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40321603)
- 作品数:8 被引量:100H指数:6
- 相关作者:刘传联汪品先黄维成鑫荣张拭颖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西太平洋暖池区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氧碳同位素特征及意义被引量:12
- 2005年
- 对西太平洋暖池区MD97-2140柱状样1.75Ma以来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超微化石δ18O值与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δ18O值在变化趋势和周期上都具有明显相似性.根据超微化石δ18O值也可以划分出59个氧同位素期,1748ka到900ka期间超微化石δ18O值的变化周期以41ka为主,而850ka到6ka期间则以100ka为主.这说明超微化石氧同位素分析可以像有孔虫氧同位素分析一样在大洋地层学和古海洋学、古气候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超微化石δ13C值变化则呈现阶段性变化的特点,以900ka,480ka和250ka时间面为界,可分四大阶段.同时,MD97-2140柱状样超微化石δ13C值的这种变化规律与邻近ODP807站揭示的海水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极为相似,意味着超微化石δ13C值是反映海水初级生产力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 刘传联成鑫荣王汝建翦知湣吴晓光
- 关键词:氧碳同位素钙质超微化石第四纪西太平洋暖池
- 南海表层沉积钙质超微化石氧碳同位素研究被引量:2
- 2005年
- 对南海34个站位表层沉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钙质超微化石δ18O变化范围为-2.656‰~0.006‰,平均为-1.517‰;δ13C值变化范围为-1.510‰~0.778‰,平均为0.140‰.通过与有孔虫同位素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钙质超微化石δ18O值高于浮游有孔虫而低于底栖有孔虫,δ13C值低于浮游有孔虫而高于底栖有孔虫.从平面分布来看,南海表层沉积钙质超微化石氧同位素在东北和西南各存在一个小于-1.5‰的低值区,碳同位素在东北存在一个小于0的低值区.钙质超微化石与有孔虫同位素值的差异性可能与其生命效应及生活环境有关.而钙质超微化石与有孔虫同位素平面分布规律上的不同也揭示了海水温度、盐度、营养水平等海洋参数可能对超微化石和有孔虫同位素的分馏起不同控制作用.
- 刘传联成鑫荣张拭颖
- 关键词:氧碳同位素钙质超微化石
- 渐新世以来的南海沉积量及其分布被引量:38
- 2006年
- 对南海张裂以来从渐新世到现代的沉积量进行统计,进而探讨南海作为边缘海盆地在沉积物分布宏观格局上的特色及其演变过程.在前渐新世基底之上,南海海盆接受了1.44×1016t的沉积,其中渐新世的沉积总量最多,堆积速率最高.南海沉积物主要堆积在陆架和陆坡上的沉积盆地中,海盆内无大型深海扇发育,明显不同于开放大洋,也不同于小型西太平洋边缘海弧后盆地.南海沉积物分布格局的形成,区域性构造运动和全球性气候变化等因素起着显著的控制作用.
- 黄维汪品先
- 关键词:沉积量西太平洋边缘海
- 南海沉积物总量的统计:方法与结果被引量:22
- 2006年
- 通过收集包括大洋钻探钻井岩芯在内的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获得了南海的沉积物厚度分布格局,并统计了自渐新世以来的沉积总量以及E3、N11、N21、N31、N2、Q各时期的沉积量。结果表明,在前渐新世基底之上,南海海盆中共有7.01×106km3的沉积物,总质量为1.44×1016吨。以渐新世33 Ma的年龄计,南海的平均堆积速率是12.8 g/(cm2.ka)。南海沉积物主要堆积在陆架和陆坡上,中央海盆的沉积总量不及全部的5%。陆架和陆坡上发育的沉积盆地,如果以沉积厚度2km为边界,则只占南海总面积的34%,却堆积了南海沉积总量的82%,表明沉积盆地是南海接受沉积物的主体。晚渐新世是南海沉积量最大、堆积速率最高的时期,与全球沉积速率演变有明显差异,显示出边缘海盆地的沉积作用,首先受该地构造作用的控制。
- 黄维汪品先
- 关键词:沉积量堆积速率渐新世
- 南海深水区末次冰期和冰后期沉积物堆积速率的特征被引量:10
- 2007年
- 通过统计南海100 m以下深水区的136个沉积柱状样的分析数据,对南海末次冰期以来的堆积速率进行了统计.计算出MIS(marine isotope stage)1期的年均沉积量为152.3 Mt/a,2期的为215.2 Mt/a,主要为陆源物质的贡献.无论在末次冰期还是在冰后期,堆积速率均在南海西南部最高,其次是在东北部,在其他地区较低.由于侧向搬运和顺坡搬运频繁,虽然整体上末次冰期的堆积速率高于冰后期的,但在沉积物高速堆积地区附近有相反的变化趋势.
- 黄维汪品先
- 关键词:堆积速率末次冰期冰后期
- 南海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壳体的碳同位素研究及其意义被引量:12
- 2005年
- 对南海40个站位表层沉积中112个有孔虫样品的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δ13C值和不同属种间的同位素差值在东北和南部存在的两个低值区,与研究区及周边的营养分布格局相关,可能反映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对南海水流以及海水化学成分的影响.季风一方面为南海上层水体带来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上下水层之间的差异.这种影响在南北两端最为明显,向中部逐渐减弱.碳同位素在南海表层沉积中的分布格局是东亚季风的反映.
- 成鑫荣汪品先黄宝琦刘传联翦知涽赵泉鸿李建如田军徐建
- 关键词:碳同位素有孔虫东亚季风西南季风属种Δ^13C
- 有关钙质超微化石Florisphaera profunda的古海洋学意义综述被引量:3
- 2005年
- Florisphaera profunda是古海洋学研究中应用最广的一种钙质超微化石。利用F.profunda百分含量可以研究海水上层结构变化、海水初级生产力的演变并进而推断古气候变化及其机制。这一方法在世界诸大洋第四纪古海洋、古气候研究中都已有成功的先例。本文综述了利用F.profunda百分含量研究古海洋、古气候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对其主要应用实例进行了介绍。
- 张拭颖刘传联
- 关键词:钙质超微化石古气候古海洋学古气候变化
- 暖池区1.53Ma以来上层海水变化的颗石藻证据被引量:10
- 2005年
- 对位于西太平洋暖池区核心的大洋钻探计划(ODP)807站1.53 Ma以来深海沉积样品进行了颗石藻化石分析,通过Florisphaera profunda数量百分比讨论了营养跃层深度变化的趋势,并计算了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1.53Ma以来暖池核心区海水营养跃层经历了明显变化:从1.53~0.9 Ma,营养跃层深度逐渐变浅;自0.9 Ma起营养跃层开始变深并保持到0.48 Ma;0.48~0.28 Ma之间是营养跃层深度明显变浅的一个时期,在这以后营养跃层逐渐变深.根据颗石藻得出的海水营养跃层变化与初级生产力变化基本一致,也与根据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得出的温跃层深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比ODP 807站和南海ODP 1143站F.profunda数量百分比和初级生产力变化曲线,两站在0.9 Ma以前变化的趋势相反,而0.9 Ma以后基本一致.说明0.9 Ma以前暖池核心地区与边缘区上层海水的变化有差异,而0.9 Ma以后两者则趋同.
- 刘传联张拭颖金海燕翦知湣
-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西太平洋暖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