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895-1945)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李钧更多>>
相关机构:曲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文化
  • 2篇新古典
  • 2篇新古典主义
  • 2篇叙事
  • 2篇烟云
  • 2篇致敬
  • 2篇斯文
  • 2篇文化中国
  • 2篇文学
  • 2篇小说
  • 2篇美学
  • 2篇京华烟云
  • 2篇怀念
  • 2篇古典主义
  • 2篇《京华烟云》
  • 2篇创作意图
  • 1篇大学之道
  • 1篇地道
  • 1篇杜亚泉
  • 1篇新论

机构

  • 5篇曲阜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李钧

传媒

  • 1篇东岳论丛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都市文化研究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大学之道,止于至善——论鹿桥《未央歌》的小说美学
2016年
鹿桥的《未央歌》是一部关于'爱与美'的现代写意小说,一部'以情调风格来谈人生理想的书'。它对西南联大师生生存状态的诗意呈现,对人生理想的沉郁书写,对人文理性的自觉赓续,都达到了静穆中和之境。作者在小说中对深邃绵密的中国文化进行了形象化诠释,对古今中西文学技法进行了融通与化用,在小说文体和语体方面都有创新和探索,从而为中国叙事学和新古典主义小说美学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
李钧
关键词:《未央歌》中国叙事学
专题研究:深化台湾新文学研究的最佳路径——以“1926-2016:台湾小说中的‘中华叙事’研究”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书写整体性的中国新文学史的前提,是对台湾文学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并在两岸文学平行研究基础上完成文学史编年对接。通过梳理1926 2016年间台湾小说的代际特征我们发现:台湾新小说的题材变化、艺术进步、文体嬗变、观念变革等具有明显阶段性,既有面向世界艺术的开放性,也与大陆文学形成了源流、融会、反哺与互动关系,总体上与大陆文学发展历程同步;台湾"中华叙事"小说的中国意识和中国文化精神从未中断,其代表作品也具有超越时代、地域、党派和阶级意识局限的审美经典性。总之,两岸文学历史并非异质且可以化约,以生态文化学为方法论,以穿越思维勘察思潮流派,以人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三维坐标来发现和评审经典作品,即可展开两岸文学的平行研究和编年对接,书写真正具有整体观念的中国新文学史。
李钧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史台湾小说生态文化学
中产立场与接续意识——杜亚泉政治文化思想新论
2016年
杜亚泉是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位先觉者。他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路径有着清晰而恒定的主张,这就是政治上的减政主义,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接续主义。他主张和平渐进的社会改革路径,坚持"有恒产者有恒心"的中产阶级立场,谋求多元宽容和科教优先的文化发展策略。尽管杜亚泉在"不断革命"的时代里一度成为落后、保守甚至"反动复辟"的代名词,但其调适的智慧对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李钧
关键词:杜亚泉自由主义
吾国吾民,斯文在兹——林语堂《京华烟云》创作意图论
《京华烟云》是一部拟《红楼梦》的小说。林语堂要通过小说怀念几位亲人,怀念故都北京,纪录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转型;他要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同时向西方世界介绍文化中国,表达"中国不死"的坚定信念;他要大题小作,"文章报国"...
李钧
关键词:《京华烟云》创作意图文化中国
吾国吾民,斯文在兹——林语堂《京华烟云》创作意图论被引量:1
2014年
《京华烟云》是一部拟《红楼梦》的小说。林语堂要通过小说怀念几位亲人,怀念故都北京,纪录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转型;他要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同时向西方世界介绍文化中国,表达'中国不死'的坚定信念;他要大题小作,'文章报国',在家族故事叙事中蕴藏其宏大的史诗意图。更重要的是,《京华烟云》做到了言志与载道的统一、意蕴与意境的结合,发展了中国古典文学'人生的艺术化'抒情传统,是一部经典的现代写意小说、诗化的'文化寻根小说'、格调高雅的新古典主义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重获艺术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一部标志性作品。
李钧
关键词:《京华烟云》创作意图文化中国
塑造“地道的中国人”——论《四世同堂》人物形象及老舍的小说美学被引量:6
2016年
一个语象在一个作者的作品中再三重复,即会渐渐累积起象征意义,不再是无情之物,而成为凝结着作者深度经验与情绪细节的主题语象,也成为打开作者精神世界大门的钥匙。《四世同堂》在塑造人物时用了十余处"地道北平人"、"地道的中国人"、"地道的中国读书人"、"地道中国式的‘辩证法’"以及"地道的汉奸胎子"等语象,既用于正面人物塑造,也用于汉奸走狗刻画,因而"地道的中国人"就有了复调多义。分析《四世同堂》"塑造了怎样的‘地道的中国人’"、"为何塑造这些人物"、"如何塑造这些人物"以及"这些人物形象的美学价值与局限"等问题,不仅能够更好地确立《四世同堂》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更能为20世纪中国新古典主义小说美学的建构提供经典的个案依据。
李钧
关键词:老舍《四世同堂》
“莎菲性格”正解——兼谈传统文学对丁玲早期创作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莎菲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异质性的存在,莎菲是一个丰富的痛苦者,她的痛苦与其说来自身体,不如说缘于对人生意义和真挚爱情的执拗求索;莎菲是一个自觉的个性主义者,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一个女性"狂人"。如果说鲁迅《狂人日记》借狂人之眼发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是"吃人",那么《莎菲女士的日记》以莎菲这个女性"狂人"之口宣告了中国婚姻史上从没有过"真爱"。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女性解放史上的一个经典形象。但是,莎菲接受史上存在着诸多误读、曲解和过度阐释。还原莎菲的本初形象,探讨莎菲性格的本质核心,可以看到,《莎菲女士的日记》彰显着丁玲早期小说创作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李钧
关键词:《莎菲女士的日记》传统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