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15103120003)

作品数:13 被引量:204H指数:9
相关作者:张健刘洋陈亚梅邓长春杨万勤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阿坝州川西林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林线
  • 8篇高山林线
  • 7篇凋落
  • 7篇交错带
  • 5篇凋落物
  • 3篇凋落物分解
  • 3篇凋落叶
  • 3篇土壤
  • 2篇地被物
  • 2篇凋落叶分解
  • 2篇物量
  • 2篇林线交错带
  • 2篇落叶分解
  • 1篇动物多样性
  • 1篇杜鹃
  • 1篇多样性
  • 1篇养分
  • 1篇养分限制因子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机构

  • 12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阿坝州川西林...

作者

  • 12篇张健
  • 11篇刘洋
  • 10篇陈亚梅
  • 9篇邓长春
  • 6篇杨万勤
  • 4篇杨林
  • 2篇宋小艳
  • 2篇刘军伟
  • 1篇闫帮国
  • 1篇陈磊
  • 1篇陈良华
  • 1篇蒋先敏
  • 1篇李建平
  • 1篇吴福忠
  • 1篇刘强
  • 1篇徐振锋
  • 1篇黄旭
  • 1篇刘洋

传媒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初期转化酶特征被引量:5
2016年
胞外酶对于有机质的降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不仅受到凋落物种类或基质质量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转化酶催化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因此在凋落物分解早期,转化酶比降解难分解物质的酶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以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12种代表性凋落叶为研究对象,对林线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凋落叶转化酶活性以及物种和环境因子对转化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植被类型下,12个物种转化酶活性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物种、环境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转化酶活性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初始纤维素含量与转化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P<0.01)。初始木质素和总酚含量与转化酶活性极显著负相关(P<0.01),能够共同解释转化酶活性变异的50.8%。不同植物生活型中,禾草类转化酶活性均为最高,这可能与禾草类较高的初始纤维素含量、较低的木质素和总酚含量有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凋落叶含水量能单独解释转化酶活性变量的62.1%,是环境因子中最重要的变量。从植被类型来看,大多数物种的转化酶活性在针叶林中均极显著高于高山草甸和灌丛(P<0.01),这可能与针叶林中凋落叶的含水量最高且雪被最厚有关。历经一个雪被期分解后,凋落叶初始质量与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能够解释转化酶活性变异的79.1%,表明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前期转化酶活性主要受初始木质素含量、总酚含量和含水量的调控。在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凋落物水分含量的变化将会强烈的影响凋落叶分解前期的转化酶活性。
陈亚梅和润莲刘洋张健邓长春宋小艳杨林刘军伟
关键词:转化酶林线交错带凋落物分解
川西高山林线三种灌木凋落叶分解中的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被引量:6
2016年
以无脊椎动物为主体的土壤动物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生物因素,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高山植被垂直带谱中重要的过渡区域,拥有比相邻生态系统更高的生境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林线上温度波动和冻融循环频率显著高于针叶林,为了了解林线交错带上环境差异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凋落物分解袋的方法,于高山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时期,即雪被末期和生长季末期,研究了林线主要代表性灌木——高山柳(Salix cupularis)、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和红毛花楸(Sorbus rufopilosa)凋落叶分解的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凋落物中的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及个体、类群密度随物种、海拔梯度和季节而变化,且季节差异对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比物种和海拔梯度更显著。3个因子的交互作用不仅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而且影响群落个体密度和类群密度。雪被末期,凋落物中的无脊椎动物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及丰富度指数D以针叶林最高,优势度指数C以林线最高;生长季节末期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密度和个体密度显著高于雪被末期。总体上,凋落物中的无脊椎动物群落丰富度以生长季末期最高,林线较针叶林丰富。这意味着,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灌丛密度增加,凋落物输入量增大,可能导致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增加。
和润莲陈亚梅邓长春杨林刘军伟杨万勤张健刘洋
关键词:无脊椎动物高山林线灌木凋落叶
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关系被引量:24
2015年
对我国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14种代表性植物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林线交错带植物凋落叶分解速率(k)为0.16-1.70,乔木和苔藓凋落叶分解较慢,灌木凋落叶次之革本凋落叶分解最快.凋落叶分解速率与N、木质素、酚类物质、C/N、C/P、木质素/N均具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通径分析得出,木质素/N和半纤维素含量可以解释k变异的78.4%,其中木质素/N可以解释k变异的69.5%,木质素/N对κ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913.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排序轴k、分解时间(t)的贡献率达99.2%,木质素/N、木质素含量、C/N、C/P与第1排序轴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木质素/N与第1排序轴的相关关系最强(r=0.923).木质素/N是影响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植物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关键质量指标且凋落叶初始木质素/N越高分解速率越低.
杨林邓长春陈亚梅和润莲张健刘洋
关键词:分解速率凋落叶
青藏高原东缘高山森林-苔原交错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被引量:30
2012年
为了了解青藏高原东缘高山森林-苔原交错带土壤微生物的特征和季节变化,研究了米亚罗鹧鸪山原始针叶林、林线、树线、密灌丛、疏灌丛和高山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和季节动态对MBC、MBN和微生物数量都有显著影响。不同时期的微生物在各植被类型间分布有差异,植物生长季初期和生长季中期,树线以上群落的MBC高于树线下的群落,而到生长季末期恰恰相反,暗针叶林、林线和树线的MBC显著升高,各植被之间MBC的差异减小;微生物数量基本上也是以树线为界,树线以下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低于树线以上群落,其中密灌丛的细菌数量最高;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为生长季末期>生长季初期>生长季中期。生长季末期真菌数量显著增加,且MBC/MBN最高。统计分析表明,MBN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MBC仅与真菌数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植物生长季末期大量的凋落物输入和雪被覆盖可能是微生物季节变异的外在因素,而土壤微生物和高山植物对有效氮的竞争可能是微生物季节变异的内在因素。植物生长季初期对氮的吸收和土壤微生物在植物生长季末期对氮的固定加强了高山生态系统对氮的利用。气候变暖可能会延长高山植物的生长季,增加高山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进而改变高山土壤碳的固存速率。
刘洋张健闫帮国黄旭徐振锋吴福忠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数量
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两种地被物分解的木质纤维素酶活性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以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两种优势地被物锦丝藓和高山冷蕨为对象,对针叶林和林线中锦丝藓植物残体及高山冷蕨凋落叶分解的质量损失和木质纤维素酶活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锦丝藓和高山冷蕨的质量损失率在雪被期和生长季均表现为林线高于针叶林,而酶活性整体上表现为针叶林显著高于林线.两种地被物不同季节的质量损失有显著差异,雪被期林线和针叶林的锦丝藓质量损失率占全年的69.8%和83.0%;生长季林线和针叶林的高山冷蕨质量损失率分别占全年的82.6%和83.4%.高山冷蕨凋落叶在生长季节快速分解,与其生长季节末较高的纤维素酶活性相吻合,说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酶解作用可能是凋落物前期质量损失的主要原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和凋落叶初始质量能共同解释酶活性变异的45.8%-85.1%,两种地被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主要受到雪被期冻融循环的影响.
陈亚梅和润莲邓长春杨万勤张健杨林刘洋
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纤维素分解酶活性研究被引量:19
2014年
以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3种典型植被类型(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下两个层次(LF层:新鲜凋落物层和发酵层;H层:腐殖质层)的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模拟凋落物分解的前期和后期阶段,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纤维素酶活性及凋落物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前期的纤维素酶活性和纤维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分解后期,但植被类型对LF和H层的纤维素含量的影响都不显著。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阶段对纤维素酶活性和纤维素含量的影响比植被类型对纤维素酶活性和纤维素含量的影响更大。不同种类的纤维素酶活性在分解前期和分解后期受到不同因子的限制。凋落物分解前期,微晶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可能受N、P含量的限制,而羧甲基纤维素酶主要受底物纤维素含量控制;凋落物分解后期,羧甲基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可能受C、N含量的限制。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理论预测,底物质量比C:N>27或C:P>186时会限制微生物生长,因此判断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物微生物生物量和纤维素酶活性同时受到底物N、P的限制,尤其是高山草甸上微生物生物量在凋落物分解前期受到底物N、P的限制比分解后期更显著,这充分说明了底物质量调控着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纤维素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
陈亚梅和润莲邓长春刘洋杨万勤张健
关键词:纤维素酶活性
3种土壤类型下红椿幼苗对铅胁迫的光合响应被引量:9
2014年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钙质紫色土、酸性紫色土和冲积土3种土壤类型上生长的红椿幼苗在不同浓度(0、200、450、2 000mg·kg-1)铅(Pb)胁迫下的光合生理响应,探讨红椿在不同土壤类型下Pb污染的生态适应性,为木本植物的重金属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3种土壤类型下,红椿幼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随Pb胁迫浓度的增大呈总体降低的趋势,叶绿素含量在钙质紫色土上受Pb胁迫的影响不大,而在酸性紫色土和冲积土上降低明显。(2)不同土壤类型的红椿光合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十分相似,红椿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均随Pb胁迫程度的加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差异显著,并在Pb浓度为200和2 000mg·kg-1时光合速率分别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3)随着Pb胁迫浓度的增大,红椿的最大光合速率、表观量子利用效率、光补偿点等光合生理指标都发生了显著改变,说明Pb胁迫严重影响红椿幼苗的光合作用。研究表明,高浓度的铅抑制红椿幼苗叶片叶绿素的合成,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强度,且铅胁迫的浓度越高,叶绿素含量越低,光合作用受到的抑制越强;较低浓度的Pb处理(200和450mg·kg-1)对酸性紫色土和冲积土上红椿的净光合速率影响很小,而对钙质紫色土上红椿的最大净光合速率的抑制最为明显。
刘洋胡芳洁陈良华杨万勤张健
关键词:红椿铅胁迫叶绿素光合特性土壤类型
雪被期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两种地被物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动物多样性被引量:19
2015年
以针叶林代表性地被植物锦丝藓和高山冷蕨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网袋法,研究了高山林线交错带(暗针叶林-林线-高山草甸)的锦丝藓植物残体、高山冷蕨凋落叶及混合凋落物经过一个雪被期分解后的质量损失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雪被期林线交错带上两种地被物的质量损失率在高山草甸最大,锦丝藓表现更为显著,两种凋落物混合促进了分解过程且在林线上表现尤为显著.在交错带凋落物中共获取土壤动物968头,隶属于5纲10目35科,优势类群以弹尾目和蜱螨目为主.在林线上凋落物中获得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高于高山草甸和暗针叶林.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土壤动物类群与雪被期平均温度关系最为密切,特有物种如等翅目和地蜈蚣目仅在暗针叶林出现,半翅目和啮目仅在高山草甸出现.地被物种类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暗针叶林和高山草甸大于林线.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日平均温度和雪被厚度能够解释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变异的30.8%,而土壤动物因子能解释质量损失率变异的8.3%,它们共同解释质量损失率变异的34.1%.雪被是影响高山两种地被物凋落物分解的最关键因子.
和润莲陈亚梅邓长春杨万勤张健刘洋
关键词:土壤动物多样性质量损失率
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川西高山草甸枯落物分解的季节响应被引量:7
2015年
中小型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了解川西高山草甸不同草本植物枯落物中土壤动物季节动态,利用凋落物网袋法,于雪被末期(5月初)和生长季末期(11月初)对6种草本植物残体中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干漏斗(Tullgren)法共分离到中小型土壤动物871只,隶属1门4纲9目27类(科).雪被末期获得562只,隶属1门4纲7目14类群,其中以矮蒲螨科和美绥螨科为优势类群;生长季末期共获得309只,隶属1门4纲9目19类群,其中以丽甲螨科和舟蛾科为优势类群.川西高山草甸枯落物分解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多样性和类群数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显著(P<0.05),且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均发生明显变化.禾本类和阔叶杂草两类植物功能群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两个季节草本植物残体中土壤动物群落Sorensen相似性系数均低于0.5.草本各物种组成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川西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中,季节交替引起的环境因子变化,特别是日均温和枯落物含水量是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和润莲陈亚梅邓长春杨万勤张健刘洋
关键词:高山草甸草本植物
氮磷添加对巨桉幼苗生物量分配和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3
2013年
巨桉(Eucalyptus grandis)是一种优良的速生用材树种,了解氮(N)和磷(P)对巨桉生长、养分限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对于科学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该实验以巨桉无性系组培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酸性紫色土中设置不同施N或施P梯度,研究巨桉幼苗各器官(根、茎、叶)生物量及碳(C)、N、P的分配和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巨桉生长的养分限制状况。结果表明:施N处理对巨桉根茎叶及总生物量的影响极显著,增加了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比例而显著降低了根系的生物量比例;施P对巨桉幼苗总生物量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根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对茎和叶的生物量分配没有显著影响。施N或施P显著改变了巨桉幼苗的N、P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同时也显著影响了土壤与植物N:P的关系。施N可以促使酸性紫色土条件下巨桉对N的吸收而抑制对P的吸收,施P则促进巨桉幼苗对P的吸收。施N对巨桉幼苗根茎叶的C、N、P分配特征有极显著影响,而施P对巨桉幼苗根茎叶的C、N、P分配没有显著影响。施N极显著降低了巨桉幼苗N的利用率,显著提高了P的利用率,而施P处理极显著降低了巨桉幼苗P的利用率。从巨桉生物量沿施肥梯度和N:P的变化规律可以判断,当叶片N:P<15时,巨桉的生长主要受到N的限制作用。施N可以显著地提高根茎叶的N:P比值,缓解巨桉缺N的现象,施P则进一步加剧了N元素的缺乏。
刘洋张健陈亚梅陈磊刘强
关键词:酸性紫色土生物量养分限制因子化学计量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