂对垃圾焚烧过程中重金属捕集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6
2012年
在管式炉内对垃圾焚烧过程中不同炉内添加剂下重金属Zn、Cu、Pb、Cd、Cr的捕集效果进行了研究,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焚烧底渣中重金属分布、底渣表面形貌和表面元素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000℃下垃圾焚烧底渣结构形貌非常复杂,主要有针状、层状、颗粒状结构,极少部分呈轻微融化状态;底渣消解宜使用HCl/HNO3/HF/HClO4而不应使用王水;在无添加剂情况下垃圾中重金属挥发性顺序为:Pb>Cd>Cu>Cr>Zn;Si的存在可显著减少Zn的挥发;沸石和石灰石对Zn、Cr有一定的捕集效果,砖粉和玻璃粉对Zn、Cu有很好的捕集效果,而高岭土无捕集效果;垃圾组分中硅铝原子比3:1最有利于降低焚烧中重金属挥发。
王昕晔黄亚继仲兆平牛淼淼孙宇张强
关键词:生活垃圾焚烧添加剂硅铝比
大型燃煤机组汽轮机房通风数值模拟被引量:1
2014年
文中以1 000 MW燃煤机组汽轮机房为研究对象,利用CFD方法对其气流组织情况进行数值模拟,从而获得汽轮机房运转层、中间层和底层的速度场分布。模拟结果表明,采用k-ε模型进行自然通风数值模拟,可以得到与实际较为符合的参数结果。采用该法可为高发热、大空间工业厂房通风优化提供数据参考。
邵志伟黄亚继盛帮明陆云刘明涛
关键词:通风数值模拟
O_2/CO_2气氛下污泥与烟煤混合燃烧特性被引量:5
2014年
在热重分析仪上开展不同参数条件下污泥和烟煤混合燃烧实验,分析污泥掺混比、升温速率和O2/CO2体积比对燃烧特性的影响,进行燃烧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O2/CO2气氛下,烟煤掺烧污泥的混合燃烧特性表现为污泥与烟煤燃烧叠加的结果;随着升温速率由10℃/min增加至25℃/min,着火和燃尽温度均升高,着火时间延迟和燃尽时间延长,表观活化能升高;随着O2/CO2体积比的增大,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均降低,着火时间提前且燃尽时间缩短,表观活化能降低,当O2体积分数超过30%时,燃烧性能改善的幅度越来越小.
邵志伟黄亚继张强刘培刚严玉朋
关键词:热重分析污泥烟煤混合燃烧O2/CO2气氛
基于小波模极大值的湍动流态化流型转变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在提升管直径为0.06 m,高度为5 m的冷态流化床试验装置上,使用基于信号奇异性检测的小波模极大值法,研究鼓泡流态化到湍动流态化的流型转变特性,获得相应的流型转变初始速度。使用压力波动平均振幅法和标准偏差法对压力波动信号进行分析,得到的转变初始速度相互之间的最大标准偏差为10.8%,说明这3种方法均能正确判断鼓泡流态化到湍动流态化的流型转变初始速度。与后两种方法相比,小波模极大值法有使用数据量少、分析速度快的优点。
段锋黄亚继李斌孙宇
关键词:流化床压差波动
焚烧过程中铅在PM_(10)中的分布特性及以高岭土为吸附剂炉内捕集铅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在流化床焚烧炉内考察了铅(Pb)在PM10中的分布特性,并将高岭土作为吸附剂进行炉内捕集Pb的研究。用低压冲击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焚烧烟气中Pb的粒径–浓度分布、飞灰颗粒表面形貌和表面元素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岭土表面与Pb反应会引发共晶融化,过量共晶融化使高岭土孔隙坍塌成球形颗粒,其融化表面可黏附已生成的亚微米铅颗粒;PM10中90%以上的Pb富集在亚微米颗粒物中,仅有少量Pb存在于粗颗粒物中,而且随着温度升高亚微米Pb的浓度逐渐增加;高岭土可以促进烟气中Pb从细颗粒物中迁移到粗颗粒物中,从而减少亚微米Pb排放;随高岭土添加量增,高岭土对Pb的捕集效率逐渐增加,最佳捕集温度为950℃,最高捕集效率达80%。
黄亚继严玉朋王昕晔杨高强邵志伟刘长奇
关键词:流化床焚烧炉高岭土
生物质流化床富氧气化过程热平衡模型被引量:5
2016年
基于元素守恒、化学反应平衡和能量守恒,考虑碳不完全转化因素,建立生物质流化床富氧气化的热平衡模型。采用非平衡当量因子对气化反应平衡常数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模拟数据与文献数据吻合良好。利用该模型模拟富氧浓度和原料含水率对气体组分、气体热值和气化效率的影响。模拟工况下的结果表明:富氧浓度从21%增至100%,可燃组分含量增多,气体热值从6.37 MJ/m^3增至11.44 MJ/m^3,气化效率不断增大;原料含水率从零增至35%,气化炉温不断降低,可燃组分减少,气体热值从5.45 MJ/m^3降至4.65 MJ/m^3。
黄亚继伏启让牛淼淼杨高强邵志伟
关键词:生物质富氧气化含水率
湿污泥在流化床中干燥特性被引量:3
2013年
在鼓泡流化床干燥器内,床料采用0~1 mm的石英砂,以热空气作为干燥介质,对城市污水污泥的流态化干燥特性进行实验研究。通过控制送风温度、流化风量、加料量、污泥粒径等参数,研究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床温以及干污泥含水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送风温度的升高,床温升高,干污泥含水率下降,最终趋向于一个稳定值8%。床温随流化风量的增加先是减小而后升高,干污泥的含水率随流化风量的增加先是降低而后增大。当加料量从11 kg/h增加到13kg/h时,干污泥的含水率基本没有变化,当加料量超过13 kg/h时,干污泥的含水率从8.1%开始呈递增趋势。随污泥粒径的增大,床温升高,干污泥含水率也随之升高。
袁东成黄亚继孙宇贾纪强
关键词:污泥流化床床温含水率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系统的数值优化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改善油浸式变压器通风系统的散热效果,按照正交试验方法设计工况,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油浸式变压器系统中散热器室通风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改变影响散热的参数,分析了各参数对散热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机械进风口宽度对散热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机械进风口位置和机械通风速率的影响次之,自然通风速率的影响最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参数组合方式。
邵志伟黄亚继刘明涛
关键词: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正交试验
高斯拟合在污泥热重曲线解析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4年
对2种不同种类污泥的燃烧过程进行热重分析(TG),研究升温速率对燃烧特性的影响,运用高斯多峰拟合方法对热重曲线解析,基于平行反应机理将燃烧过程分解为3个独立的平行反应。根据平行反应机理建立动力学模型,计算不同升温速率下各组分活化能。研究结果表明:热重曲线可以分解为3个彼此交叉的高斯拟合峰,分别对应污泥中挥发分、生物可降解物质和固定碳的燃烧过程,挥发分的燃烧区间为200-400℃,生物可降解物质的燃烧区间为400-500℃,固定碳的燃烧区间为500-800℃。各组分活化能随升温速率的变化趋势表明:无限制增加升温速率反而不利于各组分活化能的降低。
程诚黄亚继孙宇王昕晔
关键词:污泥热重分析活化能
无电晕式阴极放电对SNCR脱除NO影响
2015年
将无电晕式阴极放电技术应用于NH3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系统中,分析反应机理。在热输入为0.17 MW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上,研究烟气温度(800~900℃)、阴极电压(0~12 k V)、电子密度(0~0.995 8 m A/cm2)、氨与氮物质的量比(0.75~2.00)和停留时间(0.25~2.00 s)等因素对发射电子催化NH3选择性非催化还原烟气中NO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阴极电压、电子密度、氨与氮物质的量比及停留时间的增加,NO脱除率可达到50.00%~71.30%;电压大于9 k V、温度高于850℃后,电子密度显著增大,NO脱除率迅速增加;随着发射电子增加,NO脱除率增加幅度降低;氨与氮的物质的量比在1.0~1.5区间时脱硝效果较好且NH3逃逸量在允许范围内。
杨高强黄亚继杨亚平伏启让张强严玉鹏
关键词:选择性非催化还原NO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