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950100)

作品数:15 被引量:207H指数:6
相关作者:潘威郑景云葛全胜郝志新满志敏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水利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3篇历史地理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篇汛期
  • 3篇台风
  • 3篇清代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秦汉
  • 2篇秦汉时期
  • 2篇径流
  • 2篇径流量
  • 2篇黄河上中游
  • 2篇黄河中游
  • 1篇地震
  • 1篇影响因素
  • 1篇雨量
  • 1篇灾害
  • 1篇中国气候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水位
  • 1篇土地利用

机构

  • 1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复旦大学
  • 3篇兰州大学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湖北文理学院

作者

  • 8篇潘威
  • 5篇郑景云
  • 4篇郝志新
  • 4篇葛全胜
  • 3篇庄宏忠
  • 3篇满志敏
  • 2篇李卓仑
  • 2篇方修琦
  • 2篇杜娟
  • 2篇王美苏
  • 2篇丁玲玲
  • 1篇邵雪梅
  • 1篇刘健
  • 1篇勾晓华
  • 1篇张学珍
  • 1篇杨保
  • 1篇王欢
  • 1篇颜停霞
  • 1篇闫军辉
  • 1篇刘大伟

传媒

  • 3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理科学
  • 1篇自然科学史研...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研究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灾害学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5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清代江浙沿海台风影响时间特征重建及分析被引量:17
2011年
根据清代-民国的历史文献,在判定台风现象记录的基础上,建立了1644-1911年苏、沪、浙沿海受台风影响的天数Td序列,显示研究区在此期间内年均有2d左右受台风影响;19世纪中期之后,台风影响时间有所延长,指征了该地台风活动趋于活跃的现象。小波分析显示1640-1690年代和1800-1830年代,Td变化分别存在4~8a和6~8a的准周期现象,但其他时段周期性规律很不显著。MTC与ATC之间缺乏年际和年代际的对应关系可能是导致本研究Td分布无明显规律的重要原因。台风影响陆地时间与全球冷暖变化并不完全对应,仅发现17世纪早期的增暖与Td值放大在时间上基本一致。
潘威王美苏满志敏
关键词:台风清代
1766~1911年黄河中游汛期水情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根据1766~1911年万锦滩汛期涨水情况的历史文献记录,重建研究时段内黄河三门峡断面逐年汛期流量R(109m3/a)和汛期开始时间T(侯尺度),其平均水平分别为径流量R=51.06×109m3/a,汛期开始时间T平均情况为7月上旬(7月第2个侯),对应于梅雨结束平均日期。研究时段内,1840 s前流量平,汛期开始时间总体较稳定;1840~1850 s流量普遍偏丰,汛期到来偏晚;1860 s开始流量减少,汛期提前,此阶段持续约40 a左右,是近300 a中黄河中游产流微弱持续最长的1个时期。
潘威庄宏忠李卓仑叶盛
关键词:黄河中游汛期夏季风径流量
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暖期被引量:67
2013年
根据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分析了北半球与中国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的阶段性,辨识了百年尺度暖期的起讫年代及其与20世纪温暖程度的差别。结果表明:(1)最近新建的多数北半球温度变化序列显示公元1-270年温暖;271-840年冷暖相间,但总体偏冷;841-1290年温暖;1291-1910年寒冷;1911年以后再次转为温暖;这些冷暖阶段虽分别与Lamb指出的罗马暖期(约公元前1世纪-4世纪中期)、黑暗时代冷期(约4世纪末-10世纪前期)、中世纪暖期(约10世纪中期-13世纪末)、小冰期(约15-19世纪)以及20世纪增暖大致对应,但各阶段的起讫时间与Lamb确定的时段存在一定差别。(2)尽管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过程及其变幅大小在中国境内各个区域间并不完全一致,但从全国平均看,中国与北半球百年尺度的冷暖波动阶段基本一致,仅起讫年代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公元1-200年、551-760年、941-1300年及20世纪气候相对温暖,其他时段则相对寒冷。(3)多数序列显示中世纪期间北半球的温暖程度至少与20世纪相当。中国941-1300年间的最暖百年和最暖30年(暖峰)的温度也略高于20世纪,551-760年间的最暖百年与20世纪基本相当,但1-200年间最暖百年的温暖程度则较20世纪略低。
葛全胜刘健方修琦杨保郝志新邵雪梅郑景云
关键词:北半球温度变化
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农耕土壤的利用与改良
2012年
"塿土"是关中平原现代地表广泛覆盖的农业土壤,也是历史上对土壤资源持续利用与改良的产物。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识土、用土、改土、养土的经验,并被广泛记录于古代农书及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中。文章通过对先秦至两汉时期古农书及相关文献中土壤信息的提取和整理,结合现代土壤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农耕土壤环境及其土壤资源的利用与改良。研究表明,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地表土壤尽管为全国优良的土壤类型,但土壤质地不良,水分、养分供给不足,盐碱化等因素也导致了土壤的适耕性减弱。秦汉时期精耕细作的治土和治田过程使关中平原农耕土壤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土壤质地、结构、水分、养分等方面均有所表现,促使了关中平原自然土壤向农业土壤的迅速转变。
杜娟
关键词: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土壤环境
秦汉时期关中农业土地利用区域特征及影响因素
2014年
复原秦汉时期关中农业土地利用的发展过程、区域特征、影响因素。采用历史文献考证法、考古学、野外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古代的关中,人多地狭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区域内的环境与技术选择,使关中农业土地开发与利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秦汉时期,关中农业土地开发由西部向中东部迅速扩展,地形、水资源、土壤条件、人口分布等因素是影响区域土地利用方式的主要因素。
杜娟
关键词:秦汉时期土地利用影响因素
1644~1911年影响华东沿海的台风发生频率重建被引量:7
2012年
基于清代、民国期间多种历史文献中的风、雨、潮现象和"颶、颱"记载重建了1644~1911年影响今华东浙、沪、苏的台风频率序列F。清代史料中记载了该区受263次台风影响,年均0.98次。功率谱和小波分析显示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4a周期表现最为明显。F与Nino3指数基本对应,反映出入境华东的台风对极端ENSO事件并不敏感,强LaNina年和强ElNino年入境本区的台风频率基本相同。研究时段内,在多年代际尺度上,北半球及中国东部地区的增暖会增加影响华东沿海的台风发生频率。
潘威王美苏满志敏崔建新
关键词:台风清代
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98
2014年
回顾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历史,总结了本领域在最近10年的新成果,并对未来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包括:代用证据采集、过去2000年温度序列重建与冷暖期辨识、降水及干湿序列重建与变化特征分析、过去千年气候变化模拟与机制诊断、历史气候变化影响分析等。主要进展体现在:加密了中国气候变化代用资料的空间覆盖度,提升了2000年气候变化序列重建、资料分析和影响辨识等研究的定量化程度,深化了对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在年代—百年尺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与影响的认识。为进一步揭示地球系统的变化规律,特别是更深入认识中国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葛全胜郑景云郝志新张学珍方修琦王欢闫军辉
关键词:气候变化
利用雨雪分寸重建福州前汛期雨季起始日期的方法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阐述清代福州雨雪分寸记录的特点;并利用福州1961—2010年器测降水记录,分析福州3~7月降水特征,提出辨识福州前汛期雨季开始日期的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清代福州雨雪分寸记录的内容和形式,分类构建利用雨雪分寸辨识福州前汛期雨季起始日期的方法;依据日降雨分寸、降雨日期和强度、时段的降水日期(或时段起止日期)及降水日(次)数与时段降雨状况描述等各类记录所具有的降雨信息特点,确定量化辨识"降雨强度突增"和"少雨期"指标的具体标准,解决在缺少日降雨分寸记录条件下定量辨识雨季开始日期这一难点问题,为重建过去300年华南地区前汛期雨季长序列提供方法。
葛全胜丁玲玲郑景云郝志新
1766年以来黄河上中游汛期径流量变化的同步性被引量:3
2013年
依据清代陕县万锦滩志桩水位记录和阿尼玛卿山祁连圆柏树轮,分别重建器测资料之前的三门峡和唐乃亥黄河汛期径流量,得到1766~2000年河源与中游年际分辨率的汛期径流量序列。中游与河源段流量都存在着具有明显阶段性的4-6a周期和50a周期,前一周期在1820年代前后与1960年代前后一致,而后一周期则基本贯穿两流量序列的置信区间之内。交叉小波分析显示,两者在年代际尺度上相关性最好,而在年际尺度上,则有非常明显的中游变化滞后于河源3-5a的现象。年代际规模上黄河上中游的枯流首先是自然变化的结果。
潘威闫芳芳郑景云勾晓华
关键词:黄河径流量气候变化
基于分形理论的1915—2000年渭河泾河口—潼关段河道演变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渭河泾河口—潼关段是渭河平面形态中最活跃的部分。运用近百年来的多种地形资料,在调校民国地图测绘误差的基础上重建了1915—2000年本段渭河平面形态的空间矢量数据,使用盒维数法测算了其近百年来的分维D,发现D区间为[1.0432,1.0774]。1915—1958年是本段河型在相对天然环境下的发展过程,D呈现动态平衡态势,虽有较大波动但整体较为稳定,渭河具有自身调节河型的能力;1969—2000年D急剧上升,虽然1960s—1970s泾河口—潼关段大量弯道消失,但渭河下游平面形态不断趋于复杂,其主要原因是三门峡水库引起的溯源淤积和下游筑堤限制了河型发展,河流自身调节河型的能力基本丧失。研究显示分形方法在描述半湿润区平原河流变化过程中,能更好反映河型发展趋势,也更加适合对多源地形资料中河流形态信息的处理。
潘威
关键词:渭河下游分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