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34020)

作品数:182 被引量:1,431H指数:18
相关作者:宋考平杨二龙马春华尹洪军王立军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2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1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经济管理
  • 5篇理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冶金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5篇油田
  • 41篇低渗
  • 40篇油藏
  • 39篇低渗透
  • 25篇聚合物驱
  • 24篇数值模拟
  • 24篇值模拟
  • 22篇剩余油
  • 20篇采收率
  • 19篇驱油
  • 16篇渗流
  • 16篇大庆油田
  • 15篇低渗透油藏
  • 15篇渗透率
  • 12篇压裂
  • 12篇油层
  • 12篇注水
  • 11篇含水
  • 10篇聚驱
  • 9篇活性剂

机构

  • 147篇东北石油大学
  • 89篇中国石油天然...
  • 10篇中国石油
  • 8篇中国石油化工...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清华大学
  • 3篇教育部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辽宁工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大庆油田有限...
  • 2篇吉林石油集团...
  • 2篇大庆职业学院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承德石油高等...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作者

  • 61篇宋考平
  • 15篇杨二龙
  • 10篇何金钢
  • 10篇尹洪军
  • 10篇王立军
  • 10篇马春华
  • 9篇周志军
  • 9篇张继成
  • 9篇皮彦夫
  • 9篇刘丽
  • 7篇夏惠芬
  • 7篇吴家文
  • 7篇杨晶
  • 7篇高明
  • 6篇卢祥国
  • 6篇郑浩
  • 5篇赵万春
  • 5篇杨钊
  • 4篇刘振宇
  • 4篇王刚

传媒

  • 23篇大庆石油学院...
  • 22篇科学技术与工...
  • 17篇特种油气藏
  • 16篇油田化学
  • 10篇大庆石油地质...
  • 10篇油气地质与采...
  • 8篇数学的实践与...
  • 8篇石油钻探技术
  • 6篇石油学报
  • 6篇西南石油大学...
  • 5篇断块油气田
  • 4篇石油钻采工艺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油气田地面工...
  • 3篇Journa...
  • 3篇中外能源
  • 2篇佳木斯大学学...
  • 2篇新疆石油地质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9篇2015
  • 10篇2014
  • 7篇2013
  • 9篇2012
  • 19篇2011
  • 38篇2010
  • 31篇2009
  • 37篇2008
  • 27篇2007
1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庆油区强碱三元复合驱后储层孔喉结构变化被引量:13
2015年
为了了解强碱三元复合驱后储层孔喉结构变化规律,利用常规压汞、恒速压汞、扫描电镜和铸体薄片分析方法,对大庆油区强碱三元复合驱前、后岩样孔喉结构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强碱三元复合驱后颗粒边界经过强碱溶蚀呈锯齿状,颗粒去棱角化明显,长石溶蚀严重,同时能够观察到大量溶蚀孔隙,粘土矿物中大量的书架状高岭石被溶蚀,且在粘土矿物表面出现次生石英。白色云雾状垢沉淀充填在孔隙中造成孔喉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孔隙阻塞,使强碱三元复合驱后岩心喉道半径平均值均较水驱岩心下降6.528%,孔隙半径平均值下降3.360%,孔喉比分布范围更大,平均增加12.839%,最终含油饱和度较水驱岩心低,最终含油饱和度系数较小,且强碱损害前、后残余油饱和度和最终含油饱和度的变化率均随着岩心渗透率的增加而减小。强碱三元复合驱后渗透率级差由水驱的5.567增加到5.691,岩心非均质性增强使发生指进和窜流的可能性增大。强碱三元复合驱后的储层孔喉结构变差将极大地影响后续水驱和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实施,也使得薄差层的动用难度进一步增加。
何金钢宋考平康少东杨晶董秀龙
关键词:孔喉结构恒速压汞扫描电镜
压裂水平井裂缝与井筒成任意角度时的产能预测模型被引量:24
2008年
通常采用裂缝与水平井垂直时的产能公式预测低渗透油田压裂水平井产量,而对于裂缝与水平井成任意角度时的产量预测并没有针对性的计算公式,若采用垂直裂缝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公式则使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结果偏差较大。为了使压裂水平井产量的预测更加符合实际,综合考虑水平井压裂时的有效缝长及裂缝与水平井所成角度两方面的因素,引用了缝长因子,应用位势理论和叠加原理基本渗流理论,建立了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对S油田某一口水力压裂水平井的产量进行了预测,该井在2008年6月的产液量为4.2t/d,根据该模型预测的产液量为4.5t/d,相对误差为7.1%,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王立军张晓红马宁路宗满蔡萍
关键词: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产能预测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的大平面驱油实验及荧光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通过大平面人工均质岩心驱油和驱油后储层岩心磨片荧光分析,针对大庆油田研究了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人工均质岩心渗透率2μm2,孔隙度0.263,几何尺寸(cm)为60×60×2.4,由埋置的81对微电极测量81个点处的电阻率,计算各该处含水饱和度,求得含油饱和度。大平面模型经清水驱油后,注入聚合物0.57 PV×1000mg/L,再继续水驱,绘制了采收率和含水率曲线,及水驱、注聚、后续水驱结束时平面上岩心含油饱和度分布图。含油饱和度沿主流线(一条对角线)近似对称分布,主流线上含油饱和度最低,水驱后为32.0%,注聚并后续水驱后为21.5%,波及系数分别为0.960和0.985。取自大庆不同储层的两组各两支岩心,一支水驱油,另一支实施水驱—注聚—后续水驱,驱替后在注入端、中间、采出端各取一横剖面制成磨片,用荧光分析法测定剩余油饱和度并计算其概率密度。与水驱后岩心相比,聚驱后两组岩心每一剖面的剩余油饱和度均降低,低剩余油饱和度(<30%)部分所占比例增大,高剩余油饱和度部分所占比例减小,最大剩余油饱和度值降低,其中一组岩心的最小剩余油饱和度值减小。
吴家文井洋王京博吕媛媛宋考平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储层岩心荧光分析
Analysis of Economic Limitation for Bailing Oil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正>The paper focuses on making a study on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method of bailing oil in low permeable oil f...
Zhao Yang
关键词:BAILINGLIMITATION
文献传递
考虑压敏和滑脱效应的低渗透气藏渗流规律研究被引量:15
2007年
在油气藏开采过程中,由于地层压力的下降,储层在有效应力的作用下就会发生变形,引起渗透率的变化。文中通过实验研究了天然岩心孔隙体积、孔隙度、克氏渗透率、空气渗透率、岩石压缩系数与净围压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净围压的增加,孔隙体积和孔隙度逐渐减小。但净围压较大时,孔隙度和孔隙体积的下降幅度减小。通过实验测得的克氏渗透率与空气渗透率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克氏渗透率小于空气渗透率,说明低渗气藏的确存在滑脱效应,而且滑脱效应受净围压的影响。压缩系数随着净围压的增大而减小,且下降幅度越来越小,这与孔隙压缩规律相似。在此基础上,经理论推导给出了考虑气体滑脱效应和压敏效应的渗流方程。
吴家文贺凤云李树良宋考平姚为英
关键词:低渗透压敏效应渗流滑脱效应
基于量子粒子群优化的油气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2008年
在构建油气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粒子群优化的神经网络评价方法。该方法用三层前馈神经网络建立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用量子粒子群算法优化神经网络权值完成网络训练。以中国2001—2005年的油气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为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许增福吴贵生王宏伟
关键词:量子粒子群优化神经网络可持续发展经济评价
有限元法数值试井分析中第三类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被引量:2
2009年
建立了单相流体在不稳定渗流条件下的有限元方程。重点介绍了当外边界有断层存在,且断层上有一定的流体通过时的处理方法。将井壁视为内边界,在空间上用三角形单元对求解区域进行剖分,在时间上采用向后差分离散。通过求解有限元方程得到了无因次压力、无因次流量的变化规律。通过对边界上参数不同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用有限元法研究第三类边界条件的数值试井问题是可行的。
刘振宇吕秀凤李莉
关键词:有限元法数值试井渗流油藏数值模拟
利用灰色理论预测杏六联油区开发指标
2008年
利用灰色理论建立GM(1,1)模型,选择具有单调性的数据段,并用适当方法进行预处理后,预测年产油量、年产水量两项开发指标。将该方法应用于杏六联油区,经预测未来四年杏六联油区的累积产油量达22.37×10^4t,产水量达166.43×10^4t,至2011年,其含水率为88.61%。
刘凤贤刘文钰李云广孙国庆宋国光
关键词:GM(1,1)模型
高效井控制因素研究
2010年
葡北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开发阶段,受到砂体展布特征的影响,剩余油分布复杂而零散,因此,在剩余油饱和度富集区寻找高效井及对控制高效井的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是挖潜这些剩余油的有效途径。通过研究葡北油田已有高效井的形成条件及分布特点,利用已定量的各类储层参数和开发参数,建立了高效井成因模式。经实际验证,方法可行、可靠,为下一步剩余油挖潜提供技术及理论支持。
王立军刘强王淑红韩丽曲磊
关键词:葡北油田影响因素
实验测定低渗透储层最小启动压力梯度的应用被引量:12
2010年
在总结低渗透油藏流体渗流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非稳态驱替-毛细管计量法"测定流体流动的最小启动压力,实验测定了水单相渗流的最小启动压力梯度以及水驱油、氮气驱油和空气驱油的最小启动压力梯度.通过对比指出,对于同一低渗透油藏,空气驱油所需要的最小启动压力梯度小于氮气和水的最小启动压力梯度,油藏可以考虑注空气开发.
石京平邵先权马继红张小雷杨晓东曹维政
关键词:低渗透非达西渗流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