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劳动关系学院院级科研项目(13YY057)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潘泰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劳动关系学院院级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篇实证
  • 1篇实证分析
  • 1篇劳动关系
  • 1篇集体谈判
  • 1篇集体协商
  • 1篇工资
  • 1篇工资集体
  • 1篇工资集体谈判

机构

  • 3篇中国劳动关系...

作者

  • 3篇潘泰萍

传媒

  • 1篇中国人力资源...
  • 1篇中国劳动
  • 1篇中国劳动关系...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我国集体谈判的分散化结构及其推行效果分析--基于企业层面工资集体谈判的调查被引量:1
2015年
我国集体谈判的结构具有典型的"分散化"特点,绝大多数的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都是企业层面的。对大量开展和未开展集体谈判企业的调查,反映出我国企业层面的集体谈判对职工工资等经济利益的改善并没有取得显著实效。考虑到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可以建立"产业级集体谈判与企业级集体谈判相互协调"的集体谈判格局,在提高集体谈判"集中化"程度的同时,采取措施促进"分散化"集体谈判取得实际成效。
潘泰萍
关键词:集体谈判
“国家统合”模式下我国集体协商推行效果的实证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中国劳动关系的处理是典型的"国家统合"模式,集体协商是政府主导下的劳动关系双方的合作手段。新世纪,在政府及工会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的集体协商获得了快速发展,覆盖率迅速扩大,但是集体协商的实际效果还不尽人意。"国家统合"模式下集体协商推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集体协商的内容相对单一,集体协商流于形式,企业工会的作用还有待加强,集体协商结构呈现"分散化"。
潘泰萍
关键词:集体协商
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变迁被引量:3
2015年
建国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公共政策、劳动力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行政调节型"调整模式,转变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多元并存"调整模式,再转变为市场经济初期的"个别调整"模式。新世纪以来,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又开始了从"个别调整"模式向"集体调整"模式的转型。
潘泰萍
关键词:劳动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