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1131)

作品数:2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林国文张世林洪雅萍戴波沈益君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毒性
  • 2篇药物
  • 2篇药物毒性
  • 2篇肾细胞
  • 2篇舒尼替尼
  • 2篇细胞
  • 1篇毒副反应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减少
  • 1篇血液
  • 1篇血液学
  • 1篇血液学毒性
  • 1篇预后
  • 1篇肾细胞癌
  • 1篇晚期
  • 1篇晚期肾细胞癌
  • 1篇细胞癌
  • 1篇副反应

机构

  • 2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2篇姚旭东
  • 2篇马春光
  • 2篇张海梁
  • 2篇秦晓健
  • 2篇肖文军
  • 2篇叶定伟
  • 2篇朱耀
  • 2篇朱一平
  • 2篇沈益君
  • 2篇戴波
  • 2篇洪雅萍
  • 2篇张世林
  • 2篇林国文
  • 1篇施国海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癌患者的血液学毒性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癌的血细胞毒性。方法对2008--2011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舒尼替尼治疗的136例晚期肾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1例,女45例,平均年龄为55.5岁。治疗方法:舒尼替尼口服,每天50mg,用药4周,间歇2周为1个疗程。参见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见毒性反应标准3.0版本(NCI—CTCAEv3.0)对患者出现的血液学毒性进行分级,采用配对Wileoxon检验分析舒尼替尼治疗过程中血液学毒性动力学变化规律。结果舒尼替尼治疗的136例晚期肾癌患者中91例(66.9%)出现白细胞减少;89例(65.4%)出现血小板减少,其中31例(22.8%)血小板减少3或4级;95例(69.8%)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58例(42.6%)出现淋巴细胞减少;48例(35.3%)出现低血红蛋白血症。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在内的血细胞在治疗后的第14、28和42天的计数水平均较治疗前的水平降低(均P〈0.01)。血红蛋白检测值在治疗过程中短暂性升高(均P〈0.05),在第42天回降至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舒尼替尼治疗肾癌患者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同国外报道的不尽相同,其中血小板减少症3或4级较西方国家研究报道的发生率高,应予重视。
洪雅萍姚旭东朱耀张世林戴波张海梁沈益君朱一平马春光肖文军秦晓健林国文叶定伟
关键词:肾细胞药物毒性血小板减少舒尼替尼
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细胞癌患者的毒副反应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癌患者的毒副反应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8至2011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行舒尼替尼治疗的136例晚期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1例,女45例,平均年龄为56岁。舒尼替尼口服,每天50mg,用药4周,间歇2周为1个疗程。中位随访15个月。采用Cox回归模型探讨舒尼替尼治疗过程中血细胞数变化与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并对P值进行多因素校正。应用Log—rank检验分析临床病理特征、毒副反应与患者总生存的相关性,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舒尼替尼治疗第1周期第14天的血红蛋白浓度(HR:0.950,95%CI:0.923~0.978)和第28、42天的淋巴细胞计数(HR:0.405,95%CI:0.203~0.809;HR:0.394,95%叫:0.179—0.867)与患者的生存具有相关性(校正后P值分别为0.001、0.014和0.022)。高血压Ⅲ/Ⅳ级(HR:0.066,95%C1:0.008~0.582)、初筛时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HR:2.537,95%CI:1.182~5.404)是生存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舒尼替尼治疗周期中血细胞数变化与患者的生存预后相关。
洪雅萍姚旭东朱耀叶定伟施国海张世林戴波张海梁沈益君朱一平马春光肖文军秦晓健林国文
关键词:药物毒性预后舒尼替尼
共1页<1>
聚类工具0