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10JCZDJC20300)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颜华张惟陈松韩琪焦明菲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视网膜
  • 5篇视网膜病
  • 5篇视网膜病变
  • 5篇祖细胞
  • 5篇网膜
  • 5篇细胞
  • 5篇内皮
  • 5篇内皮祖细胞
  • 5篇干细胞
  • 5篇病变
  • 4篇血内
  • 4篇造血
  • 4篇造血干
  • 4篇造血干细胞
  • 4篇生理学
  • 4篇糖尿
  • 4篇糖尿病
  • 4篇糖尿病视网膜
  • 4篇糖尿病视网膜...
  • 4篇糖尿病视网膜...

机构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颜华
  • 4篇陈松
  • 4篇张惟
  • 3篇韩琪
  • 1篇赫天耕
  • 1篇毛春洁
  • 1篇焦明菲
  • 1篇韩金栋

传媒

  • 4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变化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及功能变化。方法选取DR患者12例(DR组)、糖尿病(DM)患者18例(DM组)及无DM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5例(对照组)纳入研究。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各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后第10天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EPC细胞阳性率。采用二苯基四氮唑嗅盐(MTT)比色法、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EPC的增生、黏附和迁移能力。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DM组及DR组培养后第10天EPC细胞阳性率分别为(45.190±1.287)%、(30.130±3.245)%、(37.370±2.50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690,P=0.001)。MTT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DM组及DR组吸光度[A,旧称光密度(OD)]值分别为0.330±0.047、0.225±0.042、0.120±0.02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327,P=0.000)。黏附能力测定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DM组及DR组EPC细胞数分别为76.400±7.503、51.167±6.646、26.500±7.85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612,P=0.000)。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DM组及DR组EPC细胞数分别为23.600±6.504、20.833±4.491、12.000土2.94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77,P=0.012)。结论DR患者外周血EPC数量减少,且其增生、黏附和迁移能力受损。
毛春洁张惟陈松赫天耕韩金栋颜华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
辛伐他汀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视网膜病变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视网膜病变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Wistar大鼠8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安慰剂组、辛伐他汀组,每组各20只大鼠。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DR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辛伐他汀组予辛伐他汀20mg/kg灌胃,1次/d;安慰剂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1次/d。分别于1、4及12周时取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计数各组大鼠外周血EPCs数量的变化。于12周时处死大鼠,摘除眼球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采用伊文思蓝(EB)定量检测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CD31在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血管生成素-1(Ang—1)在视网膜的表达。对比分析EPCs的数量改变与视网膜病理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注射STZ后1、4、12周时安慰剂组大鼠外周血EPCs数均降低;注射STZ后1、4、12周时辛伐他汀组大鼠外周血EPCs数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和安慰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67,5.648,6.688,6.042,7.392,7.454;P〈0.05);模型对照组和安慰剂组大鼠外周血EPCs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5,-0.249,-0.619;P〉0.05);正常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大鼠外周血EPCs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33,2.794,-5.535;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排列整齐、形态正常;模型对照组和安慰剂组大鼠视网膜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肿胀、体积增大,视网膜组织水肿;辛伐他汀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组织水肿减轻,细胞排列渐规则。模型对照组�
张惟韩琪陈松颜华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
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辛伐他汀对体外培养的糖尿病大鼠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雄性成年Wistar大鼠20只,通过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模后第12周脱颈处死大鼠,提取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单核细胞进行培养。将培养的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干预组,正常对照组用EGM-2培养液培养,干预组分别在EGM-2培养液中加入0.01、0.1、1、10μmol/L的辛伐他汀进行培养。培养后7d,利用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1共同染色方法鉴定EPC,同时利用CD34和CDl33共同标记法,以流式细胞仪鉴定EPC。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EPC克隆形成单位,采用MTr比色法、Transwell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摘除大鼠眼球行HE染色和视网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组间骨髓EPC数量、增殖、迁移及黏附能力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各指标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EPC集落计数结果显示,干预组EPC集落数量[(16.5±1.6)、(19.0±2.3)、(21.9±2.0)、(13.9±2.4)+/200倍视野]较正常对照组[(14.0±2.4)个/200倍视野]增加(F=20.493,P〈0.01)。EPC增殖实验、迁移实验及黏附实验结果显示,干预组EPC增殖能力(0.11±0.01、0.13±0.02、0.20±0.04、0.07±0.01)较正常对照组(0.07±0.01)提高(F=46.849,P〈0.01);干预组EPC迁移能力[(10.5±1.6)、(12.9±2.2)、(15.9±2.4)、(9.4±1.4)+/200倍视野]较正常对照组[(8.9±1.2)个细胞/200倍视野]提高(F=20.442,P〈0.01);干预组EPC的黏附能力[(10.6±1.9)、(15.1±2.7)、(19.0±3.9)、(7.9±1.2)+/200倍视野]较正常对照组[(7.
张惟韩琪陈松颜华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内皮细胞干细胞辛伐他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大鼠循环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对循环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后者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DR模型。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计数建模后1周、l、3、6个月各组大鼠循环外周血EPCs数量,同时于各相应时间点摘除大鼠眼球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过碘酸一Schiff(PAS)染色,通过光学显微镜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比分析EPCs数量以及EPCs数量与DR形态学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大鼠注射STZ1周、1、3、6个月后循环外周血EPCs数量分别为(25±7)、(28±8)、(39±7)、(43±7)个/20万个单个核细胞,对照组为(45土4)个/Z0万个单个核细胞。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糖尿病组EPCs数量均降低(F=8.933,P〈0.01)。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糖尿病组EPCs数量逐渐回升,而视网膜结构、光感受器细胞、血管也逐渐出现病理性改变。光学显微镜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注射STZ后1周和1个月组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完整,但厚度开始变薄,1个月组视网膜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肿胀、体积增大,光感受器细胞减少,随病程时间增加这些改变逐渐加重,3、6个月组视网膜厚度更薄,细胞排列紊乱更加明显,部分扩张的血管有向外突出、破溃的趋势。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水肿,线粒体肿胀;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狭窄,6个月组甚至出现管腔闭塞和视网膜微动脉瘤;光感受器细胞膜盘间隙扩大,排列紊乱,线粒体水肿,细胞早期空泡变性。结论糖尿病大鼠外周血EPCs数量较正常大鼠降低。随着DR的进展,EPCs数量逐渐回升。
焦明菲颜华
关键词:内皮血管造血干细胞糖尿病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变化及意义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 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变化规律,探讨EPCs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PDR患者40例(PDR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0例(糖尿病组)及健康体检者20名(对照组)纳入研究。抽取3组受检者晨起空腹静脉血2ml,反复离心过滤。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2×10。个细胞,以CD34和(或)CDl33双阳性细胞群为EPCs,观察并比较3组受检者外周血EPCs数量变化;同时分析PDR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与DR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的相关性。结果PDR组、糖尿病组及对照组受检者外周血EPCs计数分别为(49±12)、(35±11)、(90±25)个/ml,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260,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PDR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与DR病程呈正相关(r=0.564,P〈0.05),与糖化血红蛋白(r=-0.170,P〉0.05)及血脂(r=0.261,P〉0.05)均无相关性。结论PDR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较正常者明显降低;EPCs在DR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张惟韩琪陈松颜华
关键词:内皮造血干细胞糖尿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