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376)

作品数:42 被引量:415H指数:12
相关作者:刘增文段而军杜红霞高文俊张丽萍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8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27篇土壤
  • 12篇人工林
  • 12篇纯林
  • 9篇土壤极化
  • 8篇养分
  • 8篇人工纯林
  • 8篇N
  • 7篇土壤酶
  • 7篇土壤酶活
  • 7篇土壤酶活性
  • 7篇土壤退化
  • 7篇土壤性质
  • 7篇酶活性
  • 6篇树种
  • 5篇凋落
  • 5篇凋落叶
  • 5篇土壤生物
  • 5篇土壤微生物
  • 5篇微生物
  • 5篇落叶

机构

  • 39篇西北农林科技...
  • 10篇中华人民共和...
  • 7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作者

  • 38篇刘增文
  • 14篇段而军
  • 11篇杜红霞
  • 10篇高文俊
  • 9篇张丽萍
  • 8篇崔芳芳
  • 8篇付刚
  • 7篇刘卓玛姐
  • 7篇冯顺煜
  • 7篇潘开文
  • 5篇张晓曦
  • 5篇高祥斌
  • 3篇王林
  • 3篇郭冠春
  • 3篇吕月玲
  • 3篇周丽萍
  • 3篇谢博
  • 3篇王博雅
  • 2篇陈凯
  • 2篇朱博超

传媒

  • 11篇西北林学院学...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生态学报
  • 3篇土壤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土壤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10
  • 9篇2009
  • 9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刺槐枯落叶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为了探讨刺槐的连栽障碍问题,采用刺槐枯落叶中浸提出的物质对刺槐进行发芽和幼苗实验,研究枯落叶对刺槐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槐枯落叶浸提液处理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刺槐的抑制强度为0.10 g.mL-1>0.02 g.mL-1>0.01 g.mL-1>0.005g.mL-1>CK;刺槐枯落物对刺槐发芽和幼苗可能具有自毒作用,从而导致植物组织生长缓慢,对养分的吸收能力降低,生长发育受阻,加速了幼苗的死亡。
刘冬杰刘增文
关键词:刺槐
森林植物—枯落物—土壤微生物系统N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6年
对国际上关于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植物、枯落物和土壤微生物之间的N关系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提出关于森林N素的“源”与“汇”功能、森林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N竞争关系协调和酶活性—分解关系的研究将应是未来相关研究的重点。
刘增文潘开文杜红霞张丽萍高文俊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
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种群生物量的比较与预估被引量:28
2007年
采用标准株收获法对西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沙棘(Hippophae rhamoides L.)灌木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由于不同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差异导致了沙棘生物量亦存在较大的差异:生物量中树干所占的比率随树龄的增长先增大后减小,枝条所占比率相对保持稳定,叶子所占的比率则随树龄增大而减小;生物量的茎根比随树龄的增长而增大,且与各地区降水量呈正相关;根系的分布一般较浅,大约有65.66%-79.95%的根系生物量分布在0-15 cm的土壤表层,而且在径级为Φ>4 cm和Φ=1-2 cm根系上的分配比例占到总量的1/2以上;根系长度在径级Φ<0.5 cm的毛细根上的分配占到根系总长的64.894%-80.09%;根瘤的数量在6-10龄沙棘上分布最多,且主要分布于0-15 cm土层和径级Φ<1.0 cm的细根上。此外,沙棘地上部分生物量可用生长因子或立地因子两种模型进行预估,而且在各立地因子中,区域气候和土壤条件对其生物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坡向和坡位,坡度的影响最小。
刘增文高国雄吕月玲李骁
关键词:沙棘生物量根系
外源性C、N干扰对林地土壤及其生活叶C、N含量的影响
2008年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外源性C(蔗糖)、N(硝酸铵)干扰对岷江上游典型林地土壤及其生活叶中C、N含量的影响,为人工纯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方法】以四川岷江流域上游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糙皮桦(Betula platyphylla)和云杉(Picea asperata)4种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不同水平的外源性C、N干扰(C源为蔗糖,水平分别为:C1.施蔗糖1 500 kg/hm2,C2.施蔗糖2 000 kg/hm2;N源为硝酸铵,水平分别为:N1.施硝酸铵450 kg/hm2,N2.施硝酸铵750 kg/hm2),研究林地土壤及林木生活叶C、N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外源性C、N干扰对不同林地土壤C、N含量的影响不同,连香树重度C干扰、云南松轻度C干扰、云杉轻度C干扰均能提高其林地土壤的C、N含量;C、N干扰后连香树、云南松和糙皮桦林地生活叶中有机C含量增加,且连香树林地N干扰效果优于C干扰。C干扰后云杉生活叶中C含量增加,而N干扰后其含量有所下降。N干扰能明显增加连香树生活叶的N含量,轻度C、N干扰可提高云杉叶的N含量,各干扰对云南松叶中N的影响不明显。【结论】连香树林地以C2和N2水平的干扰较好,云南松林地以C1水平干扰较好,云杉林地以C1和N1水平的干扰较好,糙皮桦林地不宜进行干扰。
杜红霞刘增文
关键词:森林土壤岷江上游
陕北半干旱风沙区人工纯林土壤性质极化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在人工或天然纯林内,由于树种生物生态学特性的单一性、对物质吸收利用的选择性和对环境效应的特殊性,土壤性质呈现偏离原平衡态、并朝某个方向非平衡或极端化发展的现象被作者称为极化。充分认识和了解土壤极化的方向和程度对维持森林可持续发展和防止土壤退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根据土壤极化的概念,提出了抗极化域(W)、抗极化度(R)、极化度(P)和极抗比(I)等土壤极化的表征指标,并采用多样地多样点混合采土法,对陕北半干旱风沙区进入成熟生长期的不同树种纯林和混交林土壤性质进行了广泛测定和极化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树种林地属于强度以上极化(|P|〉0.15)的土壤性质分别为:油松林地的生物学性质;小叶杨林地的微量元素和化学性质;刺槐、旱柳和柠条林地的生物学、化学性质;沙棘林地的微量元素和生物学性质;紫穗槐林地的化学、生物学性质和微量元素。②除了油松纯林会引起土壤的严重贫养化外,刺槐纯林会引起土壤的富养化,柠条和旱柳纯林会引起土壤的富养化和生物学性质改善,小叶杨、沙棘和紫穗槐纯林会引起土壤的严重富养化和微量元素富集。③主要树种纯林抗土壤各种性质极化能力大小顺序均为小叶杨〉油松〉刺槐;相对于林木抗极化能力,油松纯林土壤各种性质的绝对综合极抗比均在轻微之下(Ia≤0.40),小叶杨纯林均属基本稳定(Ia≤0.15),刺槐纯林土壤的微量元素极化程度严重(Ia=0.61)、生物和化学性质极化程度中等(Ia为0.47~0.54)、物理性质极化程度轻微(Ia=0.40)。
刘增文段而军刘卓玛姐冯顺煜
关键词:半干旱风沙区人工林土壤退化土壤极化
陕北地区阔叶树种枯落叶对针叶纯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室内培养的方法代替实地混交造林和枯落叶客置实验,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不同阔叶树种枯落叶对针叶纯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陕北半干旱风沙区(靖边),油松林引入白榆,樟子松林引入旱柳或客置其枯落叶,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性质;在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黄陵),侧柏林引入桦树,落叶松林引入刺槐、小叶杨、桦树和辽东栎,油松林引入桦树、小叶杨和刺槐或客置其枯落叶,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性质。
賀敏刘增文李亮郭冠春王林周丽萍
关键词:土壤极化土壤微生物混交林
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不同树种纯林土壤性质极化研究被引量:28
2009年
人工或天然纯林土壤性质呈现偏离原平衡态并朝某个方向非平衡或极端化发展的现象被作者称为极化。作者提出了抗极化域(W)、抗极化度(R)、极化度(P)和极抗比(I)等土壤极化的表征指标,并采用多样地多样点混合采土法对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进入成熟生长期的不同树种纯林和混交林土壤性质进行了广泛测定和极化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林地属于极强度极化(P>0.20)的土壤性质分别为:油松纯林的化学性质,侧柏、刺槐和沙棘纯林的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白榆纯林的化学、生物学性质和微量元素,白桦纯林的生物学性质,茶条槭纯林的生物学和物理性质。(2)总体而言,油松和刺槐纯林会引起土壤的严重贫养化;侧柏纯林会引起土壤的严重富养化;白榆纯林虽然会引起土壤的富养化,但却使得微量元素越来越缺乏;白桦纯林主要会引起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恶化;茶条槭纯林土壤有偏贫养化和生物学性质恶化的趋势;沙棘纯林会导致土壤严重贫养化和生物、物理性质的恶化;小叶杨纯林土壤性质尚未发生明显极化。(3)总体而言,小叶杨、油松的抗极化能力均较强,而白榆的抗极化能力最低;相对于林木抗极化能力,土壤的绝对综合极抗比属于中等以上(Ia>0.40)的性质分别为:油松纯林的化学、物理性质,侧柏、刺槐和白榆纯林的所有性质,白桦纯林的生物学、物理和化学性质。
刘增文段而军刘卓玛姐冯顺煜
关键词:纯林土壤退化土壤极化
枯落物分解研究方法和模型讨论被引量:41
2006年
由于研究目的、尺度范围和要求精度的不同,枯落物分解的研究方法各异:野外分解袋法是最直接和最准确的方法,但是耗时太长;室内分解培养法与野外分解袋法相似,但具有灵活设计试验方案的优越性;现量估算法方法简捷,但是只对进入稳定发展和动态平衡阶段的生态系统可以获得较好的精度;综合平衡法能反映整个生长历史时期的枯落物分解速率平均水平,但其准确性取决于对历年凋落物量预测的精度。在枯落物分解模型中,分解率概算模型只适合于林地枯落物积累达到动态平衡时的情况,所以作者提出了另外的枯落物动态平衡模型予以修正;时间衰减模型以Olson指数模型为典型代表,但由于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修正办法;影响因子关系模型包括基质质量因子关系模型、非生物环境因子关系模型和生物因子关系模型等类型。作者提出构建过程模型将是未来枯落物分解模型研究的方向。
刘增文高文俊潘开文杜红霞张丽萍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
内蒙半干旱低山丘陵区林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不但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其服务功能的发挥。根据对内蒙半干旱低山丘陵区(武川县东坡林区)的人工及天然林研究表明:(1)当地林下植物一般以一年生植物、隐芽植物和地面芽植物种占绝对优势,3项合计占到所有植物种数的72~100%;(2)各种林地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都很低,分别为0~5.02%和1.94~17.56%;林下植物(灌木层+草本层)的总盖度大小顺序为:云杉林(55.02%)〉小叶杨林(17.56%)〉白桦林、白榆林和山杨林(5.45~8.40%)〉荒草地对照(4.63%)〉油松林、落叶松林和油松+落叶松林(2.10~4.09%);(3)各种林地林下优势植物种类差异不大,灌木层优势种类以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蒙古荚蘧(Viburnum mongolicum)为主,草本层优势种类以羊胡子草(Carex rigescens)为主,其次有各种蒿类(Artemisi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灰藜(Chenopodium album)、苦菜(Mulgedium tataricum)和红芪(Hedysarum polybotrys)等;(4)林下灌木既少且物种多样性极低,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也不大。各林地林下植物(灌木层+草本层)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之和)大小顺序为:小叶杨林(5.83)〉白榆林、油松林、油松+落叶松林(5.03~5.50)〉白桦林、荒草地对照(4.48)〉山杨林(3.28)〉落叶松(2.89)〉云杉林(1.13)。
刘增文段而军刘卓玛姐冯顺煜
关键词:森林植物群落植物多样性
岷江上游不同树种林地客土混合对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和枯落叶分解的影响被引量:8
2007年
人工纯林的长期经营会引发连栽障碍,影响森林的可持续发展,解决途径是引进更新树种形成混交林。为了指导四川岷江上游人工纯林更新树种和混交比例的选择,尝试通过针阔叶树种林地腐殖质土壤及其枯落物的客置和混合原位培养试验,探讨不同树种种间关系的协调性。结果表明:(1)连香树、云南松和云杉林地经过各种客土混合后酶活性普遍都有所提高,而在糙皮桦林地,经云南松土壤客土混合后酶活性普遍有所下降,经云杉土壤客土混合后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蔗糖酶活性却有所下降;(2)连香树和云南松林地经过各种客土混合后,加速了c和N由枯落物进入土壤,而在糙皮桦和云杉林地经过各种客土混合后,促进了N从枯落物和有机质矿化分解进入土壤的过程,但却会对有机c进入土壤产生抑制作用;(3)所有不同针阔叶树种林地经土壤客土混合后,对原有土壤的酸碱性起到中和的作用,即原来的阔叶林地土壤向偏酸性方向发展,而原来的针叶林地土壤向偏碱性方向发展;(4)所有不同树种林地的客土混合对枯落叶分解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5)连香树林地的LM0.15—0.50和LY0.15—0.35、糙皮桦林地的HM0.15和HY0.15—0.50、云南松林地的ML0.15—0.50和MH0.35—0.50、云杉林地的YL0.35—0.50和YH0.35类型是相对较好的选择,可作为确定更新树种和混交比例的参考。
刘增文高文俊潘开文张丽萍杜红霞高祥斌
关键词:连香树糙皮桦种间关系土壤生物化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