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512705)

作品数:44 被引量:321H指数:12
相关作者:原林戴景兴杨春杨会营陶晖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0篇筋膜学
  • 14篇干细胞
  • 12篇细胞
  • 8篇脂肪源干细胞
  • 8篇筋膜
  • 8篇经络
  • 6篇针刺
  • 6篇疗法
  • 6篇疗法治疗
  • 6篇结缔组织
  • 6篇解剖学
  • 5篇穴位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信号
  • 4篇脂肪
  • 4篇脂肪源
  • 4篇免疫
  • 4篇关节
  • 4篇分化

机构

  • 39篇南方医科大学
  • 5篇北京中医药大...
  • 5篇深圳大学
  • 5篇香港中文大学
  • 4篇暨南大学
  • 2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嘉应学院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39篇原林
  • 27篇戴景兴
  • 15篇杨春
  • 11篇杨会营
  • 8篇余美春
  • 8篇陶晖
  • 7篇胡永祥
  • 7篇余磊
  • 6篇罗清源
  • 6篇曾文钦
  • 6篇潘展恒
  • 6篇吴金鹏
  • 5篇曲戎梅
  • 5篇郭顺根
  • 5篇冯沃君
  • 5篇段富华
  • 5篇张学全
  • 5篇姜雪梅
  • 5篇王军
  • 4篇张铭

传媒

  • 7篇南方医科大学...
  • 5篇解剖学报
  • 4篇中医外治杂志
  • 3篇解剖学杂志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年份

  • 3篇2014
  • 3篇2012
  • 17篇2011
  • 9篇2010
  • 9篇2009
  • 6篇2008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刺穴位与非穴位筋膜对酒精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干预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通过针刺穴位筋膜与非穴位筋膜干预的比较,探讨筋膜在防治肝脏纤维化中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筋膜学基础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针刺酒精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穴位筋膜(穴位组)与非穴位筋膜(筋膜组),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层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甘油三酯(TG)的含量,并对肝组织进行HE、Mallory染色比较。结果:模型组血清学指标与筋膜组、穴位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筋膜组与穴位组相比,其血清中LN、PC-Ⅲ、AST、TG高于穴位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肝HE、Mallory染色与筋膜组、穴位组相比形态结构均有差异,筋膜组与穴位组相比形态结构无明显差异。结论:针刺穴位筋膜与非穴位筋膜均具有防治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功效,且针刺穴位筋膜功效优于针刺非穴位筋膜。
张铭郭顺根边璇赵丽云赵福建孙洁郑志忠李元吴宇泽
关键词:筋膜穴位针刺肝纤维化血清学
筋膜与经络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1年
文章总结由古至今经络与筋膜的发展关系。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归纳经络与筋膜的相关论述。结果发现:从经络的产生,综观其几千年的发展,经络与筋膜只是同一部位(物质)的不同认识角度,两者密不可分。随着"筋膜学"的提出,固有结缔组织已成为现代经络实质研究的重要靶向。
赵丽云张铭赵福建边璇孙洁郑志忠李元吴宇泽郭顺根
关键词:筋膜经络针灸结缔组织数字人
异体脂肪源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的抗衰老作用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从筋膜学的角度设计观察脂肪源干细胞(ADSCs)异体移植对衰老模型大鼠体内自由基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探索一种新的抗衰老方法。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和治疗组(C组)。B、C组大鼠注射D-半乳糖(D-gal)复制亚急性衰老模型。C组大鼠在造模8周后,经尾静脉输入体外扩增培养的脂肪源干细胞3×106个。治疗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和脾脏指数。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NO、IL-2水平及脾脏指数均显著性降低,血清MDA水平显著升高;移植ADSCs后,治疗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NO、IL-2水平及脾脏指数均有所提高,而MDA含量显著降低。结论异体移植ADSCs可有效增强大鼠机体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延缓D-gal诱发的大鼠衰老。
杨春李东飞戴景兴杨会营余美春陶晖余磊原林
关键词:脂肪源干细胞抗衰老筋膜学
筋膜学说解读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被引量:72
2008年
通过对筋膜结缔组织的发育生物学回顾,提出筋膜学假说,认为人体内可能存在一个有别于已知九大功能系统的新功能系统——筋膜系统,发挥机体的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功能,并从筋膜学角度,探讨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
王春雷吴金鹏王军原林
关键词:筋膜学经络
维甲酸和睾酮单独与联合诱导脂肪源干细胞周期的变化被引量:1
2014年
背景:目前关于维甲酸对干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较少见,对睾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抑制细胞衰老的作用方面。目的:探索维甲酸和睾酮单独和联合诱导对脂肪源干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2月龄SD雌性大鼠脂肪源干细胞,传至第3代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和表面标记鉴定。将其分为6组:1对照组。210-5 mol/L维甲酸组。310-6 mol/L维甲酸组。410-5 mol/L维甲酸+睾酮组。510-6 mol/L维甲酸+睾酮组。6睾酮组。对照组应用DMEM+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培养液,其余各组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相应剂量维甲酸或睾酮或二者联合诱导剂。各组培养36 h后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细胞分期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10-5 mol/L维甲酸组和10-6 mol/L维甲酸组G1期细胞数比例明显升高,S期细胞数比例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睾酮组G1期细胞数比例明显下降,S期细胞数比例为明显上升。10-5 mol/L维甲酸+睾酮组与10-5 mol/L维甲酸组比较,10-6 mol/L维甲酸+睾酮组与10-6 mol/L维甲酸组比较,G1期细胞数比例有所下降,S期细胞数比例为明显上升。结果表明,维甲酸可将脂肪源干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延缓细胞周期由G1期向S期的进程;睾酮可加速脂肪源干细胞周期由G1期向S期的进程;联合诱导可加速脂肪源干细胞的细胞周期由G1期向S期的进程。
段富华曾文钦杨春杨会营余美春陶晖戴景兴原林
关键词:干细胞脂肪干细胞维甲酸睾酮脂肪源干细胞成骨诱导诱导剂
大鼠海马神经元neurobasal无血清的原代培养方法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建立纯度和活力较高的无血清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的方法。方法:新生SD大鼠海马,用neurobasal培养基培养,免疫荧光鉴定神经元纯度,MTT法检测其活力。结果:神经元接种12~24h后贴壁,并长出细小突起,3d具有典型神经元形态特征,4d突起形成稀疏的神经纤维网络,8d后神经元5~10个聚集成团,突起密集,生长稳定,12d后出现细胞碎片。Tubulin荧光染色显示清晰的神经元,突起绵长且相互交织,占细胞总数的66.7%;GFAP荧光染色的细胞数量少,突起短粗,占33.7%。培养1~5d MTT代谢率逐渐上升,6~11d处于平台期,11d后下降。结论:neurobasal无血清培养获得的神经元纯度大于60%,6~11d的细胞适于细胞学实验。
王圆圆张文斌龚晓兵郭国庆陈静辛莉沈伟哉原林
关键词:神经元原代培养海马
经络的解剖学发现与筋膜学理论被引量:52
2011年
目的明确针灸穴位和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数字人数据和CT,MRI数据,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并与中医经络相比较。对全身筋膜结缔组织支架进行生物进化和胚胎发育分析。结果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显示出与中医经络记载走行接近的影像结构,提示全身的结缔组织均与经络密切相关。结论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是人体筋膜支架。穴位是筋膜上在接受刺激时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作者提出一种新的解剖学分科方法和学术研究领域,即筋膜解剖学。筋膜解剖学认为人体是由非特异性结缔组织支架所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以及由已分化功能细胞所构成的功能系统所构成。
原林白宇黄泳吴金鹏王春雷王军杨春戴景兴沙鸥姚大卫
关键词:经络穴位解剖学筋膜学结缔组织
大鼠大网膜和皮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的比较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通过比较SD大鼠大网膜和皮下脂肪组织来源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在细胞形态、增殖特征和表面标志方面的差别,了解两个部位的ADMSCs有无差异。方法 6只SD大鼠取大网膜和腹股沟脂肪垫,培养扩增ADMSCs,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两个部位来源的ADMSCs的形态。绘制第4代ADMSCs的生长曲线,比较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来源的第4代ADMSCs表面标志CD11b、CD29、CD45、CD49d、CD90和CD106的表达率。结果两个部位的ADMSCs在细胞形态上没有显著区别,细胞倍增时间无差异。CD11b、CD29、CD106和CD90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CD45和CD49d的表达率不同。结论 SD大鼠大网膜和腹股沟脂肪垫来源的ADMSCs的免疫表型不完全相同。
李东飞杨春李桢原玲玲戴景兴原林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脂肪组织大网膜
针刺穴位与筋膜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体外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针刺穴位与筋膜在治疗肝纤维化中的体外机制。方法: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12周组、肝纤维化模型20周组、针刺穴位组和针刺筋膜组。采用HE染色和Mallory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石蜡切片标本,制备各组血清并检测血清中的血清甘油三酯(TG)、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验证模型是否造模成功,针刺穴位组和针刺筋膜组是否有效,同时制备各组大鼠血清,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干预,以肝细胞标志物白蛋白作为检测指标,采用免疫组化、ELISA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血清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增殖是否具有影响。结果:HE染色和Mallory染色及血清学指标显示,造模12周后,大鼠肝脏出现了明显的纤维化和肝细胞的脂肪变,模型组血清中TG、HA、LN、PC-Ⅲ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造模20周后,大鼠肝脏出现一定程度自愈,但效果明显差于两个治疗组。免疫组化法、ELISA法和免疫印迹法显示正常对照组血清干预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白蛋白表达,20周模型组、针刺穴位组和针刺筋膜组干预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有白蛋白表达。结论:正常对照组血清不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而20周模型组、针刺穴位组和针刺筋膜组大鼠血清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这提示损伤及治疗均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
张玮郑志忠赵福建张铭赵丽云郭顺根
关键词:肝纤维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针刺穴位
数字化解剖数据采集实验室的设计和组建被引量:2
2011年
数字化虚拟人研究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媲美的宏伟研究计划,是现代医学与数字化高新技术相结合,涉及医学、计算机学、数学、信息学、电子学以及图像图形处理技术等多个学科。经过20多年的飞速发展,数字医学已经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深圳大学医学院基于前期国内外数字化解剖数据采集系统的建设经验,自行设计和建设了一所小型实验室,主要用于人体器官和小型实验动物的数字化研究,并依此为条件逐步建立了一个可视、可触摸、可感受的数字化实验动物和人体器官体系。
刘健华原林赵振富李慧王军
关键词:数据采集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