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6033)

作品数:15 被引量:240H指数:10
相关作者:郑洪波谢昕梅西陈国成黄恩清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第四纪
  • 7篇季风
  • 6篇东亚季风
  • 6篇晚第四纪
  • 6篇粒度
  • 3篇碎屑
  • 3篇全新世
  • 3篇陆源碎屑
  • 3篇南海南部
  • 3篇古环境
  • 2篇东亚季风演化
  • 2篇粒度组成
  • 2篇季风演化
  • 2篇冰期
  • 2篇长江
  • 1篇大洋
  • 1篇大洋钻探
  • 1篇大洋钻探计划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机构

  • 14篇同济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澳大利亚国立...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14篇郑洪波
  • 9篇梅西
  • 9篇谢昕
  • 7篇陈国成
  • 5篇黄恩清
  • 4篇杨文光
  • 3篇李建如
  • 2篇张训华
  • 2篇刘锐
  • 2篇王可
  • 1篇成鑫荣
  • 1篇王家林
  • 1篇苏翔
  • 1篇李前裕
  • 1篇刘志飞
  • 1篇葛黄敏
  • 1篇阚瑷珂
  • 1篇吴国瑄
  • 1篇周祖翼
  • 1篇朱利东

传媒

  • 4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质通报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0
  • 7篇2008
  • 6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东北部MD05-2905站36ka BP以来的陆源碎屑沉积特征与东亚季风的演化被引量:16
2007年
在AMS14C精确定年的基础上,去除有机质、生物碳酸盐和生物硅之后,对南海北部MD05-2905站进行了陆源碎屑的粒度分析。结果显示,15.5~63.5μm粗粒级成分的含量变化特征可用来指示东亚冬季风的变化,2~9μm细粒级成分含量变化可用于指示东亚夏季风的变化。末次冰期以冬季风为主,全新世以夏季风为主,36 ka BP以来东亚夏季风有逐渐增强的总体趋势,但也发生多次突变现象,在全新世早期(8 500~11 200 ka BP)达到36 ka BP以来的最大值,可能是在岁差周期的控制下,与较强的太阳辐射有关。
杨文光郑洪波王可谢昕陈国成梅西
关键词:陆源碎屑粒度东亚季风全新世
岷江上游第四纪叠溪古堰塞湖的演化被引量:10
2008年
采用岩性相和沉积体系的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流域的阶地进行了研究,发现叠溪较场到太平村以北约28 km的沿江河段内断续分布有湖相沉积。对太平村一带的三级阶地沉积识别出冲积扇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和风成、表生沉积体系。认为古堰塞湖发育2期高湖平面,其间存在低湖面期形成的古土壤层。根据最高湖泊沉积与堵江滑坡体的顶部高度对比和堰塞湖发育的时间计算,太平村地区相对叠溪校场地区存在着平均3.18 m/ka的抬升运动。
杨文光朱利东郑洪波向芳阚瑷珂罗丽萍
长江三角洲末次盛冰期的气候波动被引量:7
2007年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东部地区鹤鸣孔第一硬黏土层的孢粉、藻类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末次盛冰期的气候波动。结果表明,鹤鸣孔第一硬黏土层含种类较丰富的孢子、花粉和藻类化石,并可以划分为3个孢粉、藻类组合,代表了该地区末次盛冰期气候变化的3个阶段,反映了该地区末次盛冰期并不是一个持续的干冷状况,第一硬黏土层沉积的早期和晚期气候较温暖湿润,针阔叶混交林发育,而中期阶段气候偏冷,植被贫乏。
覃军干吴国瑄郑洪波周琪
关键词:孢粉藻类末次盛冰期长江三角洲
南海南部50万年以来碳酸钙和有机碳记录及其揭示的东亚夏季风演化被引量:9
2010年
为了解南海南部第四纪冰期旋回中表层生产力的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演化关系,通过对南海南部MD05-2897孔晚第四纪500ka以来碳酸钙和有机碳含量及堆积速率高分辨率的研究发现,碳酸钙含量及堆积速率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而有机碳的含量及堆积速率则主要呈现频率更高的周期性变化.碳酸钙和有机碳含量及堆积速率都在间冰期时增加,冰期时降低,反映了间冰期时夏季风的增强导致上升流的加强和营养物质的增加,促使表层生产力提高.碳酸钙和有机碳含量及堆积速率具有100ka偏心率周期、40ka斜率周期、20ka岁差和10ka半岁差周期等最为丰富的频谱,显示出低纬海区对轨道周期响应的特色.碳酸钙和有机碳的堆积速率与北半球低纬夏季日射量吻合较好,说明岁差相关的北半球低纬夏季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可能是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而与全球冰量相关的气候变化可能是次要因素.
梅西张训华郑洪波刘锐黄恩清
关键词:南海南部晚第四纪有机碳碳酸钙
南海西部陆源沉积粒度组成的控制动力及其反映的东亚季风演化被引量:29
2007年
通过对南海西部越南岸外MD05—2901孔的有孔虫氧同位素测定,建立了450ka以来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结合沉积物的密度、孔隙率和陆源碎屑含量,计算了陆源碎屑的堆积速率,结果显示在间冰期时堆积速率的平均值为4.9~6.0g/(cm^2.ka),高于冰期的1.9~5.0g/(cm^2.ka),-9发表过的南海南、北部冰期高于间冰期的特点明显不同.对陆源沉积物的粒度分布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获得了两个主控因子F1和F2,它们控制了陆源沉积近80%的粒度变化特征.对F1敏感的1.26~2.66μm%和10.8~14.3μm%呈现高频的波动,和北半球低纬夏季太阳辐射量吻合很好,显示23ka的岁差周期和13ka的半岁差周期.对F2敏感的4.24~7.42μm%和30.1~43.7μm%,则显示强烈的100ka的偏心率周期.本区的陆源沉积物来源于南海西南和北部2个地区,在动力上则分别由夏季风和冬季风驱动的不同方向的洋流搬运.研究认为,晚第四纪以来东亚夏季风受控于低纬区的夏季日射量的变化,而冬季风主要受高纬冰盖变化驱动,呈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的波动,这反映了东亚季风演化的双重驱动机制.
陈国成郑洪波李建如谢昕梅西
关键词:晚第四纪陆源碎屑粒度东亚季风演化
Holocene paleomagnetic secular variation from East China Sea and a PSV stack of East Asia
Paleomagnetic secular variation(PSV)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the mechanisms of the geodynamo and can also be u...
Yan ZhengHongbo ZhengChenglong DengQingsong Liu
文献传递
南海的氧同位素3期被引量:32
2008年
以南海北、西、南部3个沉积速率相对较高而且连续的沉积柱状样MD2904,MD2901和MD2897为基础,通过粒度、碳酸盐、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南海MIS3期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南海MIS3是末次冰期中的弱暖期,海水表层古温度比相邻的MIS2和MIS4期略高,但是明显比MIS1和MIS5期低。MIS3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气候的不稳定性,发生了多次气候快速变化事件。在格陵兰冰芯中记录的千年尺度快速气候变化事件(D/O事件和Heinrich事件)基本上在南海北、西、南部都有响应,具有与全球同步的特征。南海MIS3古生产力都显示出较高的特点,这与东亚季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北部主要受冬季风影响,西部和南部主要受夏季风影响。南海南部MIS3表现出比MIS5更高的古生产力和更强的夏季风强度,这一特点有待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郑洪波杨文光贺娟梅西陈国成谢昕黄恩清苏翔乔培军
关键词:MIS末次冰期东亚季风
古环境研究中深海沉积物粒度测试的预处理方法被引量:29
2007年
对深海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测试前,应根据研究目的,在预处理过程中有效去除碳酸盐和生物硅,同时完好保留陆源碎屑组分,才能使测试结果准确反映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对采于南海的样品分别加入不同剂量浓度为10%的盐酸或浓度为25%的醋酸,以及不同剂量的NaOH或Na2CO3,同时利用有机元素分析仪、硅钼蓝比色法、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观察不同方法的预处理效果,并结合粒度测试的结果认为,对于碳酸盐,盐酸和醋酸均可将其有效去除,但由于少量盐酸仍会对陆源矿物组分造成破坏,因此应使用酸性较弱的醋酸;对于生物硅,大剂量的Na2CO3仍难将其有效去除,而使用小剂量的NaOH即可去除干净,但需控制剂量以避免破坏矿物组分。针对南海沉积物中的各种生物组分含量,确定了醋酸和NaOH的使用剂量并建立了预处理流程。
谢昕郑洪波陈国成梅西
关键词:深海沉积物粒度生物硅
南海南部120ka以来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的东亚夏季风变迁被引量:13
2010年
利用XRF岩芯元素扫描仪对南海南部MD05-2896孔岩芯样品进行1 cm间隔的元素测试。该孔底部年龄约为120ka。研究表明,南海南部间冰期夏季风活动增强,上升流发育;夏季风和降雨带来的陆源有机物输入增加,提高了表层的生产力;冰期夏季风减弱,陆源有机物输入减少,表层生产力降低。海洋表层生产力在MIS3早期(60-40 ka)较高,指示该时有特强的夏季风,上升流作用增强。Ba/Ti值表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并与北半球夏季日射量基本呈线性关系,体现了东亚夏季风演化的天文驱动机制。
梅西张训华郑洪波刘锐谢昕黄恩清
关键词:南海南部晚第四纪元素地球化学生产力
东亚东倾地形格局的形成与季风系统演化历史寻踪--综合大洋钻探计划683号航次建议书简介被引量:15
2008年
围绕IODP 683号建议书,介绍东亚东倾地形格局与季风系统演化历史的相关研究。新生代全球宏观环境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表现为岩石圈活动强烈,板块漂移导致海陆格局和地貌格局的变化,并引发洋流和大气环流的改组,最终导致全球气候的重大变化。新生代岩石圈运动和气候变化表现最为典型的地区是亚洲,其中最具标志性和全球意义的地质事件是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及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与演化。青藏高原隆升最直接的结果是亚洲地区现代地貌格局的形成,大江大河的发育,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与演化。综合大洋钻探计划683号航次建议书,计划在长江中下游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实施钻探,以获得长江历史演化和东亚季风演化的地质记录,并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演化提供新的证据。
郑洪波汪品先刘志飞杨守业王家林李前裕周祖翼贾军涛李上卿贾健宜John ChappellYoshiki SaitoTakahiro Inoue
关键词:综合大洋钻探计划青藏高原东亚季风长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