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30087)
- 作品数:6 被引量:180H指数:6
- 相关作者:吴巧凤景向红张晓宁何伟阚宇更多>>
- 相关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GRP神经纤维在不同穴区的分布
- 目的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纤维在大鼠不同穴区局部组织中的分布特征。方法大鼠经心脏灌流后取下"内庭"、"足三里"、"伏兔"穴区局部组织,制成20μm厚组织切片,经CGRP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后,用鬼笔环肽...
- 崔晶晶吴美玲徐东升景向红白万柱
- 关键词:穴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纤维
- Acupuncture and Neuroendocrine Immune Network
- Neuroendocrine immune(NEI) network refers to a multi-dimensional modulating mechanism between neuroendocrine s...
- Qiao-Feng WuYong TangHai-Yan YinShu-Guang Yu
- 文献传递
- MicroRNA与炎症性肠病被引量:17
- 2020年
-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遗传、环境、肠道菌群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其发病密切相关。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0~22个核苷酸片段的非编码的RNA,具有调控人体炎症、免疫等多种生理过程的功能。研究已发现在IBD患者结肠组织、外周血中存在多种MicroRNA表达异常,同时MicroRNA对IBD的肠道免疫与炎症、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影响,且这些影响与MicroRNA通过不同途径调节免疫细胞、炎性因子等密切相关。本文就MicroRNA与IBD的相关性作一概述,并将MicroRNA如何调节IBD的肠道免疫与炎症、肠道稳态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
- 王玥梅吴巧凤
- 关键词:MICRORNA炎症性肠病
- 皮内针的优势病种及运用前景分析被引量:23
- 2019年
- 皮内针是一种特殊针具,将这种针具浅刺腧穴皮肤下并留置一定时间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国古代就有皮内针的使用,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皮内针因其方便有效等独特优势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特别是日本等国家对其工艺的改进和使用推广等有了极大发展。本文对皮内针的起源、优势病种、操作标准、发展现状及运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其对这一领域的概况进行总结综述,促进皮内针的推广与应用。
- 唐亚林思睿吴巧凤高妍
- 关键词:皮内针适宜病症针灸针具
- 肠道菌群对Th17/Treg免疫平衡和炎症性肠病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4
- 2019年
-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由宿主易感性基因、环境、肠道菌群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引发机体异常免疫炎症应答所致。研究证明,CD4^+T细胞分化成的辅助性T细胞17(Th17)以及调节性T细胞(Treg)之间的失衡将导致IBD的发生。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除直接参与IBD的发病外,部分菌群可通过分泌炎症细胞因子,或小分子物质如多糖A(polysaccharide A,PSA)、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等介导或影响Th17/Treg分化平衡,进而加重或缓解肠道免疫炎症反应,影响IBD的发病。本文就肠道菌群如何影响Th17/Treg免疫平衡及IBD的发病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 李思慧吴巧凤
- 关键词: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肠道菌群炎症性肠病
- 不同温度艾灸对机体不同状态下穴位局部组织微透析液的影响
- 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艾灸对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小鼠足三里穴位局部组织微透析液葡萄糖、乳酸、丙酮酸、谷氨酸浓度的影响,以期为艾灸温热效应启动机制提供线索。 方法: 生理状态组:雄性C57BL/6J小鼠39只,随机分为空白...
- 黄彪
- 关键词:艾灸温度
- CGRP神经纤维在不同穴区的分布
- 目的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纤维在大鼠不同穴区局部组织中的分布特征。方法大鼠经心脏灌流后取下'内庭'、'足三里'、'伏兔'穴区局部组织,制成20μm厚组织切片,经CGRP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后,用鬼笔环肽...
- 崔晶晶吴美玲徐东升景向红白万柱
- 关键词:穴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纤维
- 文献传递
- 从“分子药”到“电子药”:SPARC计划和针刺研究被引量:31
- 2019年
- 2016年10月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启动的"刺激外周神经缓解疾病症状(SPARC)"计划,目的在于开发新的神经刺激装置和刺激方案,通过对终末器官系统功能的精准神经控制来治疗疾病和病症。这一计划对国内外针灸从业者和研究者带来不小的触动。SPARC计划到底是针灸研究的推手还是挑战?本文介绍了SPARC计划,并将它和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做了比较。SPARC重在绘制出支配内脏的神经图谱,揭示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编码。而针刺研究也希望找到针刺刺激的神经编码和对内脏调控过程的解码,从而调节刺激参数,达到对内脏功能的精准调节。二者的科学基础在外周调控的机制上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针灸治疗通过寻找和刺激内脏病变的反应点(穴位),调节内脏的功能,其间要经过多重神经环路,有多个神经反馈参与,是基于体表刺激调动机体内稳态的调节,调节效应安全却有限;SPARC直接作用于外周神经,可以达到精准高效的调节,但是没有反馈的环路调控,难免会产生机体耐受或者不良反应。因此,在触发刺激这一始动环节和靶器官效应的反馈抑制等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SPARC计划一定是揭示针灸作用机制的一个强有力的推手。
- 王晓宇于清泉何伟宿杨帅张晓宁陈李圳阚宇王奕力白万柱景向红朱兵
- 关键词:针刺研究
- 功能性肠病和肠癌患者的穴位敏化和大小的变化被引量:25
- 2017年
- 目的:比较功能性肠病便秘患者和腹泻患者以及肠癌患者的穴位敏化出现部位,并对敏化穴位的大小进行比较判断。方法:采用电子Von Fray测定了功能性肠病、肠癌以及健康受试者的与胃肠疾病相关的13个穴位及其周围1寸、2寸、同神经节段的参照点的压痛阈值,并和穴位异神经节段的参照点进行比较,获得穴位的相对压痛阈值,再和健康志愿者的相对压痛阈值进行比较,分析功能性肠病和肠癌患者体表相关穴位压痛阈的变化和敏化面积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曲池等穴位,其压痛阈值显著低于健康受试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穴位的敏化。其中以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穴的敏化范围扩大,在旁开2寸处,仍出现显著痛敏,和健康受试者的痛阈值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池穴的穴位敏化范围主要集中在旁开1寸区域,和健康受试者比较痛阈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旁开2寸处压痛阈值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癌组的大肠俞,阴陵泉两穴出现显著的穴位敏化和敏化范围的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功能性肠病患者的此二穴痛阈值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功能性肠病和肠癌患者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出现穴位敏化和面积增大,此外肠癌患者在曲池,大肠俞及阴陵泉出现穴位压敏和面积扩大。
- 漆学智陈李圳阚宇张晓宁何伟宿杨帅王晓宇景向红朱兵
- 关键词:肠癌功能性肠病
- 针灸-免疫:现状与未来被引量:61
- 2018年
- 调控免疫过程是针灸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分析针灸作用后的免疫机制,能较好地解释针灸发挥治疗效应的细胞、分子机制。本文重点从针灸对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对免疫细胞、分子、信号通路的调控等环节,初步诠释针灸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及与针灸治疗疾病的相关性。
- 余曙光景向红景向红唐勇尹海燕吴巧凤赵娜尹海燕柴晓宁
- 关键词:针刺艾灸免疫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