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154)
- 作品数:9 被引量:58H指数:6
- 相关作者:李洵桦梁秀龄黄丽汤其强陈曦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山大学医科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TX小鼠铜代谢和肝损害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明确肝病模型鼠——TX小鼠的生理特点,为以其为模型的研究提供选择适合月龄动物的理论依据和自然生理情况下的对照值。方法选取7~12个月TX小鼠和同系DL小鼠,每个月龄雌雄各3只,测定肝、脑、肾和血清中的金属铜含量,测定血清铜蓝蛋白及AST等指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两组完全随机化设计资料均数的t检验。结果10、11个月龄时AST含量,TX小鼠的分别为(218.3±21.5)U/L和(197.5±38.3)U/L,DL小鼠分别为(171.5±24.1)U/L和(165.0±25.8)U/L,两组小鼠AST含量比较,t值分别为3.335和1.689,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月龄小鼠AST含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脑、肾的脏器每千克组织铜含量,TX小鼠平均值分别为(750.0±85.5)mg、(39.7±2.2)mg和(29.8±5.0)mg,DL小鼠平均值分别为(11.6±1.5)mg、(16.8±0.9)mg和(14.2±1.0)mg,TX小鼠肝、脑、肾脏器的铜含量均高于DL小鼠,t值分别为21.16,23.60,7.47,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X小鼠可作为一个理想的肝损害动物模型,针对实验目的不同应选择相应月龄的TX小鼠;TX小鼠存在自我恢复的趋势,以其为模型的研究应设立生理情况对照组,以便更好地比较出治疗处理的效果。
- 陈曦王楚怀丰岩清汤其强谢秋幼梁崎梁秀龄
- 关键词:肝疾病小鼠动物铜
- 角膜K-F环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角膜K-F环对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例确诊Wilson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及主要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震颤(42.50%);以脑型患者最多,122例(61.00%);铜蓝蛋白检查194例,均<0.15 g/L,其中178例≤0.08 g/L;角膜K-F环检出率为85.5%;脑型患者中K-F环阳性率99.18%(121/122)。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角膜K-F环出现与否的独立相关因素,(r=0.938,P<0.05)。结论角膜K-F环是诊断Wilson病的金标准之一。年龄为出现角膜K-F环的独立相关因素。脑型患者角膜K-F环阳性检出率高于肝型。经治疗角膜K-F环减弱或消失,说明患者驱铜治疗有效。
- 黄芳黄丽李洵桦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角膜K-F环
- 丙戊酸钠对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细胞模型的神经保护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3,SCA 3)可诱导细胞模型中,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VPA)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构建可诱导性SCA 3细胞模型PC12Tet-On-Ataxin-3-Q 28/84,MTT法比较细胞存活率。ImageJ软件测定细胞轴突长度(n=100),Western blot检测Acetyl histon H 3的表达水平。结果 Q 84组随Dox诱导时间延长存活率降低(P<0.05),而Q 28组无明显差异(P>0.05)。Q 84组诱导病理性ataxia-3表达细胞存活率下降,VPA处理后可提高细胞存活(P<0.05)。Q 84组Acetyl histon H 3的表达受抑制,加入VPA后,Acetyl histon H 3表达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 VPA可提高SCA3可诱导细胞模型的细胞存活率,促进轴突再生,VPA作为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可提高Acetyl histon H 3的表达。
- 林晓浦李洵桦梁秀龄谢春格谢秋幼陈定邦
- 关键词:丙戊酸钠轴突生长
-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遗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08年
- 发作性运动诱发陆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s/choreoathetosis,PKD/PKC)又名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是发作性运动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突然运动诱发的肌张力障碍和舞蹈手足徐动等不自主运动为特征。部分患者伴有良性无热性婴儿惊厥病史。PKD可以是散发性或家族性,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外显不完全。目前有多个不同种族的PKD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16p12-q12区域,称为EKDl,另有一个定位于16q13-q22,称为EKD2位点,显示PKD有一定的遗传异质性。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多认为PKD是一种离子通道病。本文主要就家族性PKD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方面作一综述。
- 李洵桦陈素琴王一鸣
- 关键词: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基因定位
-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八个家系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分析及探讨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观察8个PKD家系的临床表现,进行家系调查分析,对患者进行脑电图或视频脑电图、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结果8个家系共有患者28例,男性20例,女性8例,发病年龄8~18岁,平均10.8岁。全部患者均表现为突然运动诱发的一侧或双侧异常运动,发作时间短于1min,发作时意识清楚;发作间期均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同一家系中患者症状轻重不一,随年龄增大发作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脑电图、视频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学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患者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结论PKD是发作性异常运动中常见的一种,突然运动诱发是其主要特点,家族性患者不少见,主要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外显不全现象,不排除有其他的遗传方式。临床发作形式与癫痫不同,但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
- 李洵桦陈素琴田伟陈子怡李爱萍李立梁秀龄
- 关键词:系谱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MRI特征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 WD)患者头部MRI特征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79例确诊WD患者的头部MRI特征与临床症状及其它主要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首次头部MR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14例):头部MRI检查无异常发现;B组(65例):头部MRI检查有异常发现。病变集中于豆状核、脑干、尾状核和丘脑,多呈长T1W长T2W信号,但8例患者呈现短T2W其中2例为长T2W短T2W混杂信号。A、B两组年龄有显著性差异,A组患者神经系统检查全部正常,B组中有9例患者神经系统检查正常。WD患者脑部病变部位与病程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构音障碍与尾状核关系较为密切,肌张力障碍与中脑的关系较为密切,震颤与丘脑的关系较为密切。结论 MRI检查是诊断WD的有效方法,头部MRI异常信号可先于临床表现而出现,病变较集中于豆状核、脑干、尾状核和丘脑,短T2W信号为本病具特征性的病理改变。WD患者脑部病变部位与病程之间无很好相关性,构音障碍与尾状核关系较为密切,肌张力障碍与中脑的关系较为密切,震颤与丘脑的关系较为密切。
- 黄丽李洵桦粱秀龄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颅脑磁共振成像
- 3个单纯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在3个中国汉族单纯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家系中确定其疾病基因所在区域。方法在已知的PKD连锁区域16p12.2-q22.3选取14个微卫星遗传标记对37位家庭成员进行基因分型,用Linkage和Genehunter等软件进行连锁分析并构建疾病单倍型。结果连锁分析及单倍型分析将致病基因定位于D16S3133~D16S3044(16p12.1-q12.1)之间11.2 cM的区域。结论 3个汉族单纯型PKD家系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于D16S3133~D16S3044(16p12.1-q12.1)之间,与最初的婴儿惊厥及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infantile convulsions and paroxysmal choreoathetosis,ICCA)的位点重叠。
- 陈素琴王一鸣李洵桦梁秀龄周珏倩方莹莹
- 关键词: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基因定位
- 以CM-DiI作为骨髓干细胞移植示踪剂的可行性被引量:5
- 2009年
- 背景:供体细胞的示踪始终是干细胞移植研究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用于干细胞移植的示踪技术主要有核素、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绿色荧光蛋白、Hoechst和荧光原位杂交等。目的:探讨CM-DiI作为骨髓干细胞移植示踪剂的可行性和示踪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观察,于2004-10/2007-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四五周龄雄性DL小鼠80只为供体,2月龄遗传性肝功能障碍模型TX小鼠40只为受体,均由澳大利亚Dean教授馈赠。CM-DiI为Molecular Probes公司产品。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供体鼠骨髓干细胞,加入CM-DiI行荧光标记,无菌条件下经尾静脉注入已放疗的受体鼠体内,注射悬液量为0.2mL/只,细胞数1.2×107个/只,于移植后不同时间取肝脏标本制备切片。主要观察指标: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CM-DiI标记细胞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荧光标记率。供体细胞移植后在受体鼠肝脏的示踪。PCR半定量分析供体细胞在受体鼠肝脏中的比例。结果:荧光显微镜下CM-DiI标记的骨髓干细胞呈红色荧光,CM-DiI标记率为99.9%。在受体鼠肝脏组织内,CM-DiI的荧光在移植后第1天即可看到,渐增多,第4周达高峰,后渐下降。移植后第7天可检测到Sry基因,随后其变化趋势同CM-DiI荧光。结论:CM-DiI是良好的骨髓干细胞移植示踪剂,第4周时示踪效果最为显著。
- 陈曦王楚怀丰岩清汤其强李洵桦梁秀龄
- 关键词:干细胞移植荧光染料示踪
- 2例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的临床特点、脑影像和朊蛋白基因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方法总结2例FFI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特点,并追踪至死亡;对患者进行了较详细的生物学检查,包括生化、电生理、头颅MRI和PET-CT检查及朊蛋白(Prion Protein,PrP)基因测序。结果 2例FFI患者的共性:阳性家族史,临床主要表现睡眠紊乱伴精神、行为异常;影像检查示全脑轻度萎缩(额叶略明显),对称性顶、额叶及丘脑葡萄糖代谢降低;PrP基因532位碱基G突变为A和129MM纯合子变异。例1病情进展相对缓慢,死亡时总病程3年余,以运动系统损害突出,脑脊液14-3-3蛋白阴性;例2的病情进展迅速,死亡时总病程仅半年,以内分泌功能障碍突出,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PrP基因173位碱基T-C变异。结论 2例FFI患者临床特点存在差异,可能与PrP基因突变及脑脊液14-3-3蛋白检测结果有关,有待进一步证实。
- 周珏倩王倩李洵桦高玉娟陈定邦方子妍郭汝宁黎艾陈操周伟董小平曾进胜
- 关键词: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朊蛋白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